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7篇
  免费   3071篇
  国内免费   4243篇
测绘学   1859篇
大气科学   1530篇
地球物理   2355篇
地质学   7795篇
海洋学   2396篇
天文学   216篇
综合类   1201篇
自然地理   1759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690篇
  2021年   776篇
  2020年   668篇
  2019年   805篇
  2018年   815篇
  2017年   728篇
  2016年   720篇
  2015年   800篇
  2014年   799篇
  2013年   1018篇
  2012年   1052篇
  2011年   1163篇
  2010年   1049篇
  2009年   1039篇
  2008年   1030篇
  2007年   895篇
  2006年   865篇
  2005年   731篇
  2004年   557篇
  2003年   438篇
  2002年   509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363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夹白山一带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区早石炭世经历了中天山古陆北缘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沟弧盆体系演化的全过程.阿齐山-雅满苏岛弧带于维宪期发育在广宽陆棚海之上.岛弧为大型背形结构,雅满苏断裂带为火山喷发的主要通道,弧前盆地生成于弧沟间隙部位.晚石炭世早期,弧后区发生扩张作用而塌陷形成向形的边缘盆地.晚石炭世末,北侧康古尔洋区以弧弧对接方式关闭,弧区伴有深成花岗岩浆侵位.早二叠世早期进入松弛阶段,在弧间及弧后南缘产生上叠断陷盆地.晚二叠世右旋走滑变动席卷全区,最后大型造山带与地块之间发生块体右旋滑移错位,由此奠定了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初貌.  相似文献   
992.
总结了昆明地区关山动物群自1999年命名以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新进展.简要叙述了关山动物群的研究概况、地层位置、生物群组合特征和关山动物群的研究意义.在关山动物群中首次发现了古虫动物门的Vetulicola gangtoucunensis Luo,Fu et Hu,吐卓虫Tuzoia sp.nov.,古蠕虫Palaeoscolex sp.nov.,腕足类Heliomedusa sp.nov.及三叶形虫、海绵动物新属种.指出关山动物群是一个由多门类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组成的伯吉斯页岩型的动物群,时代介于澄江动物群与凯里动物群(或伯吉斯页岩动物群)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寒武纪早期生物演化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对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的6.6级地震产生的位移场、应变场和应力降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从差分干涉雷达(D~InSAR)出发,求解出此次地震的同震干涉条纹和雷达视线方向的位移场,并从雷达干涉的相干图上清楚的观察到了发震断层的痕迹,得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是巴姆断层以西的隐伏断层的结论。然后结合 Harvard 的 CMT(震源机制解)结果、Nakamura 的断层结果(Arg-e-Bam 隐伏断层)以及本文 D-InSAR 求解出的发震断层结果,利用 Okada 程序,计算出此次地震的北、东、垂向三个位移分量,投影得到雷达视线方向的位移,将投影结果与由 D-InSAR得到的位移场比较,看到我们所讨论的断层模式可以很好的解释差分干涉雷达的观测结果,可以合理的解释 Arg-e-Bam 隐伏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破裂断层,通过分析地震的破坏程度分布图,隐伏断层为发震断层的解释可以很好的符合巴姆地震的等震分布图。最后,本文利用 Okada 程序计算得到了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应变场和应力降场。  相似文献   
994.
内蒙古额济纳旗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实地调查,将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地貌单元划分为中低山区、冲—洪积平原、湖积盆地及风成地貌。根据不同地貌单元组成的沉积物年龄测定和分析,初步认为上新世—早更新世的构造抬升形成苏泊淖尔级湖积阶地;早更新世末(750±60kaBP),发生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活动,形成东、西居延海间的台地;另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记录发生在中更世末—晚更新世初,即149±60kaBP之后,形成黑城冲湖积台地;苏泊淖尔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属气候干旱湖泊萎缩形成的气候阶地,阶地沉积物中保存的古风成砂丘,表明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气候一度恶化。天鹅湖湖积阶地的形成表明5000a之后一段时间,气候相对适宜;全新世中后期,气候波动强烈,1200aBP出现一次丰水期。  相似文献   
995.
阐述了民国时期上海霍乱的发生情况,并对其频发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民国时期上海霍乱流行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频繁,数十年几乎无年不发生;二是死亡人数多,并涉及各色人等,尤以移民、苦力等下层社会群体受害最深;三是成因极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分层、战争等。多种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三大霍乱中心之一。研究还发现,民国时期上海霍乱不同于一般的传染病,而是现代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的一种城市病,其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多于自然的层面。  相似文献   
996.
大力发展“数字重庆”建设,是充分发挥重庆独特的区位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推动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是跻身世界级城市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重庆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数字重庆”的建设方略与发展思路上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997.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论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框架、模型体系及评估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剖析,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三要素、三层次构成的多维立体的社会发展系统;在技术方法上,采用了以“3S”技术为支撑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上,从目标层、系统层、变量层、指标层四个层次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98.
介绍了使用地块划分Landsat7 ETM+遥感影像作为分类单元。为每一种目标类型选取标准地块,采用MDPA算法计算待分类地块与标准地块的亮度、绿度和湿度3种特征的直方图距离和相似指数,以此作为分类依据,结果准确率为95%。对于地块边界稳定的区域,能够显著地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99.
神府东胜矿区采煤塌陷对水环境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已成为我国西部矿区危害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环境地质灾害,其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最为严重,不仅导致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遭到破坏,造成水循环模式发生改变,而且引起水资源量急剧减少,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极度恶化.本文以西部煤炭能源基地神府东胜矿区为研究区,从地表水、包气带水、地下水及水体污染四方面,进行采煤塌陷对水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为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改善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A vertebrate burrow-bearing layer of late Pleistocene age is commonly found at many Pal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Korea. The burrows are straight to slightly curved in horizontal (plan) view and gently inclined in lateral (sectional) view. They are interpreted as having been produced by rodent-like mammals based on their size and architec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burrow-bearing layers as a characteristic stratigraphic marker unit is demonstrated by high burrow abundance, consistent stratigraphic position, lack of stratigraphic recurrence at these sites, and widespread geographic extent. Three dating methods, tephrochronology, radiocarbon, and OSL dating, were used to infer the age of these burrow-bearing layers. The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formed between ca. 40,000 and 25,000 yr (MIS 3−2), and this suggests that this layer can be used as a stratigraphic time-marker in late Pleistocene paleosol sequences for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