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31.
利用测井技术评价松辽盆地南部油页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利用松辽盆地南部已有钻井的测井资料评价油页岩,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嫩二段油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充分利用测井资料连续性的优势,采用5口井93块油页岩岩心的有机碳、含油率化验分析数据和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嫩二段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与含油率之间定量关系式Ta=0.548 6TOC+0.18和△logR、自然伽玛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TOC=6.262 8×△logR+1.05,进而建立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评价油页岩含油率模型Ta=0.546 8a×△logR+0.548 6×△TOC+0.18。通过模型计算出的油页岩段的含油率与油页岩实测含油率数据基本一致,而且计算出的含油率值连续。  相似文献   
32.
冀东柳赞地区油气成藏中断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东油田柳赞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在面积约为40km2范围内;发育着30多条断层,而这些断裂是什么时期产生的,它们在油气聚集成藏中起着什么作用,是先有油气聚集、后有断裂,还是先有断裂后才发生油气聚集。这些问题不仅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焦点,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对该地区的评价和有利油气聚集带的确定。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本区断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柏各庄、溯河、高柳三条边界断裂活动的控制,并且断裂的产生是有次序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东天山石英滩金矿田控矿构造与原生晕深部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疆石英滩(西滩)金矿,前人多认为是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近期在该区构造与成矿关系、矿田内东北夼、黄泥坡矿点原生晕指示元素分带序列和叠加晕研究中,发现了石英滩矿区、东北夼、黄泥坡等矿点地下不同深度均存在隐伏矿体,而三个矿区(点)的空间位置恰又与矿田内一近似椭圆的古火山机构同位,且三矿区(点)具有极其相似的地质构造、成岩(脉)成矿和原生晕特征,石英滩金矿区发现有古火山热液通道.这些控矿构造和原生晕特征反映了该金矿田成矿的特殊性,对进一步寻找和预测该区相类似的隐伏矿床(体)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4.
李文龙  吕君  王珊 《干旱区地理》2019,42(2):404-413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可或缺;以内蒙古8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函数模型法、ArcGIS Voronoi图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入境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研究区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产业实力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组织接待能力空间呈现破碎化特征。(2)竞争力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且竞争力较强的县域多分布在内蒙古边缘区。(3)强竞争力与较强竞争力县域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通辽、锡林浩特形成两大竞争力集聚区。(4)准则层中障碍度指数由大到小排名为:旅游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能力;指标层障碍度来看,位于前5名的单项指标分别是: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外汇收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国际旅行社数。(5)旅游资源吸引力与旅游组织接待能力相差悬殊是造成内蒙古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旅游产业实力差异加剧了竞争力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35.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无污染、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电阻率与地热环境中的孔隙度、渗透率、含盐度、蚀变及温度等关键参数紧密相关,是表征地热属性最为灵敏的参数。作为获得地下电性结构的一种重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电磁勘探方法具有探测范围广、深度大、精度高且经济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热资源勘探。本文主要对电磁探测在地热资源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地热电磁成像及地热要素电性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然后,根据电磁勘探在地热区的应用实例,总结了电磁法在地热勘探中的适应性、有效性及准确性。最后,对地热资源混场源超宽频电磁数据采集、高精度反演成像及关键地热属性识别等前沿科学问题与方法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6.
由于受闪电监测系统限制,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强对流天气的地闪(cloud-to-ground lightning,CG)活动特征。本文利用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资料,结合雷达观测等资料对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雹天气过程的全闪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发生前,闪电活动主要分布在对流系统的后部,闪电数较少,且以负地闪活动为主;降雹期间,闪电频数显著增加,云闪(intracloud lightning,IC)及正地闪活动明显加强,该阶段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对流系统强回波中心及其前部雷达反射率因子梯度较大的区域;降雹结束之后,强回波中心基本移出北京,北京范围内的闪电频数明显减少。正闪比例在降雹发生前逐渐增大,在降雹期间稳定维持在较大值,降雹结束后迅速减小;云闪比(云闪频数/总闪频数)表现为降雹发生前和降雹结束后逐渐增大趋势,在降雹期间基本维持稳定少变。闪电的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50 kA之间,20 kA以下的低雷电流强度的云闪和地闪多发生在降雹期间及降雹结束后,而20 kA以上的高雷电流强度的云闪和地闪在降雹发生前占有很大比例,小于5 kA的云闪在大雹发生期间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地闪。降雹发生前及降雹结束后云闪发生高度在2-6 km,降雹期间有所抬升,约为2-8km。闪电频数峰值超前于降水峰值5-20 min。  相似文献   
37.
面向自然岸线抽稀的改进道格拉斯—普克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靖  陈刚  张笑  陈文龙 《测绘科学》2015,40(4):23-27,33
针对已有的矢量数据压缩算法应用于方向线生成过程中会忽略国家海疆权益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自然岸线抽稀生成方向线的改进道格拉斯-普克算法。首先提取自然岸线凸点作为备选分段点集,进而根据凸点与相邻两点组成的三角形面积大小筛选分段点,接着利用相邻分段点作为道格拉斯-普克算法的首尾点,以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曲线选定最优距离阈值,并作为初始阈值,进行逐段抽稀。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算法抽稀所得面积比、压缩率均比传统道格拉斯-普克算法有所提升,且大部分情况下误差面积也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38.
2001年台风“榴莲”生成前期对流“热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云对流热塔(hot tower)对台风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对热塔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概念性语言描述上。采用PSU-NCAR MM5模式对2001年台风“榴莲”在正压环境条件下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成功的高分辨率(6 km)显式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与台风“榴莲”生成相关的对流热塔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了成熟热塔的结构图像,并通过实例证实了Montgomery(2006)提出的热塔偶极涡度对概念模型。其主要特征包括:(1) 热塔内部垂直上升运动强烈,从边界层开始,直达甚至穿透对流层顶,最大上升速度中心位于对流层中上层;(2) 在地面到200 hPa之间,具有强雷达回波特征的对流云塔垂直耸立,边界光滑;(3) 热塔的侧边界相当位温面十分陡立,基本呈中心对称分布;(4) 热塔远比周围环境空气温度高,高温扰动中心可达4 K以上,位于最大上升速度中心上方附近;(5) 所有热塔都伴随有偶极涡度对,在垂直剖面图上偶极涡度对呈现多样性,以单偶极和双偶极为主要形式,有时也存在三偶极的形式;(6) 偶极涡度对进一步与偶极涡旋对对应;(7) 垂直速度和正涡度柱在对流层中上层基本不重合;(8) 热塔内水平风速剧烈地向垂直方向扭转。另外,初步分析了偶极涡度对的形成机制,偶极涡度对的产生归因于水平涡管向垂直涡管的剧烈扭转。  相似文献   
39.
小兴安岭东南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普遍具有岩浆混合成因MME型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和同深成岩墙—中基性脉岩群等,反映出壳幔混合成因的特点,而正长-碱长花岗岩具铝质A2型花岗岩的特征,两者的岩相学、主微量及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形成均与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向碰撞后转变的伸展崩塌构造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两者形成时代、成因及物质来源和成矿构造背景等特征上的相似性,也反映在矿床成矿系列的相似性上,二长花岗岩表现出Mo-Pb-Zn-Fe-Au-Ag矿床成矿系列,并以Mo、Pb成矿作用强烈为特征,而正长-碱长花岗岩矿床成矿系列表现为Zn-Pb-Cu-Mo-W-Fe,其成矿作用较弱且分散,同时也说明了成矿系列中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壳幔混合程度不同有关;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矿化类型等矿床成矿系列上的差异,说明该地区仍具有巨大的多金属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0.
利用1∶2万土壤测量、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及激电中梯测量等方法对黑龙江黑河市古金厂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查证,发现Au等11种单元素土壤异常75处、组合异常6处、高磁异常5处和激电异常2处。在综合分析其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物化探异常套合处进行了槽探工程揭露,发现681.5高地金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