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改进任意时期天文辐射总量的计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2.
甘南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为主要勘查单位,用20余年的时间,在甘南地区已发现和探明了3处特大-超大型、3处大型、10处中型共16处中型以上金矿矿产地,确立了夏河-合作和玛曲-碌曲两个金矿富集区,本文对玛曲县大水、合作市早子沟和夏河县加甘滩三个特大-超大型金矿的主矿体及矿石特征做一初步的总结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3.
采用SLIMCAT化学传输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和2011年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异常偏低事件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97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值都达到了约-8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约占整层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的80%。分析表明发生在这两年的极端臭氧偏低事件均可能是由于上一年冬季的拉尼娜事件导致上传的行星波减少,使得北极极涡加强,平流层温度异常偏低,生成了更多极地云,引起更强的臭氧化学损耗导致的。对比这两年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变化发现,2011年的柱总量减少得更快。2011年北极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臭氧下降要明显强于1997年,其主要原因应该是2010-2011冬季的拉尼娜活动更强,北太平洋海温更高,进一步减弱阿留申低压和平流层波活动。这导致2011年极涡温度异常偏低更强烈,形成了更多的极地平流层云甚至出现了第二类极地平流层云,最终加速该年春季的臭氧化学损耗引起的。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从过海大桥对海浪挟带泥沙运移落淤影响的原理,分析南澳桥堤选址将是发育成为陆地的基础,将会改变海岸线格局和对沿海海港区的布局,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由于南澳过海大桥外于韩江东溪出海口附近,对东溪共水径流所挟带的泥沙淤积导向产生重大影响,提出了在南澳长(山湾)-夙(屿)-湾(头镇)建桥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65.
66.
卧虎山早二叠世正长花岗岩位于北山南带晚古生代陆内裂谷,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化学参数碱性值为0. 74 ~ 0. 77,属于钙碱性花岗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长英指数(FL)和镁铁指数(MF)同分异指数DI与固结指数SI均反映花岗岩分离结晶程度高;微量元素富集 Rb、K、Ba、La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P、Ti亏损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存在显著的负Eu异常;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为(289. 8 ± 2. 7)Ma,时代为早二叠世。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拉伸、地壳减薄的板内裂谷环境,源岩可能是地幔岩浆底侵加热下地壳岩石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侵入岩是壳幔混合成因的,形成于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体制,反映北山南带于早二叠世晚期进入后碰撞裂谷伸展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67.
徐立荣  雒昆利 《地理研究》2012,31(8):1503-1511
对大巴山区内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氟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区地史时期形成的各单元地层岩石中普遍富氟。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碳质板岩、黑色页岩、磷块岩中平均氟含量普遍超过800mg/kg,下志留统大贵坪组碳板岩氟含量也明显较高(1500mg/kg以上),这些地层分布区是大巴山区的氟富集区;奥陶系、中志留统及下志留统除大贵坪组外的各组地层氟含量也一般高于地壳平均含氟量;而震旦系、下寒武统箭竹坝组及中上寒武统地层氟含量一般低于500mg/kg,是大巴山区的相对低氟区。大巴山区早古生代石煤中氟含量普遍高于中国腐植煤的平均含氟量,其中紫阳蒿坪下志留统大贵坪组的石煤氟含量最高;其次是下寒武统石煤;中、上寒武统及奥陶系石煤含氟量最低。  相似文献   
68.
中国近530年干湿变化及其持续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志强  支蓉  封国林  张强 《气象学报》2009,67(2):307-320
采用中国530年旱涝指数序列,并将其划分为华北和西北东部地区(Ⅰ区)、长江流域地区(Ⅱ区)以及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Ⅲ区)3个区域.应用功率谱、滤波方法、BG算法等研究旱涝指数序列各相对平稳均值段之间的干湿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30年的干旱时段和历史上的干早或偏旱时段相比,Ⅰ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加快;Ⅱ区于湿转化频率没有太大变化;Ⅲ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降低.并且重大干湿转折时期大多对应突变点比较集中,即这一时期气候态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或符种极端气候事件.结合小波系数的周期分析结果发现,Ⅰ区从1920年左右开始的干旱,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严重干旱以后,有可能在21世纪再持续50到70年,其后再一次发生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型;Ⅱ区则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持续湿润期相对集中的情况.此外,Ⅰ-Ⅲ区干湿变化的特征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Ⅰ区的干湿变化与当地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止相关;Ⅱ区和Ⅲ区干湿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联系较Ⅰ区差一些;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可能对3个区域的干湿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义旱(涝)尺度因子,可以定量描述旱涝持续性的区域特征;滑动计算旱(涝)尺度因子,可以检测哪一时段对应有旱涝群发性事件及重大干湿期的转折.  相似文献   
69.
温度破纪录事件预测理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分析中国740个常规观测站1960-2005年日最高、最低温度器测资料,揭示了46年来中国日最高、最低温度破纪录事件的强度特征.利用历史观测资料验证了日温度极值服从高斯分布,并将历史资料中已知的高、低温破纪录事件作为初始条件,经冗长的理论推导得到破纪录温度的期望值,与用纯极值理论进行迭代获得的结果相比,前者更符合观测事实,预测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高、低温破纪录事件进行了预测评估,给出了各地区高、低温破纪录事件强度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最小值分布.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极端温度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西南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强度未来处于较大上升期,西部相对较小;而极端低温事件强度降幅最大的区域位于东北和西北部地区,华中及西南地区处于相对平稳期.  相似文献   
70.
研究了河北开滦矿区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对不同配比CH4/CO2二元气体等温解吸特性,并用扩展Langmuir方程的推论计算了CH4/CO2二元气体各组分在吸附相中的浓度,分析了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开滦矿区煤对CH4/CO2二元气体解吸过程中,中等变质程度煤(Ro=1.21%)对混合气体的吸附能力大于低变质程度煤(Ro=0.58%),且混合气体中CO2浓度越大,总吸附量越多。吸附相中CH4的相对浓度是逐渐降低的,CO2的相对浓度是逐渐升高的。开滦矿区中等变质程度煤相对于低变质程度煤,用CO2气体置换煤层中CH4,可以获得较高的单位压降CH4解吸率,注入CO2的量越多、相对浓度越高,其置换效果就越好,更适于往煤层注入CO2提高煤层气产量技术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