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453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国家对油气资源需求日益剧增的背景下,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由常规转向非常规领域,致密油气成为当今及未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重点.我国致密储层多为陆相沉积,横向连续性差、纵向非均质性强、岩性复杂、物性变化大,致使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难以有效表征.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影响油气赋存,还严重制约着油气渗流和高效开采.为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92.
模糊度降相关的整数分块正交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龙  翟国君  柴洪洲 《测绘学报》2014,43(8):818-826
随着模糊度实数解协方差矩阵维数的增加,由于取整运算舍入误差的影响,LLL降相关算法的成功率低、降相关效果差。本文引入分块正交的思想,设计了整数分块Gram-Schmidt正交化算法,同时联合LLL算法提出了基于整数分块正交化的LLL降相关算法(IBGS-LLL)。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维数下不同分块方式的降相关效果,明确了不同模式下算法的分块方式。在动态和静态模式下与改进的LLL算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IBGS-LLL算法在模糊度协方差矩阵降相关方面具有更优的效果和更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3.
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以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为核心试验区,以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和能量平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观测手段,针对不同典型地表类型开展全波段主被动协同遥感观测,研究异质地表和山地条件下像元尺度遥感关键参量的观测方案,研究重要水热参量的遥感方法及其同陆面/水文过程模型的结合,支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相关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其中,航空飞行遥感试验搭载L波段主被动一体化微波载荷、双角度热红外相机、四波段多光谱相机和高光谱成像仪进行协同观测,实现了土壤水分、组分温度、植被含水量、叶面积指数等地表参数以及湖泊、水库、湿地等的遥感监测;地面同步观测试验利用车载微波辐射计、地基雷达和光谱仪进行了典型地物如裸土、植被、水体、人工目标等的遥感观测,并按照样区—样方—样点的多尺度嵌套方案进行了地表参数的同步采样,获取了该地区关键地表参数的短时期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配合卫星和机载观测,在闪电河流域完成了土壤温湿度、地表水热通量、地表辐射四分量、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地面观测网络的建设,为验证地表辐射/散射遥感模型,发展、优化和验证水热参量遥感反演算法,研究地表水热参量尺度效应与尺度转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将促进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的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和反馈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江淮生态经济区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新时期,江苏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作为省级生态重点建设区,了解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LSE,结合地理国情数据,从时空视角对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近几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强度高于东部地区,但整体上处于微度和轻度侵蚀状态;2)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微度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轻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除宿豫区外,其他区县中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均呈减少状态,总体上呈现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分析二次多项式模型(QP)、灰色模型(GM(1,1))、时间序列模型(ARIMA)以及小波神经网络模型(WNN)这4种模型钟差预报的效果,采用GPS提供的RTS精密钟差数据作为实验数据,通过不同数量的建模数据对4种常用模型进行建模;并预报接下来的30 min和1 h两个时长的钟差数据.据此对4种模型的钟差预报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各模型预报钟差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996.
基于MGEX(multi-GNSS experiment)测站实测数据,采用系统间交叉验证方法检核海上BDS/GNSS精密单点定位质量。分析不同系统组合的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结果表明,相对于单BDS,不同系统组合可有效提高精密单点定位的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组合系统的数目越多,相应的精密单点定位精度越高,收敛速度越快。同时,在静态、仿动态、海上动态不同定位模式下,采用系统间交叉验证方法检核精密单点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7.
针对目前电极式电导率传感器存在的电极材料易脱落、结构不稳定、抗生物附着能力差等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的电导率传感器。本文从七电极电导率的测量原理出发,结合金刚石薄膜电极的特点,详细介绍了金刚石薄膜电极式电导率传感器的探头制备,然后概述了电导池的研究设计过程,以及电导率传感器的定标和拟合、数据的误差...  相似文献   
998.
饶婧雯  马静  柴彦威 《地理研究》2022,41(4):1183-1193
已有关于空气污染与幸福感的文献主要使用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探讨基于居住地的静态污染暴露与居民长期幸福感的关系,缺乏考虑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实时动态空气污染暴露对日常活动满意度的影响机理。根据2017年北京居民日常活动与环境健康调查数据,探讨不同活动属性的主客观空气污染暴露及活动满意度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实时空气污染暴露的社会分异,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挖掘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居民日常活动特征、以及不同活动地点实时测度和主观感知的空气污染水平对活动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由于日常活动所处的微观环境不同,承受的实时空气污染暴露存在显著的社会分异;客观空气污染对活动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能显著影响主观空气污染评价,而主观空气污染评价则能显著降低活动满意度,因此客观空气污染主要通过影响主观污染评价进而对活动满意度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此外,空气污染会调节社会经济属性对活动满意度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999.
罗雪瑶  张文佳  柴彦威 《地理研究》2022,41(8):2155-2170
15分钟生活圈的高品质空间建设需要以人为核心对建成环境进行精细优化。本文立足居民个体日常活动出行的精细化需求,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建成环境评估策略,即生活圈应具备日常出行吸引力,在圈内“定住”尽可能多的日常外出活动。基于此,构建基于个体的“出行定住率”指标,利用北京活动日志和建成环境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探讨北京市15分钟慢行生活圈建成环境对非工作“出行定住率”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以及这种非线性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 15分钟慢行生活圈内有效的文体、医疗、零售商业设施POI点密度范围分别为3~6个/km2、8~20个/km2、100~300个/km2,有效的公园绿地占比为不超过8%;② 设施和绿地配置与非工作出行定住率的非线性关系受到空间区位的调节。最终为15分钟生活圈的建成环境精细化调整提供了科学分析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耕地利用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福祉具有巨大影响。论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究耕地利用系统的概念、构成、运行、功能和特点,并构建耕地利用系统研究框架,对于深化土地系统科学、解决耕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结论有:① 耕地利用系统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上投入适量生产要素种植农作物,进而获得农产品及相应效益的自然—人工复合系统,由耕地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及社会子系统构成,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结构。② 耕地利用系统运行及演化是自然生态过程、经济发展过程、社会演化过程耦合行进的结果,并涌现出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具有复合性、开放性、韧性和多等级性等特征。 ③ 耕地利用系统研究应遵循要素—结构—功能—机制—调控的理论框架,从各要素组成、作用关系及变化特征揭示不同要素的演化特征;从显性与隐性结构2个方面探索耕地利用系统结构及其转型规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3个方面探索功能演化及其对于结构转型的响应特征;从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与调整机制、系统要素的相互影响与竞争替代机制、系统运行的信息传导机制、不同等级耕地利用主体协同与组织运行机制、耕地利用功能的涌现机制剖析耕地利用系统运行机制;针对不同情景、不同目标、不同主体,运用情景模拟法、多目标优化法、综合调控平衡法探究耕地利用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