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396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4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31.
刘金  王剑  张晓刚  尚玲  王桂君  艾尼·阿不都热依木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08-2022010008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是中国典型的陆相页岩油。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纳米CT、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联合对微纳米孔隙中页岩油赋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点储层具有纳米—亚微米—微米全尺度含油特征。在微纳米尺度,油、水赋存特征表现为重质组分油附着于2~5 μm以上孔隙的孔壁及充填于2~5 μm以下的孔隙中,中质组分油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孔隙水含量较少,呈孤立状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并被中质组分油包裹。页岩油在微纳米孔隙中的赋存不仅受生烃超压充注控制,还受吸附作用及多期次成藏影响。孔隙表面润湿性由亲水润湿反转为亲油润湿是烃类发生吸附的主要原因,多期次成藏造成微纳米孔隙中油质差异及高的含油饱和度。早期生烃超压充注进储层的重质组分油在孔隙表面亲油润湿下吸附于孔隙表面,随着吸附层变厚,纳米级孔隙逐渐被充满,孔隙水被驱替到较大的孔隙中间;后期成熟的中质组分油以此方式进一步充注和调整。研究认为埋深较大的凹陷西部是有利勘探方向。微纳米孔隙中的重质组分油是未来页岩油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吉木萨尔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及成因机制可能具有普遍性,对于中国陆相页岩油的深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2.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是中国典型的陆相页岩油。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纳米CT、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联合对微纳米孔隙中页岩油赋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点储层具有纳米—亚微米—微米全尺度含油特征。在微纳米尺度,油、水赋存特征表现为重质组分油附着于2~5 μm以上孔隙的孔壁及充填于2~5 μm以下的孔隙中,中质组分油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孔隙水含量较少,呈孤立状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并被中质组分油包裹。页岩油在微纳米孔隙中的赋存不仅受生烃超压充注控制,还受吸附作用及多期次成藏影响。孔隙表面润湿性由亲水润湿反转为亲油润湿是烃类发生吸附的主要原因,多期次成藏造成微纳米孔隙中油质差异及高的含油饱和度。早期生烃超压充注进储层的重质组分油在孔隙表面亲油润湿下吸附于孔隙表面,随着吸附层变厚,纳米级孔隙逐渐被充满,孔隙水被驱替到较大的孔隙中间;后期成熟的中质组分油以此方式进一步充注和调整。研究认为埋深较大的凹陷西部是有利勘探方向。微纳米孔隙中的重质组分油是未来页岩油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吉木萨尔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及成因机制可能具有普遍性,对于中国陆相页岩油的深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3.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出来,不同省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提炼选取11类指标,对西部地区12省区环境污染程度的距离相似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甘肃、广西、云南、重庆和陕西等省区的距离相似归为第一类聚类;内蒙古和四川归为第二类聚类;西藏、宁夏和青海等省区的距离相似属于第三类聚类;新疆归为第四类聚类.要处理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二者进行协调,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4.
新疆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充足的光照,光热资源取之不尽,但严重缺少水源,显示干旱气候类型,春秋季水的利用问题严重,不能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南疆农牧业生产不能顺利开展,引水保证率不合格,缺少灌溉工程,工程设备年数已多,灌区和下游生态环境不能保障。分析了新疆农牧区的水利工程现状,重点论述了新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区的生态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5.
基于博斯腾湖1955—2012年湖水位变化资料,利用树木年轮法分析了博斯腾湖年和月水位变化与湖滨柽柳(Tamarix ramosissina)年轮生长关系,利用敏感度指数得出博斯腾湖滨柽柳年轮生长的敏感水位范围。结果表明:(1)1955—2012年博斯腾湖年平均水位经历了3个明显变化阶段,即1955—1987年下降至最低,1987—2002年上升至最高。受向下游生态输水影响,2002—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快速下降。输水对博斯腾湖月平均水位和季节性水位变化有影响。(2)博斯腾湖滨柽柳年轮指数与当年的湖水位变化和前1年的湖水位变化均显著相关(p0.05)。柽柳年轮指数与前1年10月至当年4月各个月份的湖水位表现出显著相关(p0.05)。柽柳年轮指数与前1年冬季湖水位相关显著(p0.05),与当年春季3—4月月平均湖水位相关性显著,与当年夏季和秋季湖水位的相关性不显著。(3)博斯腾湖滨柽柳年轮生长对月湖水位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当湖水位在1045.3m时,柽柳年轮指数灵敏度指数(Sk)存在最低值;当湖水位在1 046.3m时,Sk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6.
利用1981—2018年喀什地区11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喀什地区夏季降水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原和山区均增多趋势显著,从年际变化来看,2010年以来一直处于降水偏多期。按南亚高压中心位置不同,南亚高压可分为东部型、西部型、双体型、带状型,1981—2018年喀什地区夏季大降水双体型为42%,东部型为39%,西部型为16%,带状型为4%。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大降水天气有短时强降水,也有持续性降水天气,根据影响系统的不同产生的降水性质和强度、落区等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7.
利用1961~2010年喀什地区所属喀什市、莎车县、巴楚县、塔什库尔干县等4个代表性站50a的年最大冻土深度、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低地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对1961年以来喀什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平原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48.1 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82cm,随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3.8cm/10a,年代际变化呈阶梯状逐渐减小,冻土深度减小主要受冬季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气温每升高1℃,冻土深度减小7.75 cm;山区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148.8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88cm,随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2.5cm/10a。  相似文献   
138.
江苏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与人工观测对比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0年江苏省20个土壤水分站的自动站与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的对比差值、相关系数和各自的方差等.结果表明:人工观测值平均高于自动站观测值,两者在浅层的平均差值最小,相关性最好.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人工与自动观测对比差值增大,相关性减小,在出现强降水时尤为明显.在有效降水较少时,各层人工观测方差均明显大于自动站观测.自动站观测方差在浅层为最大,随深度的加深而明显降低,因为受降水影响很小,而表现比较稳定.人工观测却受降水影响相对较大,方差平均值在各层表现波动均较大,在较深层波动更明显.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六合站为例初步建立了土壤干旱预报模型并检验其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9.
奥陶纪Ammouoosuc火山岩及相当的岩石沿着新罕布什尔州北部和康涅狄格州南部之间的BronsonHill复背斜(BHA)分布的OLiverian穹窿出露。在新罕布什尔和相邻佛蒙特和马萨诸塞州,岩系的下部以镁铁质斜长角闪岩为主,上部以长英质变质石英角斑凝灰岩为主。在局部地区两种岩性呈互层,且两者都被奥长花岗岩岩床、岩墙及岩颈侵入。奥长花岗岩还构成若干小穹窿或深成岩体内部的片麻状“核心”。奥长花岗岩高硅(SiO_2=73—81%),低Al_2O_3(11.3—13.5%),一般K_2O<1%,从而类似于某些岛弧或大陆边缘环境的奥长花岗岩。奥长花岗岩和Ammonoosuc火山岩两者化学成分变化基本属于钙—碱性趋势。几个穹窿中的奥长花岗岩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变化,反映沿Brinson Hill复背斜有些不同的物质来原。可是,从总体上看,奥长花岗岩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组成都很类似于Ammonoosuc石英角斑凝灰岩。由玄武质源岩的部分熔融或分离结晶作用都能够产生这些岩石,但根据该区存在大规模双模式玄武岩-石英角斑岩的Ammonoosuc组合,其中实际上缺少安山岩和其它中性成分的岩石,故部分熔融模式比较合理。正如对纽芬兰的非常相似的奥长花岗岩-角闪岩组合(Twillingate奥长花岗岩,Little Port杂岩)所假定的那样,比较簿的Ammonoosuc剖面似乎排除了奥长花岗岩在目前暴露出的岛弧底部产生。而正如现代板块构造模型所主张的那样,长英质Ammonoosuc岩石的形成更可能发生在BHA以下,沿着向东倾斜的俯冲带的较深部位。硅铝地壳与Ammonoosuc火山岩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并置。可以解释后者的钙-碱趋势,并揭示古构造环境为收敛型的海洋-大陆板块边缘,可能横跨该岛弧有明显的地壳缩短。  相似文献   
140.
台湾省地理学的发展很活跃,因为它关系到台湾省1800多万人的利益,专攻各类地理专业的学生们在公共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在某些方面,台湾省的地理学研究比美国还好,如对中国悠久传统的地理研究方面,台湾省把它列为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