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把科技恩泽洒农家──记子洲县气象局科技兴农扶贫的事迹王海平,封建河,王江湖(中共子洲县委子洲·718400)近年来,地级文明单位子洲县气象局利.用气象科学术在兴农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一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及上级主管部门的...  相似文献   
172.
报准天上情赢得万民心──子洲县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纪实封建河(中共子洲县委子洲·718400)地级文明单位陕西省子洲县气象局,在今年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中大获全胜,为全县的农业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赢得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推迟秧苗出床3月25日,该局...  相似文献   
173.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的加大,城乡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调查成  相似文献   
174.
本研究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Mw9.0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亚洲地区和韩国国内GPS卫星常年跟踪站的位移影响.为此,利用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前后两周(2011年3月4日到3月18日)的GPS站点数据,包括震中附近地区(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和俄罗斯)55个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和284个IGS 全球跟踪站,并采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处理和平差,估算出所有GPS站点的同震形变.结果显示,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影响在亚洲地区比较明显,包括日本和附近国家,距离震中2702 km的中国武汉(WUHN)站也观测到同震形变.为精确分析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影响,通过GAMIT/GLOBK软件计算出韩国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形,并分析出弹性变形量.结果表明:大部分GPS站点均向震中方向膨胀,且向震中的垂直方向收缩.由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导致的最大剪应变达到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年均变形率的约7倍,对韩国的地壳产生14.5~57.7 mm的水平位移,并导致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在不及时更新维护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情况下,GPS测量成果将会发生最大20 mm的位置误差.  相似文献   
175.
日小林雄河  潘威 《地理研究》2016,35(7):1344-1352
西北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台风灾害多发,这些地区的台风的运动轨迹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台风活动跨海而行,因此将东北亚几个国家的历史台风信息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其全貌。中日两国,最早通过仪器观测描述的台风路径分别为1879年和1878年,历史时期的东北亚地区台风事件只能靠历史文献来推测。以在台风路径的推测上具有问题(台风影响范围评估、详细记录时间的利用、2次相近台风的辨别等)的4次台风事件为例,讨论17世纪以来东北亚台风路径的推测方法。通过对台风个案的讨论,指出将致灾记录和感应记录相结合的可行性;利用仪器观测时期台风记录验证历史文献记载的有效性。相当一部分日记资料在古风暴研究中仍处于未被发掘状态。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公用日记和各名家的家记,拥有较长的写作时间和较为均质的写作内容,可提高跨国界古风暴研究的时空分辨率。  相似文献   
176.
利用EP/TOMS气溶胶指数分析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 EP/TOMS卫星反演气溶胶指数、卫星云图和天气形势,研究了沙尘天气对大气气溶胶的贡献以及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及其演变。结果表明,TOMS气溶胶指数高值对应着沙尘天气的出现地区,可以判别和监测大规模沙尘天气,而且TOMS气溶胶指数能结合卫星云图、大气环流分析,对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和传输路径进行有效地预报。另外气溶胶指数能排除云的影响并准确地检测到云覆盖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7.
南黄海海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南黄海盆地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差,地震波受屏蔽,能量严重衰减,在海洋反射地震资料中很难识别反映中-古生界的反射地震波组,不能满足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油气资源前景评价的需要等问题,于2006年5月,开展了南黄海海域海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在盆地内五莲斜坡和胶州凹陷区布设了3个海底大地电磁测深点,取得了可靠的海底观测数据.本文详细阐述了海底大地电磁测深与常规大地电磁测深在数据处理方法上的差别,论述了海洋电磁噪声对海底大地电磁场观测的影响,提出了海底大地电磁场实测资料“水平姿态”校正、“方位”校正和“海洋电磁噪声”校正的方法.通过对试验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并结合地质、物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盆地海底以下深部还存留有古生代地层,这对于南黄海前第三系含油气前景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也证明了海底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在研究古生代残留盆地方面的问题可以发挥相当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8.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 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特征,同时大致估算出末次海侵过程中水下平原的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在日照外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以北,表层覆盖着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所形成的砂质改造层,灰色,席状,无层理,厚度薄,通常在10~40 cm左右。海侵沙席之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可细分为滨岸潟湖相、沙坝相和滨海相等。底栖有孔虫组合几乎都以Ammonia beccarii (Linné) vars.为优势种,其他常见种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 Heron?Allen et Earland、Cribrononion subincertum (Asano)、Textularia foliacea Heron?Allen & Earland、 Elphidium advenum (Cushman)、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 (d'Orbigny)、Cavarotalia annectens (Parker et Jones)和Pararotalia nipponica (Asano)等,指示滨岸浅水沉积环境。地层沉积年代为MIS 3阶段的中期或中早期,当时的海平面波动区间主要位于现今海平面以下20 m至31 m之间。这套地层为海进沉积,是海平面波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旋回,沉积过程中曾经历过反复的暴露和氧化,从下向上,其垂向层序可分为两个序列:1)滨岸潟湖—沙坝沉积或仅见沙坝沉积,为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北部和西部;2)滨岸潟湖—滨海相沉积,为粉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东南部。前者沿着古海岸线分布,后者距离古海岸线较远。表层钙质结核的大量富集,可能意味着末次海侵的强度已经剥露至土壤剖面下部的钙积层。据此估计,在末次海侵过程中,本区水下平原的平均剥蚀厚度约为50~70 cm。  相似文献   
179.
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钻孔沉积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海域的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显示,基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老至新划分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U5、U4、U3、U2、U1-2、U1-1)与钻孔划分的沉积地层单元密切相关。MIS4期与末次冰盛期低海面时期发育的2个层序界面(R4、R2),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并识别出3期进积体序列与2期古河流系统。MIS5期与MIS3期高海面及海平面下降期间的2期东向进积体序列主要包括高位体系域与强制海退体系域,对应浅海—滨海沉积,厚度分别由西部的24 m与40 m向东明显变薄,而全新世高海面以来向海的进积体序列主要对应高位体系域,与长江源的浅海相泥质沉积相关,最大厚度超过16 m。研究区MIS4期和末次冰盛期发育的2期古河流系统与低位体系域相对应,最大沉积厚度分别超过36 m与24 m,均与长江及黄河密切相关,影响范围延伸至黄海槽及其以东海域,尤其末次冰盛期最远可达济州岛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80.
对南黄海中部SYSC-1孔0~30 m段岩芯稀土元素(REE)和粒度进行分析,结合年代测定,研究了沉积物REE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REE含量为111.66~231.12μg/g,垂向分布变化较大,均值与中国黄土∑REE均值比较接近。∑REE与粒度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La/Yb)N、(Gd/Yb)N和(δEu)N等参数受粒级影响较小。稀土元素分异参数有效示踪了物质来源,与周边河流对比发现,SYSC-1孔沉积物(La/Yb)N和(δEu)N散点图分布位置与黄河和长江较为一致,而与朝鲜半岛河流有明显不同。REE判别函数(DF)的物源区分结果表明,钻孔MIS6期经历了一次大的物源转换,沉积物由长江源(27.98~30 m)转为黄河源(24.24~27.98 m)。MIS5.5—MIS5.1期间(24.24~16.98 m)发育了浅水陆架冷水团沉积,主要是长江源细颗粒沉积物被古黄海暖流由南往北携带而来,并在冷涡区附近沉积下来。MIS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