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34年   2篇
  1928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植物中单体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梅  陈践发 《地质学报》2000,74(3):273-278
用色谱一同位素质谱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两种高等模特一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ies)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um)的烷烃进行分析,讨论环境因素对植物单体烷烃碳同位素组成(δ^13Cia)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植物奇碳数正构烷烃的δ^13Cia值都比较小,且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而偶碳数正构烷烃的δ^13Cia值可能  相似文献   
102.
FWG2递减开发模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冯文光 《矿物岩石》2000,20(4):51-54
本文提出了FWG2递减开发模型,提出了开发速度,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的数学关系式,分析了参数对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影响,提出了开发初期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确定方法,便于开发初期决策,制作了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logVd-logRp图版,logVD~log(at)图版,logRp-log(at)图版,提出了开发中晚期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判断方法,三点抛物线法和三种图牌区配的拟合方法,为开发中晚期预测奠定了基础,FWG2递减开发模型是一种高精度直线递减模型。  相似文献   
103.
砂岩铀矿成矿过程与氧化还原分带: 铀系不平衡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铀系不平衡技术被用来研究新疆伊犁盆地库捷尔太砂岩型铀矿床的氧化还原分带和成矿过程.取自该矿床的26个样品的铀、钍含量以及234 U/ 238U, 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活度比值分别用ICP -MS和α能谱仪进行了测量.不同氧化还原带岩石的铀、钍含量和钍/铀比明显不同: 强氧化带岩石的U、Th含量和Th/U比分别为12.4 μg/g, 4.5 μg/g和0.48; 弱氧化带分别为20.4 μg/g, 5.0 μg/g和0.38; 过渡带(矿化带)分别为169.7μg/g, 4.7μg/g和0.07; 还原带(未蚀变带)分别为6.8μg/g, 3.7μg/g和0.87.其同位素特征亦有明显差异: 氧化带岩石234 U/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部分大于或等于1, 部分小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 氧化带岩石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大多小于或等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这可作为砂岩型铀矿床矿体定位的指示剂.铀系不平衡特征还示踪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4.
以南堡凹陷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测井和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基础,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结合盆地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 在南堡凹陷古近系识别出了1个超层序组、4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 在柳北扇三角洲体系可划分出6个四级层序.根据古构造坡折带控制层序类型和层序构成模式的思路, 通过南堡凹陷古近系同沉积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 认为南堡凹陷古近系存在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带2种类型, 由此决定了南堡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了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 建立了这2种类型层序体系域构成模式.其中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的低位域砂体及高位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地震剖面易于识别, 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5.
导电、导磁聚苯胺纳米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纳米Fe3O4晶体粒子存在的情况下, 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乳化剂及分散剂, 通过HCl调节体系的酸度, 合成了导电、导磁的Fe3O4-聚苯胺(Fe3O4-PANI)纳米复合物, 用X-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FT-IR)等对该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 SDBS与HCl发生竞争掺杂行为, 复合物的组成为Fe3O4-PANI-DBSA, Fe3O4平均粒径约13 nm, 且均匀分布在聚苯胺基体中, 该复合物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及导磁性, 随着纳米Fe3O4含量由7.79%增加到35.34%, 复合物的电导率由1.71 S/m下降至0.41 S/m, 复合物的比饱和磁化强度σs则由6.14 A·m2/kg增加到18.11 A· m2/kg, 其矫顽力在0.52~0.73 A/m之间.   相似文献   
106.
The Ordovician conodont faunal provinces were previously divided into the Midcontinent and Atlantic Faunal Regions situated respectively in low and high latitudes, where warm- and cold-water type conodont faunas flourish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hird Ordovician conodont faunal region-Qinling Faunal Region, in which cold-water conodont fauna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Early to middle Middle Ordovician and warm-water conodont fauna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late Middle and Late Ordovician, indicating that the Qinling Region was situated in high latitudes earlier and in low latitudes later. The origin was only due to plate movement In the Qinling Region the time interval of the change of the conodont fauna from the cold- to warm-water type was 4 Ma (from 474 to 470 Ma), during which the fauna geographically spanned 40° of latitudes, with a movement velocity of nearly 1.12 m/a, indicating that the high-latitude plates were divorced and reduced i  相似文献   
107.
Following the paper entitled A Preliminary Proposal on Crustobody Geotectonics presented by the first author to the 30th IGC in 1996, this paper further extends and elucidates the concept of crustobody in order to make a unifying study of the evolution and motion of crustal structur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law govern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crus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obody evolution-motion are given. The authors lay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ustobody evolution-motion and tectonic metallogeny. In the end, a multiple dynamic system of the crustobody evolution-motion is discussed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dynamic forces, and the mantle creep in internal dynamic factors is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相似文献   
108.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lassify saline lake sediments into the cold, warm and eurythermal phases, reveal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zoning of hydrochemical types of modern saline lake water and climatic zoning and give climatic parameter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ypical cold phase (mirabilite and natron), warm phase (thenar-dite) and slightly warm phase (bloedite) saline lake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109.
研究由一振动体的部分边界测量数据再构振动体内部场的逆问题。提出基于偏微分方程控制方法的一种算法 ,并证明原用于处理散射问题的 Null- field method可用来求解优化问题的随伴问题。  相似文献   
110.
楚雄盆地为中生代形成的典型前陆盆地。三叠纪是其形成的主体阶段和盆山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由海相向陆相沉积环境的转折期,同时上三叠统是楚雄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层系。通过对楚雄盆地上三叠统进行系统的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波动地质学分析,在上三叠统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和高频波动曲线。对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楚雄盆地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沉积具有海相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指出楚雄盆地该时期为一与海域相接的近海湖盆,并受到间歇性海侵的影响。而海相烃源岩与陆相烃源岩在生烃能力、分布规律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这一认识对于重新评价楚雄盆地晚三叠世烃源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