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253篇
地质学   466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81.
通过对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的有机碳、类异戊间二烯烃、萜烷及甾烷等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具有以下特征:①正构烷烃分布以单峰分布为主,主峰碳为nC18~nC20;②Pr/Ph比值在0.16~1.24之间,普遍具有植烷优势;③伽马蜡烷指数0.10;④Ts/(Tm+Ts)比值较高,在0.42~0.61之间,且分布十分稳定;⑤C27/C29甾烷比值在0.65~1.53之间,多数样品具C29甾烷分布优势;⑥有机碳含量普遍大于0.5%,且自下向上呈规律性递减;⑦δ13Corg-28‰,普遍偏轻。这些特征均指示研究区龙马溪组的有机物产率较高,同时具有良好的有机质保存环境。通过对比岩性及有机地球化学剖面,将龙马溪组烃源岩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82.
根据20世纪60年代全国范围内展开的自然重砂测量工作所累积的自然重砂数据资料,统计了全国各省72个典型银矿床的自然重砂情况,通过计算和分析各自然重砂矿物在所对应的类型的矿床中的报出频率,得出火山沉积型、沉积型、变质型、侵入岩型4种类型的银矿所对应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展现这4种类型矿床的重砂矿物组合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按照这种方式建立的不同矿床类型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对于建立自然重砂找矿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MTU-5、V8、LEMI-417等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的人机交互方式均基于文字,用户仅凭文字难以发现采集中的问题。由于示波器能把人眼无法直接捕捉到的电信号的时变规律以可见的图像形式显示出来,故将该技术应用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CLP中,使仪器的人机交互方式基于图形用户界面(GUI)。本系统的GUI选用Visual C++6.0作为开发工具,在规划了显示区域,建立了设备环境类CDC以及CPen、CBitmap等绘图工具类的对象后,设计了仿示波器界面,在示波器界面中,用MoveTo与LineTo函数实现了对采集数据的实时动态显示。此外,使显示窗口自适应显示器分辨率属性、信号最大化显示、显示背景设置为灰白色,以方便操作。经野外试验,该显示技术有助于用户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磁铁矿工艺学研究主要为白山磁铁矿在后期详查,开采,选矿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对其进行了工艺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可供回收的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其他均达不到综合利用指标。  相似文献   
85.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为地理信息带来了数亿用户,个人用户的增加,对地理信息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地理信息界在努力,信息领域企业也在从信息基础设施角度向地理信息应用方向拓展,形成了目前信息技术企业与地理信息企业相向开发的局面;地理信息用户和行业的快速扩张,对行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许可认证、市场范围秩序维持等新的手段;地理信息有了与能力相适应的角色需要。以服务数字世界、打造虚拟社会中的宜居生活为目标,做好粘结剂,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互动。  相似文献   
86.
各民族、各国家的区域范围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大小不一。本文提出了基于Silverlight的区域变迁演示系统设计,以江东六十四屯区域演变为例,基于Silverlight,Bing Maps,Sql Server,Visual Studio.NET等关键技术与软件平台,将历史、地理知识与测绘地理信息高度结合,设计出表现力丰富、交互能力强的区域变迁演示系统,实现让单一的历史地图以生动活泼的新面貌向世人展示等功能。  相似文献   
87.
Jiang, S., Liu, X., Sun, J., Yuan, L., Sun, L. & Wang, Y. 2011: A multi‐proxy sediment record of late Holocene and recent climate change from a lake near Ny‐Ålesund, Svalbard. Boreas, Vol. 40, pp. 468–480. 10.1111/j.1502‐3885.2010.00198.x. ISSN 0300‐9483 The Arctic constitute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environment with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Arctic lake sediments, which accumulate slowly over time,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logical communities that lived within the water body, as well as in the surrounding catchment.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a sediment core from Ny‐Ålesund, Svalbard, performed multi‐proxy analyses on sediment pigments, minera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ous sediment quality (i. 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CaCO3 content,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d diatom composition, and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ecosystem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especially regarding aquatic productivity and lake catchment surface processes. Ny‐Ålesund has undergone distinct ecological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the cold climate was unfavourable for the growth of lake algae, and therefore the lake primary productivity declined. After about AD 1890 an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warming climate and reduced ice cover led to rapid lithological change and growth of lake algae, enhanced lak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d input of nutrients derived from increased chemical weathering into the lake. The lake ecosystem on Ny‐Ålesund has had rapid responses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rctic.  相似文献   
88.
景维立 《测绘通报》2018,(6):153-155
架线施工在送变电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方式是采用弧垂法,但是效率很低,无法在跨越高速或高铁普及的条件下应用,需要应用装配式架线技术,目前经过验证的是通过全站仪配合棱镜测量的方式,但是也存在安全隐患。本文结合实际项目,探索研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装配式架线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9.
景龙  李伟 《探矿工程》2022,49(6):71-78
沧州盐矿普查项目完成了3眼勘探孔,钻探深度3000~3451 m,取心总长度3791 m,取心层段主要为古近系塑脆性岩石。根据钻进特性,针对工区弹塑性层段和脆性层段提出了钻头选型原则。结合施工实践,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在累计使用的硬质合金、复合片、巴拉斯3类15种钻头中,通过典型钻头结构型式、碎岩机理以及使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优选出H-4-Ⅱ、F-3、F-6型3种钻头,在古近系地层取心钻进中效率高、取心质量好,适合工区地质条件,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
固井质量对干热岩后期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山西大同盆地干热岩勘查井GR1井温度高、高温固井水泥浆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研究勘查区地质特征,提出了高温固井水泥浆技术体系开发思路。研究表明:干热岩高温固井水泥浆水胶比控制为0.45,优选添加剂高温降失水剂CG82L、高温缓凝剂H40L、高温稳定剂CF40L、消泡剂GX-1、硅粉及HV-PAC,形成一套适用于山西干热岩井的高温固井水泥浆技术体系。该水泥浆体系在GR1井成功应用,现场固井质量良好,研究成果为今后同类型高温固井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