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91.
钴、镍元素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及新兴高科技领域,随着装备制造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包括我国在内多数国家已将钴、镍列入关键性战略矿产资源名录[1,2].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仍维持高位态势,尤其钴镍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赖度较高.其中,2019年钴镍矿对外依存度均大于90%[1,3-5...  相似文献   
192.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Sentinel-1A卫星差分干涉数据为约束,对2015-12-07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反演。首先运用两轨法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覆盖塔吉克斯坦地震震区的同震形变场,然后运用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获取较精细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分布式滑动模型与观测结果有很高的拟合度。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此次地震断层的最大滑移量为4.42 m,同震的地震矩为73.71×1018 Nm,矩震级为MW7.19,与震后USGS、GCMT、IPGP等机构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是在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特征的显著构造背景下的一次正常、必然的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193.
本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课程理论相对抽象、实验教学内容相对零散、工程应用性相对较弱等问题,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对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分析,采用以项目实践驱动实验教学、以项目实践验证理论教学的方法,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升学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推进高校教学的实践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4.
美国科学数据的管理走在世界前列,本文以美国海洋科学数据管理政策为研究对象,对美国海洋数据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对不同科研机构的具体数据政策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美国海洋科学数据管理中"开放共享"的指导思想、完善的法规体系以及在数据存储、保护、引用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可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创新海洋科学数据的管理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5.
赵强  姚天  鲁丹  邹春辉  高倩 《地理科学》2019,39(9):1516-1524
对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辽东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全新世文化序列可分为新乐下层时期-后洼上层时期-偏堡时期-北沟时期,各时期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均呈现出先增后降再增的“N” 型变化趋势。各期遗址点高程大多分布在0~200 m地区且高程分布呈先增后降的倒“V” 型变化;从坡度和坡向来看,各期遗址主要分布于0°~6°间平缓地区,除后洼上层时期外均分布于阳坡半阳坡且各时期聚落均表现出逐河而居的特征。 新乐下层时期,古人类受气候影响选择居于平原区较高海拔处,以避开潮湿低洼地带;后洼上层时期,下辽河平原的古人类为躲避洪水侵袭而选择远离河流的更高海拔处,而辽东山地地区后洼上层文化居民向高处迁徙的同时仍倾向于近河流居住以利用良好的渔猎环境;偏堡时期,受降温事件打击,为寻求更为温暖且食物充足的驻地,古人类从山地进入平坦温暖的平原。北沟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海侵进入衰退期,古人类开始向相对温暖的沿海地带进发,在原先被海水淹没的地区定居。  相似文献   
196.
北极地区气候恶劣,但提供了北美洲、欧洲北部和亚洲北部国家之间最短交通往来路径,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极航行需要气象、导航、通讯、雷达等方面的保障,北极海雾降低了海上能见度,会使航行船只迷失方向造成搁浅、碰撞等重大事故,并引发大气波导超视距、毫米波严重衰减等电波传播现象。本文根据全球再分析数据,基于适合北极地区的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通过改进Noah陆面过程方案、长波辐射方案(RRTMG方案)等设置,成功模拟了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遇见的某次浓雾及其演变发展,并基于米氏(Mie)散射和瑞利(Rayleigh)散射理论评估了其对毫米波和远红外波段上的单位距离衰减值。对于毫米波段两代表频率(频段高低端100 GHz和30 GHz),在频率30 GHz,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逐渐增大,但变化平缓;在频率100 GHz,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迅速增大。对于红外波段两代表波长(波段高低端0.1 cm和50μm),在波长0.1 cm,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逐渐增大但变化平缓;在波长50μm,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迅速增大,单位距离衰减值可迅速增大到几百dB·km  相似文献   
197.
对 2019 年 1 月发生在西安市的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进行研究,对污染清除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冷锋活动对西安市污染物的输送和清除作用。结果表明:7 日白天西风累积风速更大,污染清除速率较快,14 日夜间—15 日东风累积风速更大,持续半个月的污染状况消除。两次污染清除过程的不同是由冷高压的位置和移动路径不同所造成。关中盆地内的主导风向不同则是风场与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小时加密风场表明污染清除可分为偏西路径和偏东路径。偏东风将汾渭平原的污染物输送至关中盆地,对本地污染状况是先加重再清除的效果。污染持续期间逆温层维持,上午地面风加强导致近地面污染物浓度降低,午后晴空加热效应明显,贴地逆温减弱或消失,近地层大气垂直混合加强,污染物向上扩散稀释,地面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