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433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流域地形自动分割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提供了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流域空间结构,进行流域自动分割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包括地貌形态结构定义、流域结构定义和算法设计3个部分。基于本文设计的算法,可以从DEM提取完整的汇流网络和分水线网络,两者组成的多边形集把流域分割成具有拓扑结构的多个子汇流区,这个子汇流区集作为存贮流域信息的基本地貌单元,是流域信息进入地学数据库的框架,也是进行空间分布式机理──过程流域分析模型的基础。并以山西离石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王家沟流域为试验区,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2.
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自动提取黄土地貌沟沿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闾国年  钱亚东 《地理科学》1998,18(6):567-573
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具有精确定位特征的连续的沟沿线是构建黄土沟壑丘陵地区土壤侵蚀,泥沙搬运和径流过程的空间分布式机理-过程模型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地貌形态学特征的地貌提取技术,在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西离石王家沟流域汇流网络的基础上,自动提取了该流域完整的沟沿线,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3.
关于澜沧江地区综合开发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水资源,区域开发,澜沧江地区,湄公河关于澜沧江地区综合开发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关键词水资源区域开发澜沧江地区湄公河分类号F127.74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  相似文献   
104.
大地电场的临震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距唐山不超过120公里的西集、宝坻、塘沽地电观测台,记录到自然电场双振幅超过标准误差6—20倍、电场矢量方向大致平行附近断裂带的周期性变化,其周期为半月、一月和半年,而京津地区的其它地电观测台均无此现象。这是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介绍了利用镭本身的α射线直接测定镭的快速方法。从样品的制备,α射线的测量,测定天然水样中镭含量的简易方法到镭溶液标定的α方法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进一步检验和修改本文部分作者先前初步提出的影响夏季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因子及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西北干旱气候的物理图像,本文继续用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设计了5组试验,利用ECMWF 的格点分析值资料,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和环流差异是形成西北干旱气候的重要因子,已提出的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图像大体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7.
对河南省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思考程炳岩钱晓燕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郑州·450003)“八五”期间,河南省气候中心在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的关心与支持下,坚持贯彻“以气候资料数据库建设为中心,以气候分析服务为龙头,改进气象信息采集、处理、服务的方...  相似文献   
108.
山东济宁下第三系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济宁地层小区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广大地区均被第四系所覆盖。历年来在钻孔中获得不少地层资料,但对下第三系的研究工作做的较少,还缺乏详细的划分和对比,也缺少相应的命名。宋之琛(1 964)关于山东第三系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研究,对本区第三纪孢粉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笔者于1977—1979年,对鲁西南一带的成武、鱼台、黄口等凹陷钻孔中的下第三系,进行了孢粉分析工作,将下第三系划分为三个组、六个孢粉化石组合带(表1)。  相似文献   
109.
贺兰山小松山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基性岩的Mg^#为0.71~0.76,接近原生岩浆的值,超基性岩的Mg^#为0.80~0.89,具有岩浆早期堆晶的特征,稀土总量∑REE为(13.03~82.66)&#215;10^-6;δ(Eu)为1.08~1.61,具弱正异常;(La/Yb)N为2.49~5.24,(Ce/Yb)N为3.01~4.97,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图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分析证明,该岩体产于板内拉张环境,岩体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后期发生了同化混染,岩体具有寻找铬-铜-镍型岩浆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0.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account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is vital to assessing the morphodynamic features in the area. A semi-enclosed rectangular basin with and without a coastal barrier was schematized from the topography of the Bohai Sea and Yellow Sea. The 2D tidal current field in this basin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DELFT3D-FLOW model. The concept of tidal wave refrac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sloped or stepped submarine topography o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tidal waves, was introduc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Under the effect of tidal wave refraction, co-phase lines of the counterclockwise rotating tidal wave and incident tidal wave are transformed into clockwise and counterclockwise deflections, respectively, leading to 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flow field. Regardless of whether a coastal barrier exists or not, the outer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might emerge over certain topography. The responses of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in this basin to the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such as coastline changes and bottom erosion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protrusion near the focal point of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will have limited effects on the location of the tidal system. However, a remarkable shift of the amphidromic point toward the entrance and central axis of this basin and a movement of the focal point of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toward the entrance could be caused by the significant seaward coastline advance and submarine slope ero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