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81.
用观测地壳中应力的变化来探寻地震前兆异常已得到国内外地震科学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国内主要进行的是电感法地应力相对测量,RYC2—70压磁应力仪就是专为这种测量研制的一种自动记录仪器。从1971年开始该仪器已进行了八年多的观测试验,现就观测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2.
沿层地震属性分析在川东北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取相关的地震属性,对这些地震属性进行聚类研究及分析归纳,找出针对储集体的敏感属性,建立起储集层的地震响应模式。这里对几种重要参数的计算原理、物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做了正演模型研究,对川东北部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进行了参数提取与过井参数聚类。结果表明,对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使用属性分析进行储层的模式建立以及储层的横向变化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3.
四川省地质灾害预测及减灾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尤潜  郁淑华 《四川气象》2003,23(3):30-35
分析四川盆地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成因,研究了减轻和防御地质灾害的宏观对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建设要点、加强组织管理、完善业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84.
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样本资料,依据前一个月降水日数、前3天总降雨量、未来36小时内有无区域性强降雨、历史上发生山地灾害的频率等条件综合判断有无山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5.
武家堡剖面古地磁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华县赤水武家堡地层剖面以其独特的岩性结构及出露情况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原因在于:(1) 上部为黄土,下部为三门组的湖相沉积,这便为研究湖相地层与黄土地层的关系以及汾渭地堑盆地的演化史提供了条件。(2) 武家堡剖面为研究三门组提供了一个最完整的天然剖面,这在三门峡地区和渭南附近都是没有的。(3) 该剖面包含着可能的第四纪与第三纪界线,地层连续,出露条件好,便于接近。在提高研  相似文献   
86.
1987年1月24日新疆乌什6.4级地震前兆异常及其预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年1月24日新疆乌什发生了6.4级强震,震前我们依据压容式钻孔应变计、石英倾斜仪的观测资料所显示的前兆异常,较好地对这次地震进行了预报。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前兆异常基本特征及预报情况,同时就预报地震三要素的方法、思路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介绍一种采用CMOS双列直插数字器件制作、线路简单实用、适合各种不同速度滚筒记录形式的仪器,作为滚筒停转和地震信号共用的报警器。其特点是装配容易,无需调试,适应性大,省电耐用,使用方便。 报警器的电工作原理图1所示,由清零信号发生器、计数器、触发器、振荡器等四个基本电路组成。  相似文献   
88.
初至波地震层析技术及其在四川复杂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萍  梁波  邹文  何光明  李亚林  李志荣 《世界地质》2006,25(4):440-444,449
近地表速度场的重建是获得准确静校正量的关键。根据实际地震数据的初至波时间建立初始速度模型;采用改进的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进行正演;利用改进的约束带阻尼联合迭代重建技术(CDSIRT)求解大型、稀疏的方程组来反演近地表的速度场。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稳定、快速、准确地重建复杂地区的近地表速度场,建立准确的近地表速度场,从而可计算准确的静校正量,保证复杂地区的构造成像。  相似文献   
89.
青藏高原东缘气候变化历史对认识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动力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笔者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缘获取的湖泊记录,并汇总他人研究成果,探讨了高原东缘近2000年气候变化历史。已有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北部(NETP)和南部(S-ETP)近2000年水文气候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N-ETP地区中世纪总体温暖湿润,小冰期寒冷干燥,近100~200年温暖湿润,表现为"暖湿-冷干"气候模式;而S-ETP地区中世纪温暖干旱,小冰期寒冷湿润,近100~200年温暖干旱,表现为"冷湿-暖干"气候模式。对比分析表明:N-ETP地区气候模式与东亚夏季风广泛区域气候模式相似;而S-ETP地区气候模式与多数印度夏季风地区气候模式相似。因而认为这样大尺度的水文气候差异可能与不同区域大气环流差异以及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变化及其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强度及位置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0.
经过在若尔盖盆地进行全面野外考察,在黄河第一弯岸边发现了沉积序列清晰的、具有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地层剖面。通过沉积学和地层学特征和沉积相的观测分析,结合实验室粒度分析、数据处理和测年断代,其结果表明:该剖面底部蓝灰色古湖相沉积层反映出盆地内部在OSL年龄35 ka之前为较深的湖泊。其上覆盖的风沙与泥炭互层,反映出在该区域湖水消失之后,在30 ka之前古湖底出现泥炭沼泽,同时风沙作用盛行。而浊黄橙色古洪水沉积层(OFD1)则反映出在30~27 ka之间,曾经有来自于黄河源区流域的规模巨大的洪水进入若尔盖盆地,在古湖底泛滥并且将其携带的分选良好的细沙与粉沙质泥沙堆积下来。该剖面中部厚度达5~7 m的河漫滩-风沙层,沿着河岸追索,则可见其表现为高低起伏的古沙丘。这表明在末次冰期盛期和冰消期,气候干旱寒冷,黄河已经下切形成其河槽,其河漫滩沉积物被强劲的风力吹扬,形成连绵起伏的沙丘。该层之上所覆盖的浊黄橙色古洪水沉积层(OFD2),则反映出在全新世初期9.86~8.28 ka之间,来自于黄河源区流域的大洪水再次进入盆地,在黄河第一湾两岸的古湖底沉积了分选良好的细沙质与粉沙质的泥沙。到了全新世中期后,若尔盖盆地风沙作用依然盛行,黄河河槽深切,第一湾两岸接受沙尘暴沉积。在全新世中期的相对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之下,沙尘暴沉积物被改造为亚高山草甸黑土类土壤,成熟度极高。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风沙作用与沙尘暴沉积过程持续,沙尘暴沉积物也被改造为亚高山草甸黑土层。本文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黄河源区末次冰期以来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演变,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