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1篇
  免费   1036篇
  国内免费   1562篇
测绘学   880篇
大气科学   521篇
地球物理   699篇
地质学   2982篇
海洋学   582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380篇
自然地理   62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71.
江西地热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热资源为赋存于断裂裂隙中的水热对流型地热水,这一特性决定了地热水的形成与分布与断裂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出露的地热,其形成与分布受断裂构造、水文地质、地形地貌、以及岩性等因素的控制。这些控制因素可以为地热勘查与开发,尤其是寻找隐伏地热指明方向,即在地热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地热异常、断裂构造及组合、水文地质及岩性等控制地热水形成与分布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72.
本文主要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兴蒙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以及华南过铝花岗岩带等花岗岩类形成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大陆内几个造山带的花岗岩类形成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软流圈(对流地幔)的热和物质向大陆的输入(input)是大陆地壳生长和再改造的根本.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再改造(reworking)主要通过岩浆作用完成,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定位是大陆地壳生长的基本过程.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underplating)于大陆地壳底部和内侵(intraplating)于地壳内部,是软流圈注入大陆的基本形式.造山带镁铁质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是致使陆壳总组成为中性火成岩(安山岩和闪长岩,或粗面安山岩和二长岩质的)的主要原因.收缩挤压构造作用使陆壳加厚达≥50 km,是诱发镁铁质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必需条件.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时间序列是识别大陆地壳从软流圈地幔中分出,直至最终形成的过程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973.
通过1∶25万鹤岗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小兴安岭中南段摩天岭一带发现了具环斑结构的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环斑长石多呈自形晶宽板状或宽板柱状,少数为圆球状.大小不一.2~3.5 cm,内核为肉红色碱性长石,外壳为宽1~2 mm的灰白色斜长石,有时也见无环的卵圆形斑晶.其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摩天岭环斑花岗岩及其岩石组合为不同于前寒武纪典型非造山环斑花岗岩的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为形成于造山带与板块俯冲体制有关的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的Ⅰ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74.
岩石-土壤-脐橙系统中稀土元素迁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赣南稀土高背景区和稀土低背景区不同地质环境脐橙果同,系统采集岩、土、脐橙植物样,用ICP-MS法测定样品中15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并对稀土元素在岩石、土壤和脐橙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基岩的稀土元素含量影响(决定)土壤各层位的稀土元素含量;b.土壤环境中稀土元素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脐橙植物体稀土元素含量,但不完全成正比;c.基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上贯穿土壤各层位、脐橙植物体各器官;d.岩、土、脐橙三大环节稀土无素的百分含量,总的趋势是轻稀土比重逐渐增高,重稀土比重逐渐降低,但重稀土在脐橙植物体末稍器官比例有所增加;e.岩土脐橙生态系统立体刮面中,稀土元素的垂直方向运动呈向量关系;f.由于土壤-植物壁垒作用和脐橙植物体自身的选择性吸收、控制性积累功能,高、低稀土背景区脐橙果肉的稀土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975.
北京戒台寺滑坡治理工程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戒台寺滑坡为一产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差和地质环境恶劣条件下的大型破碎岩石滑坡群。滑坡规模巨大,成因复杂,总方量达920多万立方米。滑坡治理采用支挡、锚固、治水、注浆等综合治理技术。整治工程中,对滑坡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深孔、裂缝、地表观测网等监测手段,确定滑坡的变形范围、滑动面位置、主滑方向、各滑块的滑动方向以及之间的滑动关系,同时揭示了春融以及治理工程中各工序对滑坡的影响,为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及评价工程效果提供依据,在整治工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类似大型滑坡的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6.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物活性与效应研究较少,未把PM自身特性的生物响应纳入研究内容,尚未建立细颗粒物对生物机体(如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危害的总体结果与评价;今后应从界面反应等多因子重点揭示其毒理学机理,以多学科对PM生物活性和生态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7.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露热泉型铯矿床位于西藏那曲县谷露地区,达中型规模。在前期野外地质特征与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矿石的构造类型有粗大孔隙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碎裂叶片状构造,细小孔隙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与鲕状构造。结构类型有粒状结构、胶状结构、生物结构、溶蚀结构、长方体状结构、被膜状结构、球状结构、管状结构等。生物结构在硅华形成的各阶段均普遍存在。硅华的主要矿物为蛋白石,但不同的形成阶段蛋白石的种类不同,第2、第3阶段均为CT蛋白石与石英,而在第4与第5阶段仅出现A-蛋白石, 没有CT蛋白石。蛋白石矿物中的SiO2最高达97.48%,∑(CaO+Na2O + MgO)最高达到3.2%,Cs2O最高可达3.57%。随着由早到晚的变化,SiO2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铯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其中第2~4阶段的铯平均含量已经低于铯的工业标准(500×10-6) 。谷露硅华不同阶段的样品在Fe-Mn-Al图解中的位置不同,39件样品中有30件位于生物沉积物区,有9件位于热水沉积物区,硅华的稀土元素含量均比北美页岩的低,Cr、Zr的含量与Th、U的含量均相对一般的热水沉积物低。由早期到晚期,δ30Si呈由高到低、δ18OSMOW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谷露硅华δ13CPDB与87Sr/86Sr均体现出生物作用的特点,是在深源(至少是下地壳)地质作用下以生物作用为主、热水作用为辅形成的。  相似文献   
978.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延长、延安组裂缝成因及期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对其成因及期次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裂缝的研究首先选择了相似露头区进行裂缝的野外调查,野外裂缝特征表明:裂缝组系不稳定,受构造变形强度、形态所控制,且构造变形越强,裂缝的发育密度越大;确定了裂缝以构造成因为主.通过研究区23口取心井岩心裂缝观察描述,岩心上裂缝主要以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张性缝为主,且岩心上裂缝之间的切割、限制及组合关系表明了裂缝期次至少存在2期.最后在野外和岩心裂缝特征、成因及期次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实验,并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背景确定了研究区裂缝形成期次主要有两期,可能分别对应研究区燕山运动二幕和三幕两个构造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979.
邓丽娟  刘亮 《地下水》2009,31(2):17-19
依据新疆某水库周边耕地地下水水样化验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主要成分与总硬度、总碱度、电导率及矿化度4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硬度变化主要受Ca2+影响,水中HCO3-含量与总碱度关系密切,电导率主要受Mg2+影响,Na+、K+和与Mg2+对矿化度有较大影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相关性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980.
振冲法处理淤泥土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层住宅楼建在天然地基中的含淤泥土层上, 地基采用振冲法处理。通过对各楼不同层位处的载荷试验和主体施工中的沉降观测得出: 较厚淤泥层上的高层建筑地基采用振冲法处理可以取得经济可靠的效果; 加大振冲器功率可使基础沉降效果明显减小; 振冲桩复合地基中附加应力扩散现象随软土层上部相对硬层强度增加而增加, 但以上部土层厚度影响为主; 对于筏板基础, 载荷试验曲线初段受深度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复合地基的压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