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与微囊藻胞外多糖降解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提取胞外多糖,化学分析显示其为含8.3%蛋白质的酸性杂多糖.以胞外多糖为碳源接种自然水体的菌群进行富集培养,分析胞外多糖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降解菌的组成.结果表明,接种太湖水华期微生物富集菌群后,多糖立即开始被降解,大约在18d后多糖降解过程显著减慢,37d后仍有一部分多糖未能被降解.这些结果说明在自然界中微囊藻胞外多糖是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比较不同水体的菌群对多糖的降解能力后显示,降解菌群只存在于微囊藻水华暴发的阶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果显示在整个降解过程中,降解菌群的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对DGGE条带中的DNA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降解菌群包含以下几类: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个,褐螺菌属(Phaeospirillum)1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个,红环菌科(Rhodoeyclaceae)1个,Hylemonella(无译名)1个,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1个.  相似文献   
82.
滆湖和骆马湖春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应用Phyto-PAM荧光仪测定滆湖和骆马湖春季浮游植物的光合活性,包括浮游植物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之比)、有效光量子产量ΦPSII(实际光合作用效率)和快速光响应曲线(RLC);同时,采用显微镜对浮游植物进行镜检和计数.结果表明:滆湖蓝藻和硅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36~0.52和0.27~0.53,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25~0.37和0.25~0.36,没有检测到绿藻的光合活性,RLC曲线表明蓝藻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更易形成优势种群;骆马湖绿藻和硅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45~0.65和0.41~0.49,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25~0.32和0.19~0.25,没有检测到蓝藻的光合活性;滆湖浮游植物丰度在530×104~4200×104cells/L之间,平均值为2918×104cells/L,群落组成以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为主;骆马湖浮游植物丰度在260×104~510×104cells/L之间,平均值为379×104cells/L,群落组成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综合滆湖和骆马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和光合作用活性表明,湖泊富营养化能提高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进而有利于蓝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占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3.
利用流式细胞仪研究温度对两种藻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研究温度对微囊藻优势形成的影响,本试验利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 nosa)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间的竞争关系,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条件下分别对两种藻细胞密度比值和细胞内叶绿素a(Chla)荧光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18℃,25℃和32℃),混合培养组中微囊藻优势逐渐明显,小球藻Chla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微囊藻Chla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却有所降低.说明在光照适宜、高营养盐的水体中,较高的温度对铜绿微囊藻成为优势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着微囊藻水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4.
Cyanobacterial blooms occur in eutrophic lakes worldwide, and greatly impair these ecosystems. To explore influence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on dynamics of both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which are at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from Dec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5 that included various stages of the seasonal cyanobacterial blooms(dominated by M icrocystis) in a large-shallow eutrophic Chinese lake(Taihu Lake). Data from eight sites of the lake are compiled into a representative seasonal cycle to assess general patterns of POM and DOM dynamics. Compared to December, 5-fold and 3.5-fold increases were observed in July for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 3.05–15.37 mg/L)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5.48–19.25 mg/L), respectively, with chlorophyll a(Chl a) concentrations varying from 8.2 to 97.7 μg/L. Approximately 40% to 76%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was partitioned into DOC. All C, N, and P in POM and DOC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l a. POC:Chl a ratios were low, whereas proportions of the estimated phytoplankton-derived organic matter in total POM were high during bloom seas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ntribution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to POM and DOC varied seasonally. Seasonal average C:P ratios in POM and DOM varied from 79 to 187 and 299 to 2 175, respectively. Both peaked in July and then sharply decreased. Redunda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hl a explained most of the variations of C:N:P ratios in POM, whereas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explanatory factor for DOM.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nse cyanobacterial blooms caused both C-rich POM and DOM, thereby providing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influence on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85.
西天山哈拉达拉辉长岩的Fe-Ti富集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贺鹏丽  黄小龙  李洪颜  李洁  于洋  李武显 《岩石学报》2013,29(10):3457-3472
特克斯哈拉达拉辉长岩体是西南天山出露规模最大的层状基性-超基性侵入杂岩体,其富含Fe-Ti氧化物(含量高达15%)。哈拉达拉辉长岩中的橄榄石具有较低的Fo值(64~75),斜长石主要为中-拉长石,单斜辉石相对低Mg#(0.66~0.87),属于次透辉石或普通辉石,总体上显示出较高的岩浆演化程度。Fe-Ti氧化物以钒钛磁铁矿为主(TiO2=0.8%~20.6%;V2O3=0.10%~0.83%),常与钛铁矿呈矿物对共生或出溶钛铁矿。晚期的云母矿物均围绕他形的Fe-Ti氧化物生长,主要为富MgO的金云母,少量属于黑云母;大部分云母成分富含F、Cl(F+Cl高达3.14%),指示岩浆形成于贫水环境。哈拉达拉辉长岩体的主量元素成分变化很大(Mg#=0.48~0.73),橄榄辉长岩主要受橄榄石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堆晶作用影响,而辉长岩的成分变化主要受控于斜长石和Fe-Ti氧化物的堆晶作用。哈拉达拉岩体的Fe-Ti氧化物主要为岩浆正常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该体系具有较低氧逸度、贫水的特点,其地幔源区的熔融程度较高,可能是塔里木地幔柱在天山造山带这一构造薄弱带的早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86.
海岸带退缩线是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部分,平衡沿海城市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需求,保障沿海地区健康可持续化发展的安全底线。目前我国海岸带退缩线缺乏系统的评估和管控体系,文章通过梳理社会经济价值、空间发展潜力、景观风貌风险、海洋灾害风险、生态环境价值5个影响维度与海岸带各类要素的关联机制,建立了陆海统筹的滨海地区海岸带退缩线重要程度的评估体系,总结我国海岸带退缩线分级分类差异化管控策略,并以东营市为例,进一步探讨了该评估体系在退缩线划定和管控层面的应用,以期为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对青海共和高寒沙地植被恢复区不同林龄(6年、11年、16年和21年)乌柳(Salix cheilophila)人工防护林根系分布及根量进行了调查、测定,同时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垂向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乌柳林根系主要由中根和细根构成,其数目占土壤剖面根系总数的90%以上,其中又以直径小于2.0mm细根所占比例最高,细根占剖面根系总数的50%以上;②各林龄乌柳根系在0~50cm土层分布较为集中,在30cm以下土层,根量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6年生乌柳林根系垂直分布在0~130cm,20年生乌柳可达200cm,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长,各林龄根量显著增加(p0.05);③各林龄乌柳林有明显发达的垂直主根,属典型的垂直状根系,随植株不断生长,根系表现出深根性;④以不同深度根系重量作为解释变量,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响应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林龄乌柳林根系重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p0.001),这也为评价沙地植被改良土壤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8.
煤田小断层识别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构建的全波场地质模型,依据波动方程理论,对数据采集及处理过程中诸如主频、速度误差、横向分辨率、自由地表等因素对识别小地质构造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①通过模拟正演3m、5m断层模型,认为有效分辨小断层的采集主频至少要达到60Hz以上;②对于速度分析误差,10%的速度误差是小断层有效识别的上限;③提高地震波的主频,减小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提高横向异常的分辨能力;④在地表地层倾斜的情况下,共中心点(CMP)抽道方法存在缺陷,建议采用CRP抽取道集和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89.
裴福萍  许文良  杨德彬  于洋  孟恩 《岩石学报》2009,25(8):1962-1974
本文报导了吉林南部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全岩K-Ar和角闪石40Ar/39Ar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并讨论了吉林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岩浆源区性质以及空间变异.定年结果显示,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2±0.3Ma和118.3±1.9Ma.果松组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组成;它们的SiO2含量介于46%~64%,Mg#介于31~50之间,Al2O3含量介于14.9%~18.9%之间,全碱含量(Na2O+K2O)介于4.61%~9.23%之间,属于亚碱性系列,具钙碱性演化趋势;并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为特征;(87Sr/88Sr)i值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65~0.7077和-2.67~-19.71之间.果松组火山岩的成分具有较好的空间变异趋势,由东向西,火山岩的基性程度增高,东部果松组火山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值,而西部具有较低的εNd(t)值.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由粗面安山岩和粗面英安岩组成;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SiO2含量介于55.5%~65.8%之间,Mg#介于42~50,Al2O3含量介于15.0%~15.7%,全碱含量偏高(Na2O+K2O=6.93%~9.24%),主体属于亚碱性系列,具钙碱性系列的演化趋势;并以较高的Th/U(5.36~5.82)、Ba/Nb(50.2~120.0)、(La/Yb)N(32.9~47.9)和Sr/Y(50.0~72.4)比值为特征;它们的(87Sr/86Sr)i值和εnd(t)值分别变化于0.7056~0.7057和-8.99~-19.71之间.上述特征揭示,果松组火山岩(130Ma)的形成主要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岩浆来源于受流体/熔体交代的地幔楔,东西部受到不同程度陆壳物质的混染.与果松组火山岩相比,三棵榆树组火山岩(118Ma)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相对引张环境,岩浆来源于受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但受到深部陆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90.
金红石中锆含量温度计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ack et al.(2004a)、Watson et al.(2006)以及Tomkins et al.(2007)(在2GPa条件下)的金红石中锆含量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所含榴辉岩类包体所经历的榴辉岩相变质的温度范围分别为776~1099℃(平均898℃)、663~923℃(平均750℃)和714~981℃(平均804℃),这些温度结果可能并非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温度;其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中保存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55~777℃(平均697℃)、541~663℃(平均6170C)和588~714℃(平均667℃),这些结果不能代表角闪岩相退变质再平衡后的温度,而只能代表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中某-阶段的温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榴辉岩类包体所含金红石中的某些微量元素(如Nb、Ta、Cr、Fe、V等)含量与其原岩有继承和对应关系,其原岩主要为镁铁质岩石;榴辉岩类包体与其寄主岩石中部分高价态/高场强元素(HFSE)呈相互消长的关系.榴辉岩的形成与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之间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