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收集苏皖地区1980年、2005年和2015年精密水准观测资料,整体平差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场图像,对区域形变趋势特征给出定量和定性描述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结合前人对苏皖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分析区域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活动性、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和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2.
针对TCAR法在北斗三频长基线模糊度固定中成功率不高的问题,提出采用滑动窗口的方法对EWL、WL和NL模糊度进行固定。通过实验分析窗口大小与模糊度固定成功率的关系得出,在长距离定位中,模糊度固定成功率主要受到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因此采用滑动窗口固定EWL和WL模糊度后,通过GIF-TCAR法解算NL模糊度,同时使用滑动窗口法来固定NL模糊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北斗三频实时定位。  相似文献   
53.
详细介绍了Ajax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组成,并基于武汉中地数码公司的MAPGIS 7-IMS SOA平台,利用Ajax技术,结合JavaScript脚本语言,在.NET框架下开发出了青藏高原1∶250 000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文中给出了Ajax技术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54.
针对中国地壳运动监测陆态网络工程中区域站包含的随机漫步噪声、闪烁噪声和白噪声,利用(Quasi-Observation Combination Analysis,QOCA)软件剔除连续站位移序列中的周期性成分和共模误差得到的非构造形变信息特征,构建Delauany三角网,结合反距离内插算法,剔除了区域站位移序列中部分非构造噪声,提高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流动观测区域站三维运动速度场的精度,为深入认识地块动力学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5.
为全面提升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针对野外工作管理与服务需求,基于我国北斗卫星技术、GMSS技术、网络技术、网格技术、3G音视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上述技术的集成与协同技术研究,建立了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和平台。通过数字地质调查系统(RGMAP)和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的统一整合与集成,实现野外作业人员与驻地和野外工作站及大区中心的互联互通,形成野外地质调查生产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远程服务网格结点体系和格架,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实现了野外填图人员与室内相关专家实时地开展业务交流,实时地提高了野外填图技术人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识别与准确全面描述的能力。  相似文献   
56.
青藏高原东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构造环境观测网络"和相关项目1999-2011年GPS区域站观测资料,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图像;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特大地震事件,初步分析了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空间分布的分区差异性和时间变化的阶段性;进而与本研究区1970s-2011年水准测量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进行综合对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认为:①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构造地带水平运动强度和方式的差异,受控于青藏高原向北挤压、向东挤出和绕东构造结旋转作用;而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的阶段性(尤其是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及其相关构造地带)与特大地震的孕育、发生有关.②现今三维地壳运动呈现的高原山地挤压缩短隆升、盆地伸展下沉的山、盆构造活动分异与构造动力环境和深部物质活动有关,反映了新构造活动的继承性.③龙门山汶川发震地段长期受压、闭锁积累的应变能经Ms8.0特大地震集中释放之后处于松弛调整运动状态,但与之相关联的构造部位以及外围的西秦岭、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等构造地带应变积累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57.
Impervious surface(IS) is often recognized as the indicator of urban environmental changes. Numerous research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studying its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ecological effects, especially for the IS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However, most previous studies primarily considered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as a whol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heterogeneity among the function zones. In this study, the subpixel impervious surface results in Beijing within a time series(1991, 2001, 2005, 2011 and 2015) were extracted by means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 model combined with change detection models. Then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Lorenz curve, contribution index(CI) and landscape metrics,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variations of IS(1991, 2001, 2011 and 2015) in different function zones and districts we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Beijing increas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creasing about 144.18%. The deflection angle of major axis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decreased from 47.15° to 38.82°, indicating the major development axis in Beijing gradually moved from northeast-southwest to north-south. Moreover, the heterogeneity of impervious surface's distribution among 16 districts weakened gradually, but the CI values and landscape metrics in four function zones differed greatly. The urban function extended zone(UFEZ), the main source of the growth of IS in Beijing, had the highest CI values. Its lowest CI value was 1.79 that is still much higher than the highest CI value in other function zones. The core function zone(CFZ), the traditional aggregation zone of impervious surface, had the highest contagion index(CONTAG) values, but it contributed less than UFEZ due to its small area. The CI value of the new urban developed zone(NUDZ) increased rapidly, and it increas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nd multiplied, becoming an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rise of urban impervious surface. However,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zone(ECZ) had a constant negative contribution all the time, and its CI value decreased gradually. Moreover, the landscape metrics and centroids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different density classes differed greatly. The high-density impervious surface had a more compact configuration an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eco-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58.
针对汾渭断陷带及邻近地区2011—2013年陆态网络工程36个GPS连续站和227个流动观测区域站的GAMIT/GLBOK处理结果中存在的非构造噪声,借助QOCA软件剔除连续站位移序列中的周期性成分和共模误差等非构造形变的信息,使地壳监测中GPS连续站水平运动速度的精度提高约0.3mm/a,垂直运动速度的精度提高了约0.6mm/a。针对流动观测区域站中的噪声,提出了使用QOCA软件对GPS连续站的后处理参数信息构建Delaunay三角网,结合反距离内插算法,实现了GPS区域站中非构造噪声的剔除,使GPS区域站流动监测中水平运动速度的精度提高了约0.6mm/a,垂直运动速度的精度提高约1.7mm/a,为地震监测提供了精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9.
在全面收集地质和工程勘察资料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需要防范关注的7类地质问题以及需要统筹保护的4类地质资源。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约束性地质要素(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和地质结构在垂向上的差异,将成都市0~200 m地下空间划分为0~30 m、30~60 m、60~100 m、100~200 m 4个层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都市地下空间分区、分层开发利用建议,编制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环境图集》。图集范围覆盖成都市中心城区、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国际生物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天府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等重点地区,包括39张图件和1个地质调查报告。图集为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城市空间优化拓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空间转型升级和城市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对于全国其他城市开展同类图集编制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0.
基于LiDAR点云数据,提出一种由粗到细的建筑物自动提取方法。首先利用ISODATA算法对LiDAR数据生成的DSM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之上依据建筑物的面积、地面点的高度差和坡度信息进行建筑物粗提取,最后利用地物的空间邻域关系对粗提取到的建筑物进行精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较高精度的建筑物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