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3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河段河漫滩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长江南京-镇江河段3个现代河漫滩沉积孔上部100 cm的粒度特征,探讨宁镇河段现代河漫滩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GB孔、ZR孔和ZH孔沉积水动力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细,均以粉砂为主; ZR孔的砂含量最多、沉积粒径最大、粒径和砂含量由底层向表层增加;ZH孔分选系数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认为:河流比降、河势、分汊河床演变以及滩面植被是影响宁镇河段河漫滩粒度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基于2010―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东南亚10个国家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采用弹性系数、泰尔指数和相对网络关注度测度方法,从“信源”“信宿”和“信道”3个角度对网络关注度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1)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关注度普遍提高,东南沿海地区普遍高于内陆地区,长三角地区关注度增长迅速,珠三角地区关注度最高。2)泰尔指数整体下降明显,东、中、西和东北经济分区区内部关注度差异的缩小与区域间关注度差异的拉大并存。3)区域内部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关注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东部省份之间的区域差异是造成区域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4)马来西亚逐渐取代越南,与新加坡、泰国组成东南亚地区被中国关注最多国家中的前三甲,出境旅游、经济贸易往来以及金融投资与合作是拉近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5)对东南亚国家相对关注度较高的地区向东南沿海集中,东南亚被关注国家均分布在南海周边,南海战略地位突显。上海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逐渐弱于广东,表现出广东在对东南亚贸易方面突出的地位以及城市之间跨流域的区域贸易分工。  相似文献   
53.
基于1985―2010年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数据,利用ArcGIS和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1985、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个时间节点沿海城市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0年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6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70%,平均人口密度在640人/km2左右。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集中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南通市以北地区大部分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小于南通市以南的沿海城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国家政策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等是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迁入已成为影响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为进一步促进沿海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建议加强引导沿海地区人口有序流动,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注重提高环境的承载力,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4.
非洲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3―2012 年非洲52 个国家(地区)的人口、GDP 和国土面积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与区域重心等方法分析了近十年非洲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结果表明:人口地理集中度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格局;经济地理集中度总体呈现出四周高、中部低的“盆地状”格局,整体上两者呈现出中度的正向相关性。根据耦合指数,非洲地区可划分为5 个类型: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人口发展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人口发展型与经济严重滞后人口发展型。非洲地区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东南方,2003―2009 年,两者耦合关系明显;2010―2012 年,两者延伸轨迹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是造成两者偏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晚新生代黄河中游地区发育一系列独立的湖盆, 其中三门湖盆发育了巨厚的三门系地层, 是研究黄河中游地质环境变迁的构造-气候旋回和黄河形成演化的理想之地. 对三门峡水库左岸山西省平陆境内黄底沟附近天然剖面沉积记录的磁性地层、孢粉、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近5.0 MaBP以来的环境演化序列、区域构造活动和湖盆演化过程. 古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气候变迁显示: 大约5.4 MaBP构造成盆, 3.6 MaBP构造运动之后, 湖泊扩张, 夏季风降水增加; 相当于黄土底界的2.60 MaBP左右并未出现气候的巨大转折, 奥杜维尔正向事件之后(约从1.77 MaBP开始)沉积记录中云冷杉出现, 气候转向偏冷; 1.2 MaBP构造运动造成上下三门系之间的轻度角度不整合; 黄土旺盛堆积时期(L15, L9, L6)古三门湖沉积记录显示冷湿的气候特征. 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区域构造活动加强时段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沉积记录反映古三门湖水开始外流或三门峡部分切开的时代最早出现在0.41~0.35 MaBP, 黄河完全切穿三门峡、贯通东流入海的时代为0.15 MaBP, 标志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形成, 并对中下游地貌和环境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6.
胶东半岛北部沿海现代风沙灾害特点,成因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胶东半岛北岸以基岩岬湾海岸为主,港湾顶部的滨海平原上全新统风积砂层广泛分布,滨岸沙坝(滩)发育,为现代风沙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本文分析了胶东半岛北岸现代风沙灾害的特点,成因,提出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局地工程固沙及控制沙源等综合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7.
宝应钻孔沉积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对指示沉积盆地演化历史、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踪作用.宝应沉积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印证了苏北平原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与黄河、长江具有类似的物源,并可能受基底碱性火山岩和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影响.钻孔沉积物具有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Ce正异常的总体特征; 海侵段的稀土含量比陆相沉积段略低.δEu在陆相沉积中为1.16,呈微小的正异常; 在海侵沉积中为0.99,基本不显示异常.稀土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粒度由粗变细,稀土元素含量增加; ΣREE的高值段对应粘土含量较高,反之亦然.沉积物REE及Rb/Sr比值的纵向变化反映了海陆交互过渡带古气候环境的波动:ΣREE的高值段与δEu和δCe的低值段代表了冷湿的气候环境; ΣREE和δCe的低值与δEu的高值段反映了暖湿润的环境信息.结合地貌、岩性及微体古生物,综合分析表明苏北平原在第四纪曾遭受了多次海水淹覆, 海-陆交互堆积作用明显,从古海湾逐渐发育堆积最后由河流冲积物覆盖成陆.  相似文献   
58.
套子湾现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点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胶东半岛套子湾底质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及粒度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因为气候原因,Al2O3、SO3、K2O、MgO、SiO2、P2O5、TiO2、Sr不易流失而保存在沉积物中,使它们在湾底沉积物中的含量略高于中国浅海沉积物中的含量;而Cu、Rb、Pb、As、Zn的含量远高于中国浅海沉积物中的含量,与人类排入套子湾的各类污水有关;Ba的含量也较高,主要是因为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提供大量含Ba的载体在套子湾沉积的缘故;多数元素在近岸河流入海口处的含量为最高或接近最高,港口和近岸河流排污对此有很大贡献。CaO、Na2O在底质沉积物中表现出往海的方向,CaO的含量升高,Na2O的含量降低,与其在海水和淡水中的不同性质有关。除此以外,分析还表明,元素含量分布还受湾底水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张振克 《海洋科学》1996,20(5):59-63
芝罘连岛沙坝北端泻湖是6000a B.P.以来海平面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受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海岸古环境与近岸物质迁移的影响,泻湖附近地貌发育经历了水下沙嘴,砾石堤发育,封闭泻湖形成4个阶段。  相似文献   
60.
近8kaBP来云南洱海地区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结合硅藻分析资料,恢复了近8ka来云南洱海地区的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8.1kaB.P.来的气候演化分为9个阶段,伴随湖泊水位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