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疲劳和困倦不断袭来,6月16日夜晚,我们到达灯火通明的圣城拉萨. 晚饭后回到房间,倒头就睡,一夜无梦.  相似文献   
92.
分析了台湾花莲地区本世纪以来 7级以上地震的可公度性 ,并指出1 999年 9月 2 1日地震发生的必然性 ,同时也分析了这次地震时的天体位置及引潮力特征。  相似文献   
93.
针对现有三维点云数据分割分类方法存在分类目标内部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一种超体素随机森林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联合优化的室内点云高精度分类方法。该方法根据超体素结构具备内部特征一致性的特点,对原始点云进行超体素划分,并以超体素为基本单元进行多元特征计算,搭建室内点云超体素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实现点云数据的粗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入LSTM对粗分类的超体素邻域连接关系进行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与预测,实现超体素粗分类结果的优化。基于开放数据集对所提分类方法进行有效性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公开数据集中对13类要素的分类精度可达到83.2%;与经典的深度学习框架相比,该方法在小样本训练时可以达到更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4.
对海鞘内生真菌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AS-10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研究。利用反相和正相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喹唑啉酮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并综合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是norquinadoline A (1)、quinadoline A (2)、epi-fiscalin D (3)、fiscalin B (4)、quinadoline B (5)、prelapatin B (6)和tryptoquivalines L (7)。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抗水产致病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为16μg/mL;化合物6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ia)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16、32和32μg/mL。  相似文献   
95.
建筑物对象级三维变化检测是城市三维建筑模型更新及违法建筑查违等应用的核心关键技术。针对现有变化检测方法的限制,创新性提出了顾及轮廓特征的建筑物对象级三维变化检测方法,充分利用倾斜实景三维模型来进行变化检测。首先通过高度分析提取建筑物的轮廓线,同时过滤掉植被和地形等无关因素的影响;然后将不同高度的轮廓进行拟合后进行对比检测,并构建三维包围盒。该方法针对建筑物进行变化检测,检测对象单一,语义明确,既避免了对差值DSM滤波时不够彻底,又准确地保留了建筑物的有效信息,同时筛选出了未发生对象级变化的建筑物,可以更高效地对其做进一步的结构级变化检测。  相似文献   
96.
介绍了倾斜摄影测量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针对当前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城市三维重建过程中纹理贴图存在遮挡问题,详细探究了纹理遮挡几何原理,并提出联合固定翼飞机高空倾斜摄影及无人机低空倾斜影像,设计了建筑物三维模型无遮挡影像优选算法,实现了高精度无遮挡纹理自动贴图,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7.
本文利用TerraSAR-X(TSX)卫星于2010年4月22日在南海东沙岛附近海域获取的数据进行海洋内孤立波动力要素和海表流速信息的提取研究。基于TSX数据的后向散射强度信息,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得到内孤立波半波宽度,再利用两层模型法和参数化法计算得到内孤立波振幅和相速度。反演结果显示,利用参数化方法得到的振幅(约21~39 m)和两层模型法得到的相速度(约1.07 m/s)与历史实测资料较为一致。进而利用TSX的顺轨干涉数据获取研究海域内的多普勒速度,再分别采用M4S模型法和直接分离法处理,进而提取海表流速。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海表流速的全场平均值较为一致,均为1.10 m/s左右。M4S模型法对流速最大值的改变量较大而直接分离法对流速最小值的改变量较大。M4S模型对内孤立波波峰线区域海表流速的修正大于无内孤立波的海域。最后,基于KdV方程计算得到内孤立波引起的表面流的流速约为0.28 m/s,对反演出的海表流速贡献占比23%。  相似文献   
98.
高分3号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极地海冰自动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全球变暖等一系列气候变化的发生,极地海冰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受光线和云雨影响,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高分3号是我国高分系列卫星中的一颗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具有多种成像模式,可以在全球获取SAR数据。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特性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使得高分3号星载SAR在极地海冰遥感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高分3号水平-垂直(Horizontal-Vertical,HV)极化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无需人工干预的海冰检测方法,实现海水和海冰的自动分离。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海冰和海水分离结果同辅以人工解译的半监督分类结果相比较为吻合,为高分3号服务于极区海冰监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
药用红树林植物黄槿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PT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海洋红树林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sceus)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coniferaldehyde(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松脂醇(3),丁香脂素(4),格榄酮(5),黄芪苷(6),植醇(7),胆甾-5-烯-3β,7α-二醇(8),胆甾-5-烯-3β,7β-二醇(9),胆甾醇(10)和声-胡萝卜苷(11)。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00.
Twenty-four compounds including eight steroids (1–8), nine triterpenoids (9–16, 24), three flavonoids (20–22), and four benzenecarboxylic derivatives (17–19, 23)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stems and twigs of medicinal mangrove plant Sonneratia caseolaris.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y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ir spectroscopic data. Among these metabolites, compounds 1, 4–20 and 22–24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S. caseolaris. In the in vitro cytotoxic assay against SMMC-7721 human hepatoma cells, compound 21 (3′,4′,5,7-tetrahydroxyflavone) exhibited significant activity with IC50 2.8 μg/mL, while oleanolic acid (14), 3,3′-di-O-methyl ether ellagic acid (18), and 3,3′,4-O-tri-O-methyl ether ellagic acid (19) showed weak activity. None of these compounds displayed significant antibacterial activite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770234);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CX2-YW-211-04);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ndong Province (No.2006GG2205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