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372篇
地球物理   401篇
地质学   705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京津冀区域龙卷风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象报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气象灾情数据库以及档案馆地方志等历史资料,查阅1956—2016年京津冀区域的龙卷风个例,按照"增强藤田级别"龙卷风强度等级分类标准,采用专家评定法对龙卷风个例进行定级,并运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龙卷风的时空分布、灾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56—2016年,京津冀区域共确认龙卷风个例188个,空间分布上,龙卷风发生最多的区域有2个,一是张家口坝上4县:张北、尚义、沽源、康保,二是京津冀东部地区,特别是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沿海地区是龙卷风高发区;②时间分布上,1985—1993年龙卷风发生次数最多,90年代以后呈下降趋势;③龙卷风在夏季发生次数占总数的81.9%,龙卷风主要发生时段为11:00—20:00;④对有灾情记录的122个龙卷风个例,经专家评定,EF4和EF3级各1例,EF2级14例,EF1级52例,EF0级54例。  相似文献   
92.
为研究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特征及应用判据,统计分析2010—2017年山东临沂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风暴内的垂直环流是造成逆风区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逆风区表现为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其形态在不同天气类型下有明显差异;逆风区持续阶段降水强度增大,持续时间与过程累积雨量呈正相关;当雷达最低仰角识别到逆风区,其厚度≥4.0 km、强度≥15 m·s-1、径向速度绝对值最大值≥5 m·s-1且持续30 min以上时,风暴常明显发展,相关特征可用于预报风暴和暴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3.
利用1986—2016年62个国家气象站5—10月的逐日和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强降水发生范围,逐年、逐月、逐旬、逐时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雨强分布规律等。结果表明:1)1994年辽宁省强降水频繁、雨强大、降水范围大,为典型强降水年份。2)辽宁省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尤其是7月下旬—8月上旬,占总发生次数的38.3%。3)早晨和下午为短时强降水高发时段,上午及夜里为短时强降水的低发时段。4)辽宁省强降水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特点,存在3个高值区, 2个低值区。5)辽宁省短时强降水以20—40mm/h为主,日强降水以50—100mm/24h为主。  相似文献   
94.
95.
提出了一种用于垂直形变分析的附有标高刻度的三维立体剖面图的全新模型方法 ,介绍了用这一模型方法建立国家复测水准网三维立体剖面图模型的过程。使用表明 ,这一模型方法与目前常用的三维空间表示方法相比 ,在定量、定位分析水准点的沉降变化时具有直观、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96.
东秦岭商丹地区蛇绿岩中的角闪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蛇绿岩主要分布在北秦岭南缘、商丹断裂带以北的狭窄地带,断续逶迤呈带状作近东西向展布。分布于商丹地区的蛇绿岩是东秦岭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代表性。 本文着重论述了商丹地区蛇绿岩中广泛分布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角闪石的主要特征组份、微量元素、晶胞参数、阳离子占位度等成因矿物学特点。并据此说明了该蛇绿岩中的角闪石属于区域正变质的产物;形成的物质来源具有同源性,原岩为超镁铁质-镁铁质的岩浆岩和火山熔岩;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基本相同,变质程度为绿帘角闪岩相或角闪岩相,变质温度为610℃左右,压力大于5×10~8Pa。 此外,根据商丹地区蛇绿岩中角闪石成因矿物学特征之相同性所提供的信息表明,东秦岭蛇绿岩带是华北和扬子两个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边界变质带。  相似文献   
97.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与空冰斗辐射气候的计算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重瑗 《冰川冻土》1989,11(4):336-349
提要 在朝向、坡度和山体遮蔽度影响下,与水平面相比朝北冰川和朝南空冰斗在太阳偏角为15°,0°和-10°时的平均太阳辐射能量损失分别是40.6%和21.0%。1号冰川东支夏季消融期内自然冰雪面辐射场内辐射平衡各分量平均日总量值受地形因素和反射性能的控制而显示出由西北侧向东南侧逐渐降低的带状分布规律。晴朗少云天气下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垂直梯度分别是14.52Wm~(-2)/100m和2.77Wm~(-2)/100m。  相似文献   
98.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silver ore deposit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ilver is generally recovered as a by- and co-product along with Au, Pb, Zn, Cu, Sb, Bi, Hg, Sn and W from polymetallic and gold mines in China. Chinese silver deposi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principal types according to host rocks. These types and their host rocks are: (1) marine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s hosting (la) massive sulfide Pb-Zn-(Cu)-Ag ores and (1b) stratiform Ag-(Au) ores; (2) continental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s containing (2a) various polymetallic-silver veins and/or stockworks, and (2b) Ag-(Au) veins in pyroclastic rocks; (3) rocks affected by metasomatic processes including (3a) complex Sn-polymetallic-Ag ores, (3b) Pb-Zn-(Cu)-Ag skarns, (3c) associated W-Ag quartz veins and/or skarns, and (3d) Ag-(Au) zones and veins in altered carbonate rocks; (4) metamorphic-intrusive rocks, principally Ag-(Au) veins in sheared and brecciated metamorphic rocks; and (5) sedimentary rocks including (5a) stratiform Pb-Zn-Ag ores in carbonate rocks, (5b) Ag-V mantos in black shales, and (5c) Cu-(Ag) layers in red sandstones. A sixth grouping includes gossans. The tectonic settings,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silver occurrences indicate that silver mineralization reflects to a great extent the evolution of tectonic environments in China throughout geological time. Type 1 is generally developed in association with several fold belts from the Caledonian to Yanshanian orogens, while types 2, 3 and 4 correlate with rejuvenation of the eastern China continent during the Mesozoic period. The three subgroups of type 5 are recognized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various sedimentry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raplatforms and fold belts. Type 6 results from recent weathering of existing sulfide ores or protores. Editorial handling: DR  相似文献   
99.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含铁变质岩系的时代和构造环境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徐备  陈斌 《地质论评》1994,40(4):307-311
内蒙北部苏尼特右旗以北二道井、哈拉干和红格尔地区的含铁变质岩系中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511±76Ma,这表明该岩系属中元古代而不是以往推测的早古生代,等时线的εNd(t)值为+6.3±1.7,属亏损型地幔源区岩相学分析表明它形成于规模不大,具中等水深和较弱水动力条件的较封闭海域。据上述特征推测,华北板块北缘中曾存在中元古代初动型火山陆缘。  相似文献   
100.
敖瑙达巴斑岩型铜银锡乡金属矿床既不同于大多数由幔源岩浆衍生物所形成的斑岩铜矿,也不同于大多由地壳重熔岩浆衍生物形成的斑岩型锡(钨钼)矿床。它是分布于过渡性地壳上的、由起源于下地壳-上地幔的过渡性岩浆的衍生物形成的斑岩型铜银锡矿床。根据已取得的资料,在矿区内磁法、电法、化探异常的展布与已知矿化蚀变带一致。凡磁、电、化探异常吻合一致的综合异常,经验证都已见到了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