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海洋学   103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颞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22.
中国木叶鲽属鱼类一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颢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23.
山东省威海市牙鲆增殖放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9年在山东省威海市进行的牙鲆增殖放流试验,探讨了在该地区增殖放流的可行性及剪景,并且对比了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放流增殖三种方式的经济效益,认为该地区适宜放流增殖并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4.
莱州湾东部水域出现的文昌鱼幼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莱州湾东部水域出现的文昌鱼幼体进行了初步调查。该水域的文昌鱼幼体分布面较广,从5m和12m等深面上均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和一定的生物量。6-8月间文昌鱼幼体体长为1.3mm-7.8mm,进入8月份后,幼体态转入底栖潜沙生活。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棱梭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自金门、厦门、虎门、湛江、北海和防城港6个地点邻近海域的棱梭群体样本的形态和矢耳石形态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棱梭样本的形态研究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地标形态学开展,对矢耳石的形态研究则将传统耳石形态分析法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相结合,形态和耳石形态数据的分析结果相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28个棱梭形态量度指标提取的前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5. 868%,从85个耳石形态指标提取的前2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9. 290%,根据临界值85. 000%可以推断这6个棱梭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上的差异不能够单独依靠少数指标来判断;聚类分析的结果总体显示出群体间差异与地理距离等因素相关联的分布规律;在判别分析中形态学量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为75. 9%,而耳石形态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略低,为69. 3%;对棱梭形态量度指标的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湛江棱梭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量度指标较少。栖息地环境、饵料组成和海流等可能是导致形态学差异和耳石形态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理化因子的相似性和群体间的交流会减弱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26.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比较分析了细条天竺鲷乳山、胶南、上海和舟山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14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定义了30个单倍型,并检测到变异位点25个。4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均较低;基于控制区单倍型序列构建的邻接关系树显示4个群体个体相互混杂,没有明显的分支与之对应;两两群体间的Fst值在-0.015到0.067之间,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确切P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存在随机交配现象。Tajima’s D和Fu’Fs中性检验的结果暗示细条天竺鲷经历过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结果也呈单峰型。基于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的峰值τ计算得到细条天竺鲷发生群体扩张事件的时间在62 450~12 490a前,属于更新世晚期。乳山到舟山海域间地理障碍的缺少以及洋流的扩散作用可能是导致不同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是广泛分布在我国黑龙江至闽江水系的一种中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黄河水系光泽黄颡鱼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高变区序列对采自黄河水系光泽黄颡鱼样品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光泽黄颡鱼3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682 8±0.043 7~0.753 6±0.056 2,核苷酸多样度为0.002 5±0.001 9~0.003 4±0.002 4,整体上呈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长须黄颡鱼的3个单倍型为外群,构建了光泽黄颡鱼5个单倍型的邻接关系树,结果显示2种黄颡鱼分别聚为2个分支,2个分支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109。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030 2~0.003 8,且统计检验的结果均不显著,表现出较小的遗传分化。动态历史分析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表现出经历过近期的瓶颈效应事件。研究结果提示,黄河流域的光泽黄颡鱼在遗传管理上应作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管理,中等的遗传多样度及近期有效种群数量的瓶颈效应则提示我们应加大对黄河流域光泽黄颡鱼的保护。  相似文献   
28.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mtDNA三个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PCR技术对中国烟台、威海和莱州三个地点仿刺参的16S rRNA、COI、IrRNA-COI三个mtD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了长度约为570bp、640bp和900bp的三段序列,分析了三个采样点样品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每段基因序列扩增均获得两种单倍型,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码:AY852278—AY852283)。通过比较,三个地点样品的序列差异不显著,无缺失、插入、颠换的现象,只有个别位点出现转换,其中16S rRNA序列最为保守,16S rRNA、COI、IrRNA-COI三段序列A T的平均含量为56·2%、59·2%、61·8%,均大于G C含量。三个采样点样品同源性为99·84%—99·96%。将获得的仿刺参DNA序列和Genbank中的来自东太平洋8个外群进行基因序列比较,结果发现,不同目、科的海参的序列差异显著。采用DNAsp统计了各类位点数;MEGA2·1分析了碱基组成和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树。系统树体现的分类关系与这些物种的形态学分类关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笔者调查资料为基础,扼要阐明了三山岛产卵场的鱼类种类、水域生物学与地理学条件及形成该产卵场的机理,并根据当前渔业资源状况,提出了建立《资源保护区》的建议,以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0.
中国和越南青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确定我国青蟹的分类地位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和越南青蟹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同Genbank中其他青蟹的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青蟹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差异及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中、越青蟹个体间序列差异极小,与Genbank中Scylla paramamosain同源片段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以上.而与其他3种青蟹的差异达3.91%~8.41%。所得序列与S.paramamosain,S.serrata,S.olivacea及s.tranquebaric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75,0.087,0.042,种间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距离。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都表明本文研究的中国和越南青蟹均为S.paramamos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