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印支运动对济阳坳陷构造形态形成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印支运动动力来源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聚敛,聚敛作用形成巨大的NE-SW向挤压力首先导致济阳坳陷北西向压性构造的形成,产生了一系列NW向褶皱隆起带及其伴生的宽缓向斜,其次在对济阳盆地产生多处NW向挤压逆冲构造,伴之以褶皱构造。印支运动还造成本区地势起伏不平,剥蚀程度差异还导致相对隆起区与相对低洼区相间排列,上古生界保留较完整。  相似文献   
42.
笔者等通过电子背散射、二次成像和能谱分析,结合薄片和反射显微镜观察,发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由生排烃扩张形成的微米孔和微米缝。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多为近圆形或半圆形,直径多在0. 5 μm到数微米,一般1~2 μm,最大可达8 μm;④孔缘一般为以绿泥石为主的黏土,形成不连续的圈环;圈环上缘的黏土多呈弧形或眉状,绿泥石化明显,在背散射图像中呈亮色;⑤孔内多有自生的纳米级葡萄状或豆渣状黏土,是构成封存油气的物质基础;⑥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可以组合成4种类型:即垂向联结成垂直的排烃烟囱型、垂向联结成倾斜的排烃烟囱型、水平联结成顺层的排烃管型和竖面上联结成更大的片状大孔型。排烃烟囱直或微曲,直立或倾斜;宽1~3 μm,最宽可达200 μm;高十几到30 μm,最大可达1500 μm;顶部多与顺层微米缝(或毫米缝)联结,是排烃烟囱的最终泄压和泄油气的总库;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孔隙度变化大,面孔率一般在5%~6%,局部面孔率最高可达39. 66%。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缝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多以顺页理为主的微米缝为主;④略曲的张性缝,多呈锯齿状,绕过刚性矿物;⑤宽度多在0. 5 μm到数十微米;最宽可达150 μm;⑥多与黄铁矿、白云石、磷灰石等自生矿物伴生;⑦多与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和排烃烟囱相连。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形成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烃类流体的高压扩张力;第二种是烃类流体的化学溶蚀力。笔者等计算了形成这种生排烃微米孔和微米缝的压力,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孔从1500 m的44. 74 MPa到2500 m深的74. 81 MPa;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缝的排烃压力稍大,在相同深度比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大3 MPa。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与其他孔缝相连构成了一个储运网络,使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透性大幅增加,是可动用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为古龙页岩油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发现对于古龙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页岩油储层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3.
地质建模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反映地质认识的地质模型,并对储量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储量是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一个油田科学合理的开发往往需设计乐观、推荐、悲观三个方案,分别对应着乐观、推荐、悲观三个储量,即储量的P10,P50,P90。渤海J油田正处于开发的前期研究阶段,井点资料少,储层的纵横向变化快,储量不确定性强,而如何优选储量的P10,P50,P90成为决定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关键一环。该文通过构造、储层及油藏特征的分析首先确定了影响该油田储量的5个不确定性因素,即:构造幅度、油水界面深度、孔隙度下限、泥岩主变程、泥岩次变程,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布范围,通过地质模型的建立对各个不确定性因素开展敏感性分析,确定油水界面深度、孔隙度下限、泥岩主变程是影响储量最大的3个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J油田的储量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优选了储量的P10,P50,P90。  相似文献   
44.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纪—新近纪湖相生物礁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中发育了典型的湖相生物礁,可以分为由基质支撑的叠层石礁、凝块礁和骨架支撑的藻礁3大类型,并对每种类型中亚类的特征和建造生物进行了简要介绍。生物礁孔隙度高、渗透性好,是优质储层。孔隙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骨架孔隙、体腔孔隙、粒内孔隙、溶孔等10种孔隙类型。生物礁的地震响应和测井曲线特征明显,在研究取心井段生物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识别和预测生物礁。综合应用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同位素分析、古地磁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等技术手段,并结合生物礁发育的沉积条件和构造背景,初步探讨了生物礁对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古地理位置、古构造、古水介质、古沉积环境和青藏高原的隆升等方面的研究意义以及对油气勘探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了第四纪冰川冰水与湖泊沉积,其重要特点是在黄褐色的钙质砂砾和含砾钙质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大型冰川刨耕变形层理及相关的杆状、板状和冰凌铸模构造,大型变形层理单个层系的最大厚度可达两米;其形态非常复杂,其中的管状、鞘状变形层理及杆状、板状构造更具特点;冰水沉积的岩性也非常复杂,既有粘土岩,又有含砾粘土岩,钙泥质砂砾岩,还有砾岩;其中有种粘土砾很有特点。 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柴西第四纪冰川与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中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正>顺层方解石脉是页岩油储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构造,虽然它的体量不大,但是携带的地质信息很多,近年来颇受重视,取得了很多成果(何文渊等,2022,2023;杨勇等,2023)。近期大庆油田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获得了页岩油的资源量可达15.1 Gt,已引起广泛关注,但还有一些地质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地影响了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因此,对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的基础地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地震液化阈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一般认为M5地震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液化。2009年12月14日,中国新疆哈密市发生了M5. 1中等地震,震源深度仅4 km。地震砂脉网格在平面从几十厘米到2 m以上;砂脉纵断面呈楔形、倾斜(平均75. 10°),分选较好。通常情况下,它们通过液化和流化分异作用发生在细粒丰富的盐渍砂砾层(SSGL,Salinization Sand—Gravel Layer)和盐粒砂砾层(SGSGL,Salt- Grain—Sand—Gravel Layer)中,尽管没有细粒盖层和源砂,但这些盐渍的砂砾层极易在盐溶后发生活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骤降,液化上涌而形成砂脉。液化边界距震中可达80 km,甚至可能达到120 km,相当于M7. 0~8. 0级地震的液化最远距离。哈密地区之所以能在M5. 1地震作用下形成远程砂脉,主要由于以下5个优势:① 砂泥的盐溶液中细粒组分容易发生液化流化。浓盐水能够降低颗粒的剪切能力,平均降低25%~75%左右,使地震液化阈值降低到 0. 15~0. 05 g(以0. 2 g为一般阈值)。与此同时,浓盐水由于密度大,盐水可使淡水最小流化速度(Umf)降低12. 51%~21. 58%,有利于流化。 ② 广泛分布的盐渍砂砾层和盐粒砂砾层。 ③ 震源极浅(深度仅4 km)。 ④ 基底极浅(深度0~3 m)。 ⑤ 表层盐屑混合盖+盐渍砂砾层+盐粒砂砾层+极浅基岩基底组成了特殊的三明治结构。通过对液化流化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砂主要来自砂脉底部的砂砾层的流化分选,流化分选会在砂脉底部的砂砾层中形成一个分选晕。  相似文献   
48.
牛永斌  赵佳如  钟建华  王敏  徐资璐  程梦园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10-67050010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但利用常规测井数据识别生物扰动储集层发育段和准确预测孔隙度难度较大。本文在对研究区16口取芯井奥陶系岩芯上生物扰动区域扰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岩性标定测井,优选常规测井参数,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和孔隙度预测的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①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深侧向电阻率、浅侧向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模型输入层的参数值,生物扰动指数(Bioturbation Index, BI)作为输出结果;选取rprop、sigmoid symmetric和sigmoid stepwise函数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3、层数为3的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识别效果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识别。②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声波、补偿中子和密度值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输入层的参数值,对应深度上岩芯柱塞孔隙度测试结果和利用孔隙度样品检验模型计算得出的孔隙度结果作为输出结果,选取incremental、gaussian和sigmoid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4,层数为3的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储集层孔隙度的预测。该研究对定量表征研究区生物扰动储层特性、储量估算、油藏描述和储层地质建模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纳林河一带出露的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为一套河湖相沉积(白垩系可能有风成沉积)。在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中发育完好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在东纳林煤矿—德胜西岔路口的109国道两侧长约40 km的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中发育风暴沉积,该德胜西剖面连续长度达548 m。这套风暴沉积主要为一套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有少量泥炭沼泽),并以发育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丘状构造(Hummocky Structures,HS)、洼状构造(Swaley Structures,SS)、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 Cross Stratification,HCS)和洼状交错层理(Swaley Cross Stratification,SCS)极为引人注目。初步研究认为,这套风暴沉积和风暴岩主要发育在浅水湖泊中。主要特点:1)凡发育有风暴沉积或风暴岩的地方,地层的成层性极差,地层多呈透镜状、豆荚状或波浪状;2)岩层的接触关系主要为冲刷面,很少正常沉积接触,冲刷面呈不规则波浪状,最大起伏可达2 m;3)丘状和洼状构造具有连续的正弦曲线的完美形态,规模在中大型,波长在数米到近百米,高数十厘米到1~2 m;4)岩性及其组合主要为一套黄褐色砾岩+砂岩+灰色泥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粗上细;下部块状上部发育层理);在以粗碎屑为主的风暴沉积中砾岩是常见的底部沉积。在纳林煤矿附近有煤层形成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5)在德胜西岔路口的重要剖面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底部发育了1~3层较厚的砾石层,其中中间一层为厚数十厘米到1~2 m,砾石直径大者可达30~40 cm,大部分具有叠瓦构造,前者可能指示了向湖的风暴回流,后者指示了向岸的冲洗流,揭示了风暴冲洗流非常强劲;6)灰色含砾块状泥岩,砾石呈漂浮状,揭示含砾泥岩是风暴冲洗流形成的类似于泥石流的快速沉积,而非正常天气形成的静水沉积;厚数十厘米的含砾泥岩揭示了当时的沉积速率相当大,也揭示了风暴流极其浑浊,可能几乎接近饱和;7)振荡流占优势,但在某些部位又具有明显的复合流和振荡流特点。8)总体沉积背景是一种宽阔浅水湖泊环境,以原地振荡垂向沉积为主。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侏罗系湖泊风暴沉积是一种新的沉积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有关如此大型的HCS和SCS的相关报道。研究表明,形成这种风暴沉积的水体的最大深度在50 m左右。鄂尔多斯盆地早三叠世—中侏罗世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的长期发育与长期稳定的强烈亚洲季风有关。  相似文献   
50.
东营凹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  钟建华 《地质科学》2010,45(3):822-831
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以及FMI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发现,东营凹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在埋深大于3 500 m古近系砂砾岩储层中,普遍存在2~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10%,次生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10~(-3)~8×10~(-3)μm~2,为低孔低渗储层。研究认为长石、岩屑、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溶组分的溶蚀以及构造运动是深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其主要形成机理有:1)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解作用;2)去石膏化和去白云化以及硫酸盐热化学作用;3)异常高压环境中的幕式排烃、膏岩层导致的生油窗扩展作用以及盐度差导致的H~+浓度的升高;4)构造作用、脱水收缩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