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HK-2井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阿特劳州阿特劳市西北约320 km处。该井钻遇的中石炭统岩石类型包括白云岩、石灰岩、硅岩、砂岩和黏土岩,但以硅岩和黏土岩为主,而且成分混杂,交互频繁,富含有机质和深水相的浮游、游泳类微体生物化石。根据岩石中硅质放射虫化石含量高,硅质海绵骨针个体保存完整,有机质含量高,颜色暗,组分细小,泥质、硅质成分为主及生物组合单一等特征,认为该地区中石炭统为深水沉积环境。目前正在勘探的HK-2井所在的乌拉尔区块也已发现深水类型油气藏存在的苗头,建议对该地区深水相油气藏进行调研,同时对该区块和相邻区块能够获得的地震剖面进行追踪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Pictometry倾斜摄影技术及其在3维城市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倾斜摄影技术是国际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颠覆了以往正射影像只能从垂直角度拍摄的局限,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同时从一个垂直、四个倾斜等五个不同的角度采集影像,将用户引入了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直观世界.倾斜影像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得目前高昂的3维城市建模成本将得以大大降低.由于倾斜影像为用户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短波红外光谱技术(SWIR)在地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此技术研制生产的便携式短波红外矿物分析仪(PI-MA)和近红外矿物分析仪(PNIRS),可对肉眼和显微镜难以识别的微细蚀变矿物进行测量,并能较为迅速准确地分析蚀变矿物种类和相对含量,从而确定蚀变矿物组合并圈定热液矿化蚀变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崩塌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及地质构造等条件,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及建议,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防治管理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两处火山岩分布区崩塌主控条件为地质构造,次要条件为岩体结构和风化程度。庐枞盆地火山岩主控节理走向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崩塌岩体多呈碎裂结构及散体结构;北淮阳火山岩主控节理走向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崩塌岩体多呈块状结构及碎裂结构。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居民切坡建房及道路切坡形成的人工边坡,一般威胁对象主要为居民点或道路过往行人及车辆,因其点多面广,建议采取源头控制、重点治理及群防群策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以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泉州湾省级湿地保护区3个红树林分布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底栖软体动物在中等尺度下的共存格局及机制。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基于蒙特卡洛的零模型和网络分析探讨底栖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利用raup-crik零模型识别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测定底栖软体动物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漳江口、九龙江口和泉州湾湿地共发现37种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物种数及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呈现非随机分散和模块化,这些格局同时受到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调控作用,其中,物种竞争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我们对河外射电源的低频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内容包括:1.低频观测技术(行星际闪烁,月掩源技术,低频综合孔径和低频甚长基线干涉仪);2.河外射电源的低频结构(展瓣结构,致密源结构和低频变源)。  相似文献   
17.
肖鑫  周涛发  范裕  谢杰  张乐骏 《岩石学报》2016,32(2):369-376
新桥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大型铜金硫矿床。本文以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胶状黄铁矿(Py I)和半自形-自形黄铁矿(Py II)两种类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等离子激光质谱(LA ICP-MS)对两类黄铁矿的矿物相、形貌、微结构和微量元素成分进行研究。FE-SEM分析结果表明,Py I基本由极细粒黄铁矿组成,以自形-半自形立方体晶形为主,粒径大约100~500nm,而Py II主要为粒度为50~100μm,以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晶形态为主,两类黄铁矿的形貌和微结构特征明显不同。LA-ICP-MS分析测试显示,Py I中相对富含As、Se、Te等元素,而Py II中成矿元素Cu、Pb、Zn、Au、Ag的含量则比Py I型黄铁矿明显偏高,分别为792.0×10-6、2125×10-6、1.67×10-6、0.29×10-6和190.7×10-6,且Bi、Co、Ni、V、Ti、Mg、Cr、Cd、Al、Mn等微量元素含量较Py I均明显偏高1~2个数量级。在综合分析黄铁矿的结构形态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Py I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环境,Py II形成于中生代岩浆热液环境。新桥铜金硫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包括了海西期同生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广泛发育的强烈岩浆侵入及与之有关的热液活动,对矿床的最终形成起了主导作用,提供了Cu、Au等主要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