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21.
通过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库赛湖KS-2006孔(深637cm)沉积岩芯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沉积物粒度变化的研究,恢复了该地区近4000年来的干湿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该地区近4000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干湿变化,干旱时段出现在3900-3590cal aBP、3320-2630cal aBP、1720-1420cal aBP及1100-840cal aBP期间:湿润时段出现在3590-3320cal aBP、2630-1720cal aBP、1420-1100cal aBP以及840cal aBP之后小冰期有效降水升高的相对湿润时期.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库赛湖地区近4000年来的干湿变化受亚洲季风影响;同时,该地区存在明显的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的三次降温事件记录.  相似文献   
22.
像点偏移是影响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结果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克服平差过程中像点偏移的影响,以提高区域网平差精度,一直受到业界高度重视。当前,克服像点偏移的常规做法是借助特定的参数模型对其进行描述,构建基于附加参数模型的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模型,在区域网平差的同时求解引入的参数,进而实现对系统误差的补偿。Bauer模型、Ebner模型、Brown模型、光学畸变模型是现有算法中描述像点偏移的常用模型。为了对上述4种模型的系统误差进行验证,本文首先在经典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模型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与4种模型相对应的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模型,并予以编程实现;然后通过实例对上述4种模型的算法运行结果进行了验证、比较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Ebner模型和Brown模型的引入可有效提高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精度;Bauer模型的引入对小型区域网平差精度的提升更加有效;光学畸变模型的引入对区域网平差结果的精度提升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3.
1881-2010年哈尔滨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哈尔滨本站188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1909-2010年的月总降水量和1961-2010年哈尔滨所辖区、县(市)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计算了哈尔滨市气温、降水变化速率,分析了哈尔滨市气候变化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除巴彦7月气温略呈下降趋势外,哈尔滨各区、县(市)各月、季、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哈尔滨各区、县(市)各月、季、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近130a,哈尔滨市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开始明显增温,21世纪开始增温尤为显著。近百年来,哈尔滨市年、季总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农业、能源等方面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对于水资源、人体健康和交通等方面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4.
提出一种基于SIFT特征的抗差图像匹配算法。算法分为两个阶段:①初始匹配,综合利用SIFT特征匹配方法和基于SIFT特征尺度和方位信息的自适应归一化互相关(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NCC)方法建立初始相关,并基于几何关系一致性检测剔除误匹配;②匹配传播,在初始相关的基础上,利用自适应NCC和局部单应约束进行匹配传播,迭代产生更多的匹配点并采用几何关系一致性检测剔除可能的误匹配。初始单应采用最小二乘匹配方法估计得到,并采用自适应NCC为其提供良好的初始值。与现有的基于SIFT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相比,算法在抗几何变形和配准精度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5.
普查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FY-2C每隔30 min一次的红外云图,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标准,统计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MCC变化。结果表明:4 a共出现了22个MCC,其中19个出现在7-8月;东北地区MCC生成源地有明显的地域特点,MCC的生成与大兴安岭的地形密切相关,而辽宁和吉林东部极少生成MCC。中国东北地区MCC平均生命史为9.3 h,比美洲及中国南方地区都短,而≤-52℃和≤-32℃冷云罩面积明显大于以上两个区域;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夜发性特征,近85 %的MCC生成于午后到傍晚,15-24时是MCC对流最旺盛的时段。  相似文献   
26.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element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in Zhenjia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1)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underwent moderate chemical weathering.It seem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s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an the temperature in controlling the process of the chemical weathering.(2)The major elements such as Si,K,Na,Ca,Mg,Mn and P were migrated and leached,while the elements Fe and Ti were slightly enriched.The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major elements reveal that the Xiashu loess finished the primary process of chemical weathering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Ca and Na,and almost reached the secondary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K.Except the elements Sr and Ga,other trace elements such as Th,Ba,Cu,Zn,Co,Ni,Cr and V were enriched.It might be caused by both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 and the adsorption of trace elements by clay mineral and organic materials.(3)The difference of element migration down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reveals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wet at the early-middle stage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it became dry and cool.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paleoclimate became warm and wet again.As a whole,the paleoclimate generally became drier and cooler in this reg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27.
近45 a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异常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1873~1995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月平均资料,定义了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用近45a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北大西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夏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冬季我国是偏暖、多雨的气候特征;夏季我国江淮之间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还表明,强涛动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西伯利亚高压及高空经向环流都明显偏弱,大气环流具有弱WA遥相关型、弱的东亚冬季风特征,对应的夏季环流特征与强东亚夏季风特征较接近.  相似文献   
28.
针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空间分析部分的特点,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标,探讨了CAI在空间分析教学中应用的模式,提出开发专用的小型动态演示系统的思路,并对系统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缓冲区分析动态演示为例说明了系统开发实现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9.
针对测绘数据组织与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在测绘行业数据处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对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在测绘行业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测绘软件开发类课程中应加强《数据结构》这一课程内容的讲解,并实现其与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融会贯通。立足于当前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软件开发类课程,以机助控制网平差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为例,结合测绘行业数据处理的特性,探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测绘行业经典数据处理中的应用,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措施,一方面,教会学生利用《数据结构》的思路实现对测绘行业数据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短期内实现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良好把握,从而实现测绘行业软件的高效、高质量研发。  相似文献   
30.
近40年哈尔滨的气温变化与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家林  王永波 《气象》2005,31(8):74-76
利用近4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在全国增暖的背景下,哈尔滨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普遍呈增暖趋势,但同一区域里各县市气温的增温幅度明显不同,位于城郊的县市,其增温幅度明显小于近城区的县市,而且增暖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气温呈明显增暖趋势,但夏季增暖不显著;80年代以后,冬季寒冷日数明显减少,夏季“热带夜”和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