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永康盆地是典型的白垩纪陆相红盆.本文作者发现在永康盆地北东部的朝川组红层沉积中发育较深水暗色泥灰岩沉积,与较浅水红色细碎屑沉积呈互层或夹层产出,具渐变式湖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的特征.控制该混合沉积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湖盆浪基面之下的静水环境及干旱与潮湿气候的交替变化.通过对朝川组泥灰岩段沉积环境及成因进行分析,结合该泥灰岩段中保存的孢粉和植物化石组合,笔者认为该套湖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反映了浙东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总体可能处于干热气候环境,但存在短时间内的干湿气候交替.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桂林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简称F-F)之交杨堤剖面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生物成因 Ba、Al、Si和氧化还原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地区F-F之交生产力较低,且两次Kellwasser事件具有不同特点:下Kellwasser (LKW)事件时期并未出现明显缺氧环境,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和最终生产力均相对较高,δ13C小幅度正偏是由生产力上升 引起;上Kellwasser(UKW)事件时期海平面上升,陆源输入物极少,氧含量急剧下降,初级生产力有所增加,最终生产力锐减, 此时的δ13C大幅正偏是由于缺氧条件下有机碳缓慢积累埋藏保存所致.   相似文献   
13.
于俊杰  劳金秀  蒋仁  曾剑威  彭博  马雪  赵玲  杨祝良 《地质通报》2016,35(10):1692-1704
对江苏省盐城市溱东镇CSJA3钻孔揭露的74m沉积物岩心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生物学等多重地层研究,晚第四纪以来初步划分了3个有孔虫化石组合,分别对应长江三角洲的镇江海侵、滆湖海侵和太湖海侵,证实钻孔所在位置对3次海侵事件均有记录。同一时期的7个孢粉组合反映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分别为(P8)莎草-禾本科组合(0~7.8m),气候暖湿,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为盐沼-潮上带;(P7)松-藜科-蒿属组合(7.8~11.0m),冷干,河漫滩;(P6)松-栎-禾本科-藜科-菊科组合(11.0~30.0m),温和略干,自下而上为河漫滩-潮间带;(P5)环纹藻-蒿组合(30.0~37.2m),冷干,河漫滩;(P4)松-菊科组合(37.2~43.55m),温凉偏冷干,潮间带-潮下带;(P3)栎-松-禾本科组合(43.55~50.0m),温暖湿润,潮间带;(P2)松-栎-菊科-环纹藻组合,50.0~65.0m,温凉偏干,河流边滩-河漫滩相沉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兴化ZK10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年代地层的研究,确定了该孔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1第四纪底界置于松山/高斯极性世分界处,埋深212m,距今2.58Ma。下更新统包括五队镇组下段、中段及上段的中下部,对应孢粉组合Ⅰ-1和Ⅰ-2。2早、中更新世界线与布容/松山极性世界线吻合,距今0.78Ma,埋深约120m,位于孢粉Ⅰ-2与Ⅱ带的分界处。中更新统包括五队镇组上段顶部、小腰庄组下段及上段的中下部。五队镇组是包含下、中更新统的跨时岩石地层单位。3中、晚更新世界线埋深81.5m,120ka BP左右,置于孢粉带Ⅱ与Ⅲ-1的分界处,与小腰庄组和灌南组分界线基本吻合。上更新统包括小腰庄组上段上部及灌南组。小腰庄组是包含中、上更新统的跨时地层单位。上更新统包括Ⅲ-1、Ⅲ-2、Ⅳ和Ⅴ孢粉带。4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埋深12.25m,距今10ka BP左右,位于Ⅴ与Ⅵ孢粉带分界处。全新统为淤尖组,对应孢粉Ⅵ带。  相似文献   
15.
曾剑威  刘凯  蒋仁  于俊杰  李长波  彭博  赵玲 《中国地质》2021,48(S1):101-111
浙江乌镇幅(H51E008002)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综合采用遥感解译、槽型钻揭露、地质钻探和物探等多种调查手段,查明了主干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详细总结了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恢复了工作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特征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将末次冰期以来古地理古环境、海平面变化曲线重建与杭嘉湖平原古人类遗迹分布及迁徙特征相结合,探讨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对古人类活动及迁移的影响。图幅数据库包含5个地层单元、10个钻孔,数据量约为 293 MB,涵盖了浅表沉积物属性特征及第四纪松散层、隐伏基岩及断裂构造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充分反映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沉积基底特征、地层结构及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丰富了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内容,为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力异常数据建立覆盖区的基岩地质模型往往需要大量的地质与岩石物性资料,同时受地质先验信息、人为因素等干扰严重.运用重力异常钻孔约束反演的方法尝试构建浅覆盖区基岩地质模型,探讨在人为介入较少的情况下快速高效构建包含基岩面起伏特征、断裂展布、密度分布等要素的地质模型的可行性.在郯庐断裂泗洪地区的地质调查实际应用中,对区...  相似文献   
17.
徐冉  龚一鸣  曾剑威 《中国科学D辑》2008,38(12):1514-1520
对广西桂林杨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剖面连续高密度取样磨片,在显微镜下分别统计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在薄片中所占面积百分比,以此作为其丰度变化的指标.研究发现,腕足动物与葛万藻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腕足动物的掘穴、觅食等活动对葛万藻的生长起破坏作用,当腕足动物繁盛时葛万藻的数量将会大幅下降,但两者之间并不仅仅是生存竞争关系.葛万藻繁盛时通过光合作用大量释放氧气将会缓解水体缺氧状况,在下Kellwasser贫氧事件中对腕足动物的生存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使得腕足动物丰度上升.丰度增加的腕足动物反过来又压制了葛万藻的生长,造成葛万藻数量锐减.而在缺乏葛万藻改善水体含氧量的情况下,腕足动物在上Kellwasser层的缺氧事件中也受到重创.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分别作为后生动物和地微生物的代表,在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中表现出的这种复杂关系对研究地质历史转折期后生动物与地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区冰后期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区典型钻孔CSJA6孔中冰后期孢粉分布情况,结合有孔虫分析以及6个样品的AMS 14C年龄,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冰后期3个有时间标定的孢粉组合,分别为:Ⅰ. Quercus-Lipuidambar-Artemisia-Polypodiacea组合,时代属于早全新世;Ⅱ. Quercus-Castanopsis-Cyperaceae-Pteris组合,时代属于早-中全新世;Ⅲ. Quercus-Ulmus-Artemisia-Polypodiacea组合,时代属于中-晚全新世。3个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过程为凉干—热湿—温干,这与中国的气候大环境较为一致,且与本区前人研究成果亦做了相应的对比,依然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19.
浙东地区岩浆岩广泛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较明显,总体沿北东向余姚-丽水断裂带分布。本文对东园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东园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少量花岗岩组成,主岩体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5.6±0.7 Ma(MSWD=0.97,2σ),花岗岩为238.1±0.8 Ma(MSWD=1.3,2σ),均属中三叠世产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具高硅(62.94%~75.29%)、富碱(Na_2O+K_2O=8.17%~9.34%)且富钾(K_2O=4.54%~5.63%)的特征,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较强的Eu正异常(δEu=0.94~2.43),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P、Ti,而相对富集Th、Hf,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相对贫Ba。岩体属高(-中等)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具弧属性的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于同碰撞向后碰撞阶段转变的大地构造环境,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作用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