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35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地球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岩石层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并旦永不停止。因此,在地壳的岩石中就保留了各次运动的构造形变和痕迹。由于结晶基底具有磁性,航空磁测能反映出基底构造的形态,划出异常的轴向分布图,就可以直观地显示烙印在磁性基底岩层中各类构造的形态。在利用航磁异常轴向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来分析地质构造形迹时,我们采用了“轴向构造”一词,即表示描述的构造形迹是以航磁异常轴向分布特征为依据的,它有时是磁性岩  相似文献   
102.
岩石圈三维结构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点.随着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的深入,我国已经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相关探测数据资料和成果数据资料.本文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总结分析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发建设了一个有关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的专业化综合数据网.它将有效地提高这些数据资料的利用率,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03.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又关联着松潘地块的油气远景评价。2004年完成了第一条横过松潘地块北缘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长约257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的细结构。发现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同属统一的稳定的大陆地块,并且下地壳均以北倾的强反射为主要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为松潘地块向西秦岭下地壳俯冲提供了地震学证据。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出西秦岭造山带在造山后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工区地质情况复杂,尤其在盆山结合部位,地表地形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其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低信噪比、干扰强、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后续处理和解释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获得真实的叠加剖面是地质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复杂地区低信噪比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的关键是做好静校正和去噪工作.本文以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作为例,通过方法试验和参数测试,找到适合该工区的静校正方法和去噪技术,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为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细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5.
李朋武  高锐  管烨  李秋生 《地球学报》2007,28(3):234-252
对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结合古生物地理、同位素年代学等地质数据,确定了两地块的运动特征,相应地,确定了位于两地块间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并与苏鲁-大别山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西伯利亚地块于晚泥盆世开始快速向北漂移,分隔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中亚洋在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期间已经存在;②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③早二叠世,中亚洋纬度宽度约39°;④苏鲁-大别山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6.
横跨银川盆地北西西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揭示了银川盆地边界断裂以及整个地壳的结构构造特征,这对研究具活动大陆裂谷性质的银川盆地浅-深构造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黄河断裂作为银川盆地的西、东边界断裂,前者为一条缓倾斜、延伸至上、下地壳边界的犁式断裂,而后者则为一条切穿地壳并延伸进入上地幔的深大断裂。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结构特征,银川盆地浅部结构并非前人认为的"堑中堑"结构,而是表现为由一系列东倾犁式正断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略微下凹的Moho面几何形态以及厚2~3.2 km的层状强反射带为下地壳最显著的反射特征。Moho面深度与强反射带厚度变化趋势与银川盆地沉积厚度变化趋势几乎一致。本文认为,强反射带的成因可能是由源自地幔的基性岩浆以岩席状的形式底侵进入地壳底部造成的,而这部分形成强反射带的物质可能补偿了因银川盆地断陷而造成的地壳减薄,最终导致银川盆地之下Moho面并未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隆起。  相似文献   
107.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宽频带和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构建秦岭造山带和渭河地堑深部地电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造山带存在多重叠置的巨厚岩石圈,南秦岭与北秦岭地壳尺度存在明显的结构化差异; 2)扬子地块向北楔入到南秦岭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之间在上地幔存在低阻条带痕迹表明了楔入作用的前缘位置; 3)渭河地堑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由南侧的7~8 km减到北侧的3~4 km。渭河地堑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分布的两个低阻块体表明其岩石圈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征了华北地块南向挤压作用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8.
祝尉洪  高锐  管烨  韩露 《地质通报》2008,27(5):708-712
面向对象的组件GIS技术是现今GIS发展的主要趋势。基于组件GIS技术并结合TeeChart控件,对高程、重力场、磁场的栅格数据和表示断层分布、地层分布的空间矢量数据进行叠置处理,提取叠置图层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绘制了包含高程、重磁、断层、地层信息的多纵坐标二维剖面图,实现了高程、重力场、磁场变化的三维模拟。研究工作改变了传统的剖面绘制方式,为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高效的参考,提高了地学研究的可视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达尔罕断凸带火成岩气藏预测为例,从已钻遇火成岩的钻井资料出发,结合钻井地质信息与地震资料,利用地震特殊处理技术识别火成岩.通过分析结果,研究该区的火成岩分布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建立判断火成岩的地球物理模式.结合本区域地质资料,预测了本区的火成岩分布,总结出适合本区火成岩构造特征的火成岩气藏识别技术,包括火成岩测井识别技术、火成岩地震剖面反射特征识别技术、火成岩地震相识别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等来预测火成岩的空间展布规律,了解火成岩与构造的关系.进而识别火成岩圈闭,总结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组合,为在本区寻找火成岩气藏提供系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0.
龙门山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的区域重、磁场特征,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产状等特征,探讨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是环绕青藏高原的重力梯度带的一部分.其对应密度分界面向西北方向倾斜,向下延深数十公里,切穿莫霍面.推测密度分界面分为两段,深部较陡的为岩石圈块体的边界,浅部较缓.基底隆起与凹陷的界线大体与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一致.由西部的岩石圈块体的边界至东部在地表的大地构造单元界线之间的距离约为40~50 km.隶属于中上地壳脆性变形层的地质体由岩石圈块体界线沿缓倾的密度界面推覆至地表的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处,在此过程中伴随岩层破碎,从而发生地震.龙门山构造带主要部分位于负磁异常区,这种反磁化和退磁的现象,可能与逆冲推覆作用所引起的深部岩层倒转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