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长期以来,地图研究精于技术,忽略了美学问题的探索。简要阐述地图美学概念,归纳总结地图美学特征。通过对比传统地图和信息时代地图,指出二者美学因素的不同之处。分析预测未来地图的发展趋势,对美学因素如何指导未来地图创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2.
深圳市土地覆盖格局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深圳市土地覆盖格局的梯度变化特征:各个土地覆盖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沿梯度区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城区内其值较低,城乡结合区其值较高;城区的斑块密度与边缘密度较小,聚集度较高,越靠近城乡结合处,斑块的密度越大.分析土地覆盖类型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和斑块聚集度的变化,可看出人为活动的干扰由市中心向郊区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3.
乌兰德勒钼(铜)矿床是近几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钼(铜)矿床。矿床具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矿化特征, 并呈现较为复杂的上下两种矿化形态。上部矿体呈多层脉状、网脉状, 赋存于早期侵入的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次生裂隙中, 辉钼矿呈大叶片状、细鳞片状集合体充填于围岩裂隙或硅化脉两侧; 下部矿体较厚大, 赋存于成矿母岩即中细粒二长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与早期石英闪长岩侵入接触带中, 构成矿床中的主要矿体, 辉钼矿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蚀变类型, 钾化(黑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云英岩化与矿化作用密切相关。化探工作显示, 成矿元素Mo、Cu、W、Bi元素异常分布面积及强度大, 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和浓集中心, 构成同心环状异常。而高精度磁测表明: 与矿化有关的石英闪长岩、黄铁矿化花岗闪长岩具有强磁性, 围岩黑云母花岗岩、蚀变花岗岩则显示无-弱磁性。激电中梯测量显示与成矿有关的闪长岩、蚀变花岗岩具有高极化低电阻率特征, 为本区的重要找矿标志。与成矿作用相关的细粒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131.3 ± 1.6 Ma, 而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134.1 ± 3.3 Ma, 显示该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乌兰德勒钼(铜)矿床的地、物、化找矿标志和成矿时间的确定, 为本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4.
内蒙古拜仁达坝与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和维拉斯托银铅锌矿是同一矿田中一梁之隔的2个大型矿床,银的远景储量可超过1万t,铅锌远景储量可达600万t,其成矿作用严格受大兴安岭中南段幔枝构造控制.中生代以来,由于幔枝构造活动,导致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不仅沟通了深部矿质迁移的通道,而且在幔枝构造轴部形成了一系列由于构造隆升及岩浆侵入有...  相似文献   
75.
osgEarth是一个基于OSG开发的实时地形模型加载和渲染工具.本文对数字地球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同时探讨了建设虚拟校园场景的关键技术.接着使用osgEarth获取了Google Earth的数据并且建立了数字地球底图,然后使用本地地形数据和3维模型建立了西南交通大学虚拟场景.最后发布了虚拟校园场景,从而使用户能够通...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库鲁克塔格断隆区志留系土什布拉克组顶部的河流沉积是本区古生界第一次出现的陆相地层,表明志留纪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事件,由滨--浅海转变为陆相冲积环境。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反映出盆地的快速充填。志留系顶部的大规模角度不整合、志留系由海相转变为陆相的充填特征、前陆隆起和火山弧造山带的物源区背景反映出盆地发育的挤压构造背景。隆升的库鲁克塔格北缘的前陆隆起和火山弧造山带成为库鲁克塔格志留纪盆地的物源区。该区志留纪的海退事件是在前陆隆升的背景下发生的。志留纪盆地是在震旦-奥陶纪裂谷盆地基础上发育的,这种前陆性质盆地的形成与南天山洋自东向西逐渐闭合和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有关; 志留纪盆地的发育与消亡代表了塔里木盆地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的拉张--挤压成盆旋回的结束。  相似文献   
77.
利用子群的弱s-置换性质研究超可解子群的积的问题,并给出群的超可解性的一些判别方法。设群G可以表示为2个子群A和B的积,A在G中拟正规且B为超可解,如果A的Sylow子群的所有极大子群在G中弱s-置换,则G为超可解群。从而得到1个群为超可解群的这样的一种新判别法。  相似文献   
78.
姚国政  费保俊  肖昱 《天文学报》2012,53(2):119-125
在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XNAV)中,位置观测方程表达了X光子到达航天器的时刻(TOA)和航天器位置的关系.具体讨论时,一般用TOA和"时间基准"的差值代替TOA,用太阳系质心系中的位置矢量表示航天器的位置."时间基准"可以取X光子到达太阳系质心(SSB)的真实时间,也可以取X光子到达SSB的"等效时间".讨论了基于这两种时间基准的位置观测方程,给出了时间精度为0.1 ns的位置观测方程,分析了其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9.
Soil microorganisms are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health and quality.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biomass and seasonal change on soil microorganisms is vital to evaluate the soil quality and implem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oil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 in fresh and withered Kudzu (Pueraria montana var. lobata) vegetation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egetation biomass and seasonal chang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icrobial biomass and its community structure. Both fresh and withered Kudzu cov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growth effect of microbes in the soil with fresh Kudzu cover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with withered Kudzu cover. Compared with the dry season, the rainy seas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B/F (the ratio of bacterial to fungal PLFAs) ratio but dramatically reduced the G+/G- (the ratio of gram-positive to gram-negative bacteria PLFAs). Kudzu cover and seasonal chang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crobial structure in soil covered by higher vegetation biomass. Furthermor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had different correlations with specific microbial biomass in the two seasons.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effect of Kudzu vine cover on the soil microenvironment and soil microhabitat, enhancing the soil quality in the Dry-hot Valley of Jinsha River, Sou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80.
黏性土体干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科  施斌  唐朝生  魏广庆  王宝军 《岩土力学》2010,31(6):1781-1785
土体变形监测是岩土工程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规模大、工程环境差异性大、实时动态监测等特点,因此,常规的一些点式监测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BOTDR)是一项新型光电传感监测技术,它利用布里渊散射光的光谱和光时域测量技术,可对沿光纤的轴向应变进行分布式监测。应用这一技术对土体干缩变形进行了监测,并对土体干缩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技术应用于土体变形监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