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54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印度尼西亚格拉斯贝格铜金矿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西部伊里安查亚省的格拉斯贝格铜金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矿床之一。对该矿床的形成背景、矿体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矿体主要赋存在格拉斯贝格杂岩体中,矿体从海拔4 600m的地表一直延伸到海拔3 000m的深部,而在海拔3 000m以下仍可能存在矿化;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辉铜矿、磁铁矿、黄铁矿等;围岩蚀变主要有钾化、磁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等;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其成矿时代为上新世,属于典型的环太平洋西部新生代斑岩型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为高盐度、高温和高成矿金属浓度的岩浆流体。  相似文献   
52.
宁芜盆地娘娘山组钾质火山岩为盆地内中生代最晚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其矿物成分中钾长石主要为透长石;辉石均为透辉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黑云母结晶温度为650℃~750℃,氧逸度(logfo2)约为-12~-10。这些矿物的化学特征与庐枞钾质火山岩中矿物的化学特征非常接近,综合其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娘娘山组钾质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的构造环境。对黑云母的成分分析表明其岩浆来源较深,应为幔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并推测与地壳发生了较弱的同化混染作用,同时娘娘山组钾质火山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特征揭示了其岩浆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根据接触关系和岩石学特征将月山复式岩体划分为两个阶段侵入岩,即第一阶段的石英闪长岩,第二阶段的闪长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安庆地区中生代至少发生过两期岩浆作用,第一期在139Ma,主要形成石英闪长岩,第二期在123 Ma,主要形成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月山闪长岩体是由壳幔混源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54.
油房西Pb-Zn-Ag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兴蒙造山带内发现的中型脉状矿床,伴生Cu和Mo。该矿床主要产出于潜火山机构外侧的断裂系统内,与潜火山活动有明显的空间关系。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钼矿化阶段;主成矿期铅、锌和银矿化阶段,伴生铜;晚期碳酸盐化阶段。早期钼矿化阶段,细脉浸染状钼矿化主要产出于潜火山相的花岗斑岩内,矿化较弱,伴随轻微的钾化和强烈的硅化和黄铁矿化,后期叠加了强烈的泥化;主成矿阶段,主要形成脉状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以及次要的黄铜矿化,以脉状充填产出于围岩裂隙内,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局部有强烈的萤石化;晚期碳酸盐化阶段,主要发生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为进一步查明油房西矿化区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文章对矿床早期钼矿化阶段形成的辉钼矿开展了Re-Os同位素分析,4件样品分析结果获得的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8.4±1.2)Ma,MSWD值为0.63,等时线年龄为(136.4±4.9)Ma。结果表明油房西地区Pb-Zn-Ag多金属矿床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属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5.
庐枞地区A型花岗岩类与橄榄安粗岩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庐枞地区(庐江、枞阳)在中生代发育有两个岩石学上重要的组合,一组为庐枞盆地橄榄安粗质火山岩,另一组为安庐A型花岗岩类.对二者进行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比较研究可知:岩石组合上从橄榄安粗岩系向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变化,不属于过钾质岩石(K2O/Na2O<2,MgO<3%);微量元素和稀土配分形式大致相同(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i等高场强元素,LREE富集);主量元素显示具有同源岩浆结晶分异的特征(Al2O3,MgO,FeO*,TiO2,CaO,P2O5都与SiO2呈现良好的负相关).结合构造背景分析A型花岗岩类晚于橄榄安粗岩系形成,是碰撞后岩浆演化末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6.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 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整理,讨论了这些岩体及其包体的成因。小铜官山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9.5±2.9 )Ma,表明它属于长江中下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有低w(SiO2)(52.03%~54.61 %)、w(Al2O3)(12.87%~14.43 %)和全碱含量w(Na2O+K2O)(5.26%~6.30 %), 但高w(MgO)(5.41%~11.66 %)的特征;寄主岩与此相反,具有高w(SiO2)(59.97%~64.44 %)、w(Al2O3)(16.43%~17.59 %)和全碱含量(6.67%~8.25 %),但低w(MgO)(1.52%~2.50 %)的特征。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5.70×10-6~190.40×10-6,寄主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6.12×10-6~185.95×10-6,二者十分相近,它们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也十分相似。但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轻、重稀土比值为3.39~4.27,明显小于寄主岩的轻、重稀土比值(4.86~5.94)。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而寄主岩具有弱负铕异常。从辉长岩到寄主岩,ε Nd (t) 从-4.9~-9.9减小到-11.4~-11.9,(87Sr/86Sr)o 从0.706 4~0.707 3增加到0.707 2~0.708 4。上述资料表明,铜陵铜官山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可能是由基性到中酸性岩浆通过幔源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而基性到中酸性岩浆则是由底侵的玄武岩浆与不同量的中下地壳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57.
奥林匹克坝铜-铀-金-银-稀土矿床是世界著名的氧化铁型铜金(IOCG)矿床,赋矿岩体为奥林匹克坝角砾杂岩体(ODBC),
主要产出在被斯图尔特覆盖的伯戈因岩基中。角砾杂岩体的矿石类型主要分为赤铁矿角砾岩、异化角砾岩和花岗角砾岩,并
携带丰富的铜、铀、金、银、稀土等元素。该矿的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自壳源。其勘查史表明,
该矿是在理论指导下,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钻探最终才被成功地发现。   相似文献   
58.
建筑信息模型(BIM)已经被广泛用于提高复杂管线系统的管理效率,但已有石油管线的BIM建模,往往依靠设计图纸或现场测绘手工完成,耗时费力。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RGB-D深度图像和LiDAR点云数据的石油管线BIM重建方法。首先利用RGB-D图像提供的丰富语义信息和LiDAR点云精确几何信息,对深度相机采集的RGB图像进行分割,生成三维语义地图;然后通过点云粗匹配和精确匹配实现数据融合;最后给出了不同结构管线构件的BIM模型制作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与以往的管线BIM重建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准确、高效,有助于石油企业对含有复杂管线的计转站等实施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59.
60.
沉积地层与层控夕卡岩矿床间的成因联系至今尚未完全查明。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的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中发育有大量层控夕卡岩Cu(Au)矿床,这些矿床成为研究沉积地层与层控夕卡岩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的典型案例。岩石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中存在3种岩性突变界面:粉砂岩与白云岩相变组合、灰岩(或白云岩)与硅质岩相变组合和白云岩与灰岩相变组合。其中,前两种组合是区内层控夕卡岩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各组地层沉积岩中的成矿元素含量较低,自身难以富集形成具规模的矿体。但是,在局部地区石炭系白云岩中的Fe含量较高,具有形成矿胚层的潜力。综合分析表明,铜陵地区层控夕卡岩矿床主要受控于矿胚层、构造-岩性组合、有机质和蒸发岩-膏盐层,其中,构造-岩性组合是主要控制因素(必要条件),而矿胚层仅为部分矿床的形成起到预富集作用,蒸发岩-膏盐层仅为部分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硫源以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发挥吸附和还原作用,有机质也仅在部分矿床成矿过程中发挥吸附和还原作用。这些有益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总结层控夕卡岩的形成机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实际材料,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