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8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哈达门沟金矿床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中,成矿流体富钾高碱且氧化性强,矿石建造中铁氧化物含量高,并且可见铁氧化物被硫化物交代的现象。文章拟揭示金在铁氧化物中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并探讨金矿床成因。对哈达门沟金矿3种类型矿石中的黄铁矿、铁氧化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单矿物进行金、铁浸取实验,结果表明:铁氧化物含金较高;黄铁矿中的金和铁的浸出曲线不同步,金浸出率与铁浸出率呈负相关,表明黄铁矿中的金主要以颗粒金形式存在;铁氧化物中金、铁同步浸出,浸出率为正相关,表明铁氧化物中的金主要以品格金和(或)胶体吸附金形式存在。哈达门沟金矿床的上述特征均表明其具铁氧化物型金矿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2.
古元古代δ13Ccarb正向漂移事件:2.3Ga环境突变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33 Ga~2.06 Ga的δ13Ccarb正向漂移事件已被确认为一次全球性事件.与之相伴,地球表层系统的性质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性变化,证实了2.3 Ga环境突变事件的客观存在.关于事件的起因,科学家提出了"雪球"效应、超级地幔柱活动/超级大陆裂解效应、地外撞击事件等多种可能,但均需进一步确定.δ13Ccarb正向漂移现象很可能会在更多地区发现,2.3 Ga前后多方面的截然变化将被揭示,更多示踪手段将被运用于研究2.3 Ga事件.  相似文献   
173.
In the light of field investigation, microscopic study, X-ray phase analysis and mineral infrared spectral analy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laumontitization is of extensive occurrence in the Axi gold orefield. The development of laumontitiz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ineralization show that the laumontitization appeared mainly at the top of and in the periphery of orebodies, and occurred at the edge of the epithermal system or at the late stage of epithermal system evolution. Therefore, laumontitization can be used as an exploration indicator of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The fluids responsible for laumontitization in the Axi gold orefield are similar to those producing hot spring-type gold deposits or those from modem geothermal fields. Epithermal mineralization of the Axi gold deposit was dated at Carboniferous, indicating that the West Tianshan of China is a region favorable to epithermal-type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Hence the West Tianshan of China is a target area for exploring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174.
编绘了华北克拉通地区花岗绿岩地体中的 6 5个大中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主要分布在阴山 燕山 辽吉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活动带 ,秦岭 (北麓 )和胶东中生代碰撞造山带 ,以及太行山和郯庐两个断裂岩浆带 ;成矿时代为侏罗纪 白垩纪 ,即燕山期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是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 伸展转变期  相似文献   
175.
笔者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19号)和国家305项目03—05专题资助成果,子课题由4个单位的20多人共同承担)在西天山东段(独山子—库车公路以东,托克逊—千沟公路以西,以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为中心)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新认识:①在中天山结晶轴北缘,发育一套变质达低绿片岩相的火山—沉积岩系,其南界为博洛科努—冰达坂断裂,北以三岔河—红五月桥断裂与石炭系未变质地层相隔。关于该套地层的时代分歧较大,有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等3种认识。笔者初步确定它是加里东期的增生带。②中天山北缘加里东增生带主要由岛弧复理石建造、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相伴的硅质岩组成。该构造层形成时伴有较强的热水沉积作用,有较好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前景,如块状硫化物型铜矿。③艾肯达坂发育两个含矿层位,即大哈拉军山组和艾肯达坂组;该区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铜矿化,即以艾肯达坂1号为代表  相似文献   
176.
东秦岭上宫金矿流体成矿作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上宫金矿是典型的断控脉状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蚀变岩和矿石的δ^18O明显高于未蚀变岩石,指示岩石在水岩作用过程中从流体中汲取^18O。19件早阶段流体δ^18Ow变化于4.2‰~13.4‰(平均8.1‰),8件δDw介于-66‰~-88‰之间(平均-78%。),1件δ^13C铁白云石1.5‰。指示流体来源于含碳酸盐地层的变质脱水作用;晚阶段δ^18Ow为-2.0‰~-0.6‰,1件δDw=-56‰,3件δ^13C铁白云石为-1.6%o~-2.2‰,指示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成分;3件中阶段样品δ^18Ow为1.9‰~4.5‰,δ^13CCO2为-1.2‰~0.5‰,均介于早、晚阶段之间,指示中阶段为变质热液与大气降水热液的混合流体作用。大量硫化物沉淀导致中阶段流体(δDw=-113‰~-94‰),显著低于早、晚阶段。28件中阶段硫化物δ^34S为显著的负值(-19.2‰~-6.3‰),指示成矿流体系统中存在大量生物硫。理论分析表明,尽管熊耳地体的太华超群、熊耳群、燕山期花岗岩类和下伏地壳、地幔被前人解释为成矿流体的来源,但它们之一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均不可能成为上宫金矿成矿流体的主导性物源,唯一可能是熊耳地体南侧的管道口群-栾川群CSC(含碳质碳酸盐-页岩-硅质岩)建造;在中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中,管道口群-栾川群沿马超营断裂A型俯冲到熊耳地体之下,经变质脱水、脱气作用,提供了上宫金矿流体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流体;流体成矿过程适于CMF模式解释。  相似文献   
177.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矿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北部的二郎坪地体,属于断控脉状矿床。矿石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主要银矿物为银黝铜矿、辉银矿、自然银等。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含黄铁矿和/或毒砂的石英脉、多金属硫化物网脉和石英-碳酸盐细脉。脉石矿物石英、碳酸盐等含大量流体包裹体,包括富/纯CO2、含CO2水溶液和水溶液3种组分类型的包裹体。矿床形成于中温(270℃~370℃)、低盐度(<11.4%)、低密度流体系统。成矿早阶段以深源富碳流体为主,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晚阶段为盐水溶液。从早到晚,包裹体捕获压力由280MPa~320MPa降为90MPa~92MPa,成矿深度略有变浅,流体系统静岩压力变为静水压力体系,趋于开放,指示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变。银洞沟银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系统与造山型金矿一致,应属造山型银矿;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银洞沟银矿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并可以借助CMF模式解释成因。  相似文献   
178.
通过研究把天山海西期花岗岩类分为4类:幔源(M)型、同熔(SY)型、改造型[混合改造(MT)亚型、富铝改造(PT)亚型和富钾改造(KT)亚型]和A型。对各类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时空演化规律。随时间变新,从幔源型到A型,基性程度降低、碱质含量增高、规模由小变大再变小。就同熔型花岗岩而言,基性程度中天山>北天山>南天山;富钾改造亚型与同熔型变化的特点相反,酸性程度中天山>北天山>南天山;富铝改造亚型在天山各区呈现岩石化学特征基本相似的特点。天山游西期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点及时空规律表明:1)天山造山带花岗岩类的演化序列为:幔源型-同熔型-改造型(混合改造亚型-富铝改造亚型-富钾改造亚型)-A型。2)花岗岩类演化序列表征了造山带花岗岩成分定向演化的规律,是陆壳增生和其成熟度渐高的例。3)“造山岩”的含义应界定为同熔型和改造型花岗岩类,天山海西期花岗岩分布的不均一性由各构造单元的性质不同所造成。4)富铝改造亚型花岗岩类是陆块碰撞拼合的标志。5)富钾改造亚型花岗岩类花岗岩为碰撞造山减压达到高潮的标志。6)A型花岗岩的发育是造山运动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9.
北疆是世界第二大碰撞造山带-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最典型的碰撞造山地区之一。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呈先挤压后伸展的特征。北疆地区金等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二叠纪,少数发生在晚石炭世,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间一致;金等矿床主要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金矿化与碰撞作用的空间吻合;金等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是碰撞造山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成矿时间、空间、地球  相似文献   
180.
论砾岩层控型半宽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衍景  富士谷 《铀矿地质》1995,11(6):334-343
半宽金矿产于崤山地体铁铜沟组与下代岩层的不整合面或铁铜沟组底砾岩中,赋矿层金丰度明显高于其它岩石,属典型的层控矿床,称之砾岩层控型。矿物包裹体、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研究表明,矿床形成经历了Ⅰ期高温变质热液蚀变矿化、Ⅱ期中温变质-雨水混合热液蚀变矿化、Ⅲ期低温雨水热液蚀变矿化。Ⅲ期对矿床形成的贡献较小。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以深源为主。矿床形成于中生代沿马超营断裂向北的陆内俯冲作用,结晶基底与上覆地层的不整合面及上覆地层的底部是寻找半宽式金矿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