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二层模式中小地形对于气压跳跃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应用一个两层密度不同的流体所组成的模式,讨论了小地形对于气流的影响。由一维常定问题的解指出,对于气流一定的上游条件,山脉存在一临界高度;山区气流的被扰状态,决定于上游条件和山的高度。当上游状态中的弗罗德(Froude)数小于1,而山脉的高度等于临界高度时,背风面将出现常定的“气压跳跃”。也由一维非常定的解,研究了“气压跳跃”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2.
人类世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远程耦合框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生了一系列跨国家、跨地区、多尺度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远程耦合(Telecoupling,社会、经济、环境的远距离相互作用)科学概念和综合框架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为更好促进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推广,本文系统解析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厘清各组成部分的定义和功能,梳理了框架的应用现状;通过对3个中国典型案例的阐释,展示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使用方法、结果分析及由此得出的科学意义和政策价值;最后描述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使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以跨国家、跨地区、多尺度的视角,重新审视多个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揭示隐藏的远距离地理空间作用的科学价值,服务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全球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3.
Coupled effects on a single point mooring(SPM) system subjected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wind,waves and current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Due to the complicatedness of the sea state and the huge size of the vessel,physical experimental study is both time consuming and uneconomical,whereas the numerical study is cost-effective and DNV software provides powerful SESAM software in solving the issu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odeling process of the SPM system,catenary equilibrium calculation,static analysis of the vessel in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and dynamic response simulation of the SPM system under environmental excitations. The three scenarios in study are as follows:the SPM is under the combined function of(a) wind,waves and current,(b) wind and waves,(c) current and waves. They are so set that one can compare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oads i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studies. Numerical study shows that wind and current are the two 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mooring line tension,and surge and sway are the two dominant motions of the moored vessel subjected to environmental excitations.  相似文献   
44.
A new damage-locating method for bridges subjected to a moving load is presented, and a new ‘moving load damage-locating indicator' (MLDI) is introduced. A vehicle is modeled as a moving load, the bridge is simplified as an Euler-Bernoulli beam, and the damage is simulated by a reduction of stiffness properties of the elements. The curvature and MLDI values at each node of the baseline model (undamaged) and the damage model are computed respectively. Then the damage or damages can be located from a sudden change of the MLDI valu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valid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being able to not only locate a single damage accurately, but also locate multiple damages in simply-supported bridges, including multiple damages in continuous bridges.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MLDI can accurately locate damages under 5% measurement noise.  相似文献   
45.
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以高德交通大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路网及站点密度+通行规模+通行功能+区位优势度+换乘便捷度”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优势度模型;基于旅游流“规模→消费→效益→效应”的历时性维度构建旅游流强度模型;采用加权TOPSIS法对二者评价值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四象限模型对两者耦合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① 快速交通与旅游流耦合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昆明、红河和丽江呈现良性耦合协调,耦合类型表现为“高旅游流-高快速交通优势”,而旅游化水平低、远离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的边缘地区,旅游流与快速交通耦合效应则表现为“低旅游流-低快速交通优势”。② 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方式与旅游流强度的拟合优度表现为“航空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特征。③ 云南省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耦合水平总体偏低,快速交通发展的主导模式为协调互补模式,且缘于快速交通的“时间-空间收敛”效应和“组织-空间协同”效应,快速交通组合类型多样化与旅游流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发展模式对旅游流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出“多元共生模式>协调互补模式>单类孤立模式>低速交通维持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46.
简要分析了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5实现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对于ITRF2000的改进,以ITRF2005为参考框架建立了新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5VEL。建模时,首先根据测站的分布和速度场的精度对测站进行初步剔除,然后采用相似变换的方法对全球ITRF2005测站的速度场数据再进行第2次筛选。根据筛选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全球板块运动背景场及其运动模型,给出了全球11个主要块体的运动参数。此结果与其他学者建立的模型相比,总体上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在个别块体上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7.
旅游效率评价对区域旅游业提质增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为实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旅游业效率进行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空间统计方法对旅游效率空间关联和整体趋势特征进行剖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着重探讨了旅游效率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综合效率总体水平较好,但州市间差距较大,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2)旅游效率呈现空间集聚态势,综合效率整体呈“南北两翼高中间低,东西平稳过渡”空间特征,高效区在滇西北“趋同集聚”;纯技术效率在南北方向呈“U”型趋势,东西方向上梯度递减;规模效率总体呈现“南北两翼高中间低,西高东低”趋势特征;3)旅游从业人数、交通网络密度和景区丰度是云南省旅游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子交互作用时均高于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8.
对流层天顶总延迟的解算精度,直接影响长基线解算的精度和大气水汽含量的计算精度。文中提出克利金内插法解算天顶总延迟的新方法,并利用南极长城站和周边IGS跟踪站的GPS数据,通过高精度解算软件GAMIT/GLOBK,解算出长城站上空的对流层天顶总延迟,将其与利用内插方法解算的天顶总延迟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利用该内插方法获取的南极长城站在夏季的天顶总延迟的均方差可达0.2mm,这对今后GPS高精度定位和GPS气象学应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娄敏  明海芹 《海洋通报》2015,34(1):113-120
基于ANSYS/LS-DYNA动力学分析软件,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对坠物撞击海底管道的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得出:相同坠落物能量的情况下,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与裸露管道的相比偏小,且随着坠落物能量的增加,其差值增大;随着坠落物速度、坠落物质量的增大,管道撞击部位凹陷变形加剧,海底管道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增大;相同坠落物能量的情况下,坠落物与悬空管道的接触面积越小,悬空管道的损伤深度越大;海床土体参数(剪切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密度)的变化对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及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0.
南半球中纬度偶极模态与亚洲—非洲夏季降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半球大气环流第一模态为南极涛动, 它表现出较好的纬向对称结构。本工作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发现, 在南半球的东半球, 夏季(6~9月)大气环流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模态。不同于南极涛动, 该模态表现为显著的纬向偶极分布, 本文定义其为偶极模态。在海平面气压场上, 该模态的解释方差可以达到20%以上, 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该偶极模态与亚非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 尤其与我国华南、南亚以及热带非洲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制分析表明, 南半球这一偶极模态的异常会影响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变化, 从而造成向上述三个地区的水汽输送的多寡, 并最终导致这三个地区夏季降水发生变化。本工作揭示的偶极模态变化独立于南极涛动, 研究结果不但可以深化对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特征及影响的认识, 而且对亚非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和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