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中国湖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湖泊生态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叶绿素a是评价水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 可以反映湖泊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情况。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集, 对1986~2022年间中国范围内面积在10 km2以上湖泊叶绿素a浓度分布状况进行研究, 并对各区域叶绿素a浓度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中国湖泊叶绿素a浓度存在地域性空间分布差异。叶绿素a浓度分布整体呈现东南高, 西北低的态势, 大约69%的湖泊处于轻富营养化程度, 中富营养化状态约占17%。以35°N和100°E为分界线, 各区域叶绿素a浓度随经纬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2) 近40年间中国湖泊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处于缓慢波动上升趋势, 时间序列呈现先降低后升高, 再降低的变化状态。所有湖泊叶绿素a浓度显著上升的数量占比约为30%, 显著下降的占比约为24.8%, 变化不显著的约占45.2%。整体变化较为稳定, 变异系数处于中等波动水平以下, 波动较大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 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3) 各流域内湖泊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异特征表现为: 空间分布上, 内陆流域和西南流域普遍较低, 珠江流域和东南流域较高。时间变化上, 除了西南流域和内陆流域的湖泊叶绿素a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外, 其他流域均为上升趋势。中国湖泊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 这主要归因于地区气候、水文条件、土地利用以及人类活动变化等因素。受温暖湿润气候和较强人类活动的影响, 东南部地区的湖泊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西北部地区气温偏低, 降水较少, 湖泊叶绿素a浓度普遍较低。近40年的时间尺度上, 受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中国整体湖泊叶绿素a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2.
结合德州市“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建设实例,对该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和构建内容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平台建设中应用到的大数据引擎、新一代实时信息通信、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信息安全防护三项关键技术,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实情的“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从亚高山森林到高山林线,逐渐严酷的生长环境影响了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本研究采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估算了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在禾同海拔(4 190 m,4 270 m和4 326 m)的地上生物量,分析了群落中不同层次地上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随海拔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急尖长苞冷杉群落地上生物量在181~284 t/hm2之间,其中,乔木层在11~-248 t/hm2,灌木层为35~62 t/hm2,草本层为0.9~1.5 t/hm2;2.群落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急剧降低,降低的平均幅度为73.1 t/(hm2·100 m);3.随海拔升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分配到非光合器官(树干和枝条)的比例显著降低,分配到叶的比例呈增加趋势.随海拔的增加,急尖长苞冷杉群落通过增加叶生物量所占比例(高叶寿命)以延长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存留时间,提高生态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从而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低温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44.
针对当前炮弹引信检测手段的效率低,而且还需要检测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缺点,本文以榴-5引信为研究对象,给出了一种基于ICT的扫描图像的自动检测算法。该算法根据榴-5引信解脱保险前后相关断面中的圆形凹槽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分别在两个截面的重建图像找到圆形凹槽图像区域,计算出区域重心值,进而比较两组区域的重心值是否相等,从而判断该引信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检测手段的缺陷,而且检测准确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45.
工程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实际测绘工作过程中应用最多的课程之一,其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本文针对当前工程测量学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翻转课堂+多维度考核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在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为了解獐岛和大鹿岛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潮流动力的关系,促进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文章通过样品采集和分析计算,研究相关海域悬沙浓度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潮流场分布特征、悬沙浓度与潮流的动力关系以及全潮单宽输沙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小潮期的悬沙浓度均存在较明显的水平梯度,同一层水体大潮期的悬沙浓度大于小潮期;悬沙浓度呈近岸较高、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状态;悬沙浓度与海水涨落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垂直分布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变大,垂直梯度近岸海域较大、远岸海域较小;涨潮流的流速明显大于落潮流,潮流运动形式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主流向大致呈NNE-SSW走向;远岸站位各层潮流流速的平均值略大于近岸站位,同一站位的潮流流速随水深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潮流变化使悬沙浓度出现周期性变化,悬沙浓度峰值出现在流速峰值后,且在落潮期更大;全潮单宽输沙量在大潮期和小潮期分别为151.7~1 017.9kg/d和146.3~931.9kg/d,净输沙方向均为西南向,即落潮方向。  相似文献   
47.
现今监测方案的综合设计和监测数据管理与综合处理已成为变形监测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阐述了一种滑坡变形监测综合技术,结合此新技术在忠武输气管道干线忠县至宜昌段顺溪Ⅰ号滑坡上两年零四个月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此种技术的可行性。本文重点研究GPS技术在此变形监测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8.
西门子公司生产的T1000及国产DCP型电传打字机,色带换向驱动钢丝绳属于易损件。尤其是在换向控制电路和换向杆出故障时,两条绳易断。一般用户缺少备件,影响正常工作。 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一种代用品即直经粗0.4~0.5毫米的呢绒线即钓鱼线,试用两个月比较理想。成本不到原件的百分之一,且取材  相似文献   
49.
荒漠地区直接太阳光谱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孔琴心  熊效振 《高原气象》1992,1(4):353-360
  相似文献   
50.
新的规则间层矿物—绿泥间蜡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孔you华  彭秀文 《矿物学报》1990,10(4):289-298
绿泥间蜡石产于浙江青田某叶蜡石矿床的刚玉球空隙中,属火山热液成因,与刚玉、硬水铝石、叶蜡石、绿泥石、埃洛石等共生。集合体呈放射状,直径0.8—2.0mm,晶体0.4—1.2mm;二轴晶(-),具有波状消光。衍射只出现00l线;l=1—18;c_V=0.313。平均层厚23.397。晶体存在微分凝的锂绿泥石。探针下未发现分凝边界。探针、原子吸收及热分析仪的分析结果:Na_2O 0.063,K_2O 0.012,Li_2O 1.57,Fe_2O_3 0.60,Al_2O_3 44.80,SiO_2 41.61,H_2O~+11.296,总计99.951,该值含分凝的锂绿泥石。00l条纹间距为23.4,与之平行的锂绿泥石间距为14.2;此外,还对该矿物作了红外吸收和差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