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4篇
  免费   1972篇
  国内免费   2738篇
测绘学   1032篇
大气科学   1702篇
地球物理   2314篇
地质学   5064篇
海洋学   1769篇
天文学   396篇
综合类   1084篇
自然地理   1063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615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629篇
  2018年   665篇
  2017年   642篇
  2016年   648篇
  2015年   570篇
  2014年   688篇
  2013年   691篇
  2012年   770篇
  2011年   685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584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387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202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currents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lope northeast of Taiwan were monitored from mid-July to early December, 1992 and again from late March to early August, 1993, covering the two transition periods of monsoon seasons. In 1992, we found massive Kuroshio intrusion (onshore velocity reaching 25 cm/s or more) occurred at mid-October, a lag of one month after the wind pattern changed from southerly to northeasterly. By comparing the surface meteorological with observed cross-slope velocity, we suggest that cooling rather than direct wind forcing, i.e., mid-October cold air outbreaks associated with the Siberia highs moving across the East China Sea, may be the major cause for triggering the observed winter intrusion event. The intrusion continued until the end of the 1992 data in early December and again in late March and early April of 1993 when the data became available. In mid-April, 1993, the intrusion suddenly halted when the lows replaced the highs and the wind reversed with warm air from south.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short-period intrusions appeared in August and early September, 1992 and in late July, 1993. All of these summer intrusions coincide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yphoon passages over or further offshore of the area northeast of Taiwan.  相似文献   
92.
本文所依据的分析样品是取自珠江最大的一个河口湾伶仃洋中部的水下钻孔岩芯,其底部到达花岗岩基底。通过对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的分析,阐明在相同的钻孔岩芯中,有孔虫分布变化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特征与孢粉分析的古气候特征较为吻合,并与相应的沉积相对应,结合 ̄(14)C和 ̄(230)Th/ ̄(232)Th比值法测年数据,从而较好地重塑本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质历史。  相似文献   
93.
张亦陈  高江涛  张喆  姜鹏  秦松 《海洋科学》2007,31(12):64-68
研究了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配子体对除草剂草丁膦的敏感性以及温度对草丁膦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裙带菜配子体对草丁膦敏感;统计学分析得出了草丁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裙带菜配子体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95%可信限;温差达到10℃时,相同处理时间各组内不同处理温度样品的LD50之间呈现显著差异,第6天的LD50由10℃组的15.78 mg/L降为20℃组的11.56 mg/L和25℃组的10.33 mg/L。研究发现可以尝试采用草丁膦作为裙带菜配子体遗传转化的选择试剂。  相似文献   
94.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1993年资源动态监资料,阐明了浙江渔场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化状况,重点叙述了鲐、Chan鱼、虾类、头足类的资源开发利用动态,讨论了渔业资源动态监测工作,提出今后搞好资源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5.
作者在已完成大气激光雷达系统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对白天工作条件下的各种环境背景光的干扰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 ,得出太阳直射光和天空光为白天工作的主要背景干扰。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激光发射与接收视场角严格匹配及使用干涉滤光器 (2 .6 nm和 0 .15nm)进行窄带滤波 ,背景干扰被明显地剔除 ,可进一步压低背景干扰约 2 0倍。证明采取视场匹配及干涉滤光器的措施可基本保证激光雷达系统在白天条件下工作。  相似文献   
96.
Binogeochemical process of major elements in sining particulate of Nansha coral reef lagoons,South TXBinogeochemicalprocessofm...  相似文献   
97.
根据1992年6月-1994年6月国内外发表资料,评述海洋藻类活性物质研究的生物技术及最新成果。认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重心正转向与海洋生物技术有关的研究。运用生物技术筛选、提取并生产藻类活性物质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综合文献表明,藻类活性物质的生物技术正走向成熟,大量的活性物质被发现,光生物反应器将成为主要的下游生产技术,通过藻类基因工程生产药物已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98.
钛胶海水提铀动力学研究Ⅱ——吸附机理的推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提铀机理的研究,已逐渐受到重视,然而,至今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观点也各有差别.例如,Keen等[1]认为钛胶从海水中吸附铀是阳离子交换过程,即海水中的铀是UO22+离子的形式与钛胶进行交换;尾方升等[2]则倾向于阴离子吸着,即铀是以UO2(CO3)34-的形式被吸附.我们曾于1973年在海洋局系统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阳离子给合交换的看法,并在后来的两次专业会议上予以补充发展.张正斌[3]认为是阳离子交换或一价阳离子失水络合.最近崔清晨[4]提出可能是UO2(OH)3-的络合吸附.根据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仍认为,钛胶从海水中的吸铀机理可能是一种阳离子形式的络合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99.
本文概述了东白令海形成刺黄盖鲽渔场的海洋学特征,并结合现场调查的标样侧重分析了刺黄盖鲽的渔业生物学特征,本文还概略地讨论了该鱼与渔业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The origin of arcuate islands and deep-sea trenches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and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ome analytical models are put forward from a geometrical viewpoint and then the theoretical dip angles of the underthrusting slabs of circum-Pacific island arcs are compu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Benioff zone. As a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dip angle of the underthrusting slab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curvature of the arcuate structure.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is result may contribute to the plate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