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日本俯冲带地震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是研究地震发震原因的关键,而数值模拟的方法是高速、有效的手段.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发生9.0级大地震,文中以该次大地震所在的日本俯冲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黏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引用接触对,建立了研究区二维数值模型,模拟俯冲带与上覆板片之间的滑动、黏滞到再滑动的过程,亦即断层失稳发生地震的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太平洋板块不断俯冲,在俯冲带上自发出现了断层闭锁、解锁到再闭锁的黏滑过程,且这种过程呈现一定的准周期性,大事件主要集中分布在20~30 km的深度范围内.根据俯冲带可能在俯冲过程中角度的变化,建立了不同的模型,进行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带的几何形态,以及俯冲角度变化所在的不同深度,对模拟的结果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0—2006年怀来CO_2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怀来CO2测点的地质条件和基本动态特征,重点分析了2000年以来测值最高值逐年升高的变化特征.逐一排除了测试管、地温、降雨等因素引起变化的可能性,与40 km外延庆松山CO2监测点类似的变化特征对比也说明这种变化不是人为因素所致.分析显示CO2测值逐年升高的特征与测点周围300 km范围内最高震级逐渐增大的特征相吻合,可能反映了京西北地区能量的逐渐积累,应力状态的不断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沉积物粒度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与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探讨了九龙江河口地区的沉积环境与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在沉积环境复杂的河口地区,重金属含量分布与沉积物粒度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受沉积动力影响,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分布在九龙江河口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嵩屿至屿仔尾一带呈带状南北向展布的重金属相对高值条带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2004年7~8月在台湾浅滩周边水域进行了两个断面的水体悬浮物浊度、叶绿素a荧光调查,通过对该区域悬浮物质浊度、叶绿素a荧光的夏季分布变化特征研究,结合水文相关要素分析,初步揭示了区域海洋沉积和再悬浮过程对悬浮体浊度、叶绿素a荧光分布的影响。指出悬浮物质浊度在近岸与陆架外缘主要受再悬浮作用影响,而浅滩区再悬浮作用不明显:在陆架外缘区浮游植物的聚集作用对浊度有一定的贡献作用,而近岸区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一项长达1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湿地植物在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能够比正常水平多吸收32%的碳。这表明,湿地可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美国植物生理学家伯特·德雷克(Bert Drake)于1987年在滨水市(Edgewater)创建了"史密森尼全球变化研究湿地"实验站,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会逐渐停止响应,陆地生态系统是否可以吸收更多的碳,科学界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张宝华  毛竹  刘锦  叶宇  孙伟  郭新转  刘兆东  郭璇 《地球科学》2022,47(8):2714-2728
实验矿物物理是高温高压实验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环境,并原位测定地球深部物质(矿物、岩石和熔/流体等)的相变和状态方程、电导率、热导率等物理参数,探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地球动力学过程等地球物理性质相关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 综述了实验矿物物理的发展历史、近二十年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并展望了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关键科学问题与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8.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records from Tayuan well,we study coseismic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caused by re-mote earthquakes.The records show th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are consistently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drop-rise-recovery regardless of focal mechanism or epicentral directions.The step amplitude of water temperature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arthquake magnitude,and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epicentral distances.Theyhave rather well correlation.Water temperature rising after earthquake is influenced by water level variations.Fi-nally,the mechanisms of coseismic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have been discussed.Preliminary study shows thataccelerated convection and mixing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water in virtue of seismic wave are the main causes ofwater temperature drops.Seismic wave accelerates water convection,which causes warm water to move up fromdeeper part of the well and cold water to go down from the upper part.Temperature probe will detect water tem-perature drops at early stage.After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as the fluctuation of water level gradually quietsdown,water temperature near the probe begins to rise.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其减薄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造成油气垂向分布认识混乱。利用1 024口井测井曲线和10口井岩心对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和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为三角洲末端边沉积边受构造抬升控制的顺源逐层减薄过程产物,其顶底砂泥突变面并不是其真实的顶底界面,而是自北向南砂岩相变为泥岩的砂泥对接面;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密集且连续的顺直型分流河道及末端河控席状砂;葡萄花油层垂向上发育先快速水退后缓慢水进的沉积演化序列,控制葡萄花油层中部(低水位期)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优势输导通道和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20.
大西洋中脊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勇  和转  吴招才  黎明碧 《海洋学报》2012,34(1):120-126
利用"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多波束地形和地磁异常的解译,对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Logatchev热液喷口位于裂谷东侧的滑塌体上,处于南北地磁正负高值异常中心之间的缓冲带上,新发现的磁异常区与热液喷口区具有相似的特征,推测为未来的热液矿区。区内南西西-北东东和北-南向断裂不仅控制了基底深度和隆坳结构,也控制了超基性岩和热源磁性层的分布,因此它的形成与交叉切割的拆离断层、超基性岩、海洋核杂岩和重力滑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