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文章提出一个简单的雪晶辐射性质参数化方案, 并利用1998年6月8日华南暴雨资料研究了雪晶的辐射性质对于中尺度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雪晶的辐射性质对中尺度降水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白天尤为显著; 它能够明显地改变中尺度降水的局部特征, 特别是降水中心的强度和位置, 而对降水的分布影响不大。因此, 建立独立的雪晶辐射参数化对提高中尺度模式对中尺度降水的预报能力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2.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是一种新兴的原位测试方法。通过安阳某工程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现场实践,确定了不同土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设计单位选择持力层提供数据,并为甲方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43.
一个观测冰核的15 L混合云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型混合云室常用于自然冰核浓度的观测和人工冰核成核率的检测。使用表明:由于受云室容积、造雾方法和操作程序等因素的影响, 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 难以相互比较。为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性, 设计并制作了15 L混合云室。云室由F22压缩机系统制冷, 最低能达到-28℃。为减小云室温度的波动, 在云室外围设计有装满乙二醇-水溶液的夹套。在溶液中, 安装了1个1 kW的电加热器, 接通后可使云室升温。在夹套外, 采用发泡技术形成约10 cm厚的绝热层, 以使云室与外界绝热。云室运行时, 可通过控制压缩机和电加热器得到实验温度。此外, 为拓宽检测冰核浓度的检测范围, 设计了玻璃片接取显微镜读数和糖盘接取目测读数两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冰晶观测方法, 前者在冰晶浓度高时使用 (人工冰核), 后者在低浓度时使用 (自然冰核)。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先由一个超声雾化器产生常温雾, 而后使常温雾穿过一个低温狭缝进行预冷, 当雾温等于或低于云室温度后再进入云室。这一措施不仅避免了瞬时高度过饱和, 而且还减小了对云室温度的扰动。该云室在弹载催化剂成核率的改进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用它对多个人工冰核复合配方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结果表明:云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整体性能优于以往的同类云室。这一结果是由于改进了提供过冷雾的设计和冰晶接取方法得到的。  相似文献   
44.
湖平面升降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湖面的频繁波动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且在湖面频繁波动过程中,河流、波浪和沿岸流的冲刷作用对沉积物分布起到再改造作用,导致了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不同程度的席状化。随着气候变得潮湿,湖面相对稳定,季节性、周期性湖面波动的频率、幅度减小,水动力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改造和席状化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45.
借鉴花岗岩区单元—超单元填图理论方法 ,通过对乌增苏辉长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特征的研究 ,将岩体划分为四个单元  相似文献   
46.
山西大同钾镁煌斑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饮牛沟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岩体属钾镁煌斑岩,但在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上与世界上典型的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相比,相对贫钛和钾,未出现含K,Ba,Ti,Zr的副矿物。该岩体的成因可能为母岩部分熔融后又经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浆起源于贫钛的金云母二辉橄榄岩,形成深度100km左右。  相似文献   
47.
利用2019—2021年金华市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和气象环境资料,研究不同区域(平原城区、平原公园、水边景区、山林景区)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人类活动最多的城区负氧离子浓度与气象环境因素不同时间尺度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天空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负氧离子浓度呈现平原低、山区高的分布特征,植被茂密、动态水流可增加负氧离子浓度和提高浓度等级。山林景区日出和日落前后负氧离子浓度较高,水边景区凌晨和午后出现高值,平原地区则在下午达到高峰。不同区域四季日变化趋势整体较一致,但不同季节负氧离子浓度峰值大小、日较差和出现峰值时刻存在差异。四季不同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6—9月高,其中尤以8月山林景区为最。负氧离子浓度与气象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差异较大:时尺度上与气温、风速、雨量和O3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M2.5呈显著负相关。四季看,负氧离子浓度春季与风速相关性最高,夏季为气温,秋季为O3,冬季为PM2.5。日尺度上则与相对湿度、风速、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M2.5和O3呈显著负相关,且雨天负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天空状况,差异在冬季达最大。  相似文献   
48.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26°~35°N,98°~109°E)的132个台站的宽频带远震记录,使用H-k叠加方法计算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从东向西增加,东部的最小厚度为37.8km,西部的最大厚度是68.1 km,其中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厚度变化最大,从东南的41.5km增加到西北的52.5km.根据Airy均衡理论,用台站的高程和观测地壳厚度数据求得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壳幔密度差为0.649g/cm3,平均地壳厚度为37.9km.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低泊松比(v<0.26),扬子地台的西南部具有低一中泊松比(v<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一高泊松比(0.26≤P≤0.29).该地区的泊松比空间分布不支持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下地壳流的假说.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泊松比(v≥0.30)可以看成是地壳具有较高的铁镁质组分和/或存在部分熔融.该地区下地壳可能是处于富含流体和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上地壳物质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导致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积累.当断层被地壳流体弱化,积累的应变能量快速释放,产生汶川Ms8.0地震.  相似文献   
49.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的阔什布拉克钾长花岗岩富碱(Na2O+K2O平均836%>8%),富钾(K2O/Na2O=127~147),准铝质(A/CNK=082~08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岩石的稀土含量较高(ΣREE=26390×10-6~44575×10-6),富集Th、U、Ta、Nb、Hf和Y等高场强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具有强的负Eu异常(δEu=0003~0019),富集高不相容元素(Zr+Nb+Ce+Y=368×10-6~531×10-6>350×10-6),高Ga(Ga/Al×10〖CS%0,0,0,0〗〖CS〗000=417~472>26),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Th/U比值(平均为386)、Nb/Ta比值(平均为1275)和Rb Th富集、Ti亏损指示其壳源成因。对花岗岩进行的LA ICP MS微区原位锆石 U Pb 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的结晶侵位年龄为2754±28 Ma。综合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的特点,认为早二叠世西南天山的后碰撞岩浆活动不仅在西南天山内部引起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而且对塔里木地块西北边缘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也有显著的影响。阔什布拉克A型花岗岩也说明西南天山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在2754±28 Ma之前已经趋于结束,以南天山洋盆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已基本结束了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0.
GLONASS carrier phase and pseudorange observations suffer from inter-channel biases (ICBs) because of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 Therefore, we analyze the effect of GLONASS pseudorange inter-channel biases on the GLONASS clock corrections. Different Analysis Centers (AC)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GLONASS pseudorange ICBs in different ways. This leads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atellite and AC-specific offsets in the GLONASS clock corrections. Satellite and AC-specific offset differenc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frequency. Furthermore, the GLONASS pseudorange ICBs also leads to day-boundary jumps in the GLONASS clock corrections for the same analysis center between adjacent days. This in turn will influence the accuracy of the combined GPS/GLONAS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 at the day-bounda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 GNSS clock correction combin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Kalman filter is proposed. During the combination, the AC-specific offsets and the satellite and AC-specific offsets can be estimat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lock combination method. The combined clock corrections can effectively weaken the influence of clock day-boundary jumps on combined GPS/GLONASS kinematic PPP. Furthermore, these combined clock corrections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combined GPS/GLONASS static PPP single-day solutions when compared to the accuracy of each analysis center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