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藏西北结则茶卡湖晚更新世以来演化及气候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则茶卡位于藏北高原湖盆区西北部,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交汇部位的西南侧,处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与红其拉甫—双湖结合带之间,湖面海拔高度4525m.在其拔湖325m附近明显存在一条高位湖岸线,从该湖岸线到湖面,发育了各级较为连续的湖积阶地和众多保存较好的湖岸堤、湖蚀槽、湖蚀柱和湖蚀台地.沿湖岸不同高度上的湖积物U系年龄分别为(14.2±1.2)kaB.P.(T2)、(38.0±3.5)kaB.P.(T4)和(41.6±3.2)kaB.P.(T5),根据湖面下降幅度推算出结则茶卡高位湖积层形成年龄大致在120~90kaB.P..晚更新世以来结则茶卡处于封闭演化体系中,湖泊的萎缩主要与气候干旱、少雨有关,湖面平均退却速度3.31mm/a.大约晚更新世初期,青藏高原存在着一个高湖面,大致在100kaB.P.开始,青藏高原泛湖期从西向东逐渐结束,其气候也从西向东可能逐渐变为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冈底斯岩浆弧的分带性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冈底斯岩浆弧中段岩浆岩明显可分为相对集中又有所套叠的南北2个岩带。公穷松多-郎那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南,被晚期旋回林子宗群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岗在-青都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北,带内各岩体均侵入于林子宗群火山岩。公穷松多岩带(早期旋回)从晚侏罗世开始,至晚白垩世早期结束;青都岩带(晚期旋回)从晚白垩世晚期开始,至始新世结束。2个岩带岩石分别从俯冲型产物开始,至后碰撞型产物结束,为2个较完整的岩浆旋回,暗示雅鲁藏布江构造带构造演化历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卢氏县三角沟、大峪沟剖面位于豫西卢氏盆地中南部,涉及地层为中始新世张家村组、晚始新世卢氏组和渐新世大峪组。孢粉总体以被子植物为主,可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第一组合位于张家村组上部,蒿粉、栎粉含量高;第二组合位于卢氏组下部,菌孢类含量高。前者属亚热带干热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属还原环境湿润气候下的湖泊沉积,其孢粉特征更接近于邻区中晚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上部和二段下部孢粉特征。第三组合到第五组合分别位于大峪组二段下部、中部和上部,其中第三组合蒿粉含量高,与邻区沙河街组二段上部和一段下部孢粉特征较为相似,属于干热气候下的泛滥平原沉积。第四组合和第五组合中栎粉含量低,草本植物含量高,其特征更接近北半球渐新世晚期孢粉特征。前者菌孢类含量比第二组合低,但比其它组合高,属于静水环境下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蒿粉含量高,属于干旱气候下的河流沉积。通过孢粉分析和区域对比,进一步确定了张家村组形成于中始新世,卢氏组形成于晚始新世,大峪组形成时代为渐新世。古近纪卢氏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干热-湿润-干热-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伏牛山区花岗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书炜 《河南地质》1995,13(3):183-190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有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它以岩席楔入式侵入太华群围岩,是岩浆型而非混合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在岩性变化范围、副矿物、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存在任何演化关系,更不是后期构造作用异化而成的。它们是两  相似文献   
15.
证实测区内发育含有华夏生物群分子的上二叠统敌布错组.查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发育一套中侏罗世稳定型浅海碎屑岩沉积.发现结合带南侧存在中晚侏罗世滞后型岛弧火山岩和后碰撞型SP花岗岩带,认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测区表现为向南俯冲的构造极性,闭合时间在中侏罗世以前.根据格仁错地区推覆构造和帮勒右行斜北冲挤压韧性变形带初步研究结果,提出永珠-格仁错构造带是一个具有多期活动特征的区域性构造带,并属于狮泉河-申扎-嘉黎构造带的一部分.识别出冈底斯岩浆弧存在2个相对集中又有所套叠的岩带.发现冈底斯中段存在一个矽卡岩型多金属成矿带,在冈底斯北坡古近纪盆地日贡拉组中发现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6.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岩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它以岩席楔入式侵入太华群围岩,是岩浆型而非混合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在岩性变化范围、副矿物、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存在任何演化关系,更不是后期构造作用异化而成的。它们是两个时期、两种源岩、两种机制下产生的两期侵入岩。  相似文献   
17.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 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