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北京局地暴雨过程中近地层辐合线的形成与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近地面层辐合线(切变线)引发的局地暴雨是北京夏季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类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难以分析预报出引发局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而不能正确把握降雨出现的时间、落区和量值的大小。本文利用北京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监测资料、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北京加密自动站观测资...  相似文献   
32.
33.
郑祚芳  任国玉 《气象》2018,44(11):1471-1478
应用北京20个常规气象站1976—2015年逐日观测及同期北京城市发展数据,并借鉴一个新的城、郊区代表站点分类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相对湿度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城市化发展早期相对湿度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年代城市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2)近40年来北京地区平均相对湿度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9%·(10 a)~(-1)。城区相对湿度的下降速率比郊区大,城、郊差异主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3)近40年来北京城市干岛强度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10 a)~(-1),城市干岛效应在季节分布上以冬季为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较弱。检验表明自1995年以来北京干岛效应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增强趋势;(4)北京城市干岛效应与城市化进程有密切联系,其与北京城市化率及城市热岛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7和0.86。  相似文献   
34.
大型人工湖气候效应观测研究——以密云水库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祚芳  任国玉  王耀庭  窦军霞 《地理科学》2017,37(12):1933-1941
应用近5 a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最大人工湖——密云水库的局地气候效应。结果表明: 密云水库库区相比于附近平原地带具有气温偏低、湿度偏高、风速偏弱、降水量偏大等特点。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范围约在10 km内,离水库越近的地方,受影响越大。 密云水库的气候效应主要体现在夏半年,尤以气温和降水最为明显。 水库南、北两侧受到的局地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库区东西方向的年平均局地风速约为0.14 m/s,南北方向约为 0.10 m/s。下垫面属性的热力差异及特殊地形条件使得密云水库附近同时存在山谷风和湖陆风现象,其叠加效应是导致区域内不同位置间气象要素出现季节性及日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边界层急流与北京局地强降水关系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3 km分辨率的中尺度模式,成功模拟出了2005年8月3日凌晨北京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形热力作用和局地强降水与边界层急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局地强降水与边界层急流之间存在正反馈作用,降水过程通过改变局地大气温度场的分布,导致边界层气流加速和急流的形成。而边界层气流的加速又加强了急流前方的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更多的水汽和更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6.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应用自动气象站逐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冬、夏季,北京的城市热岛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多中心结构。热岛强度冬季大于夏季、夜间大于白天,热岛中心随时间存在漂移现象,日变化幅度冬季大于夏季。城市热岛在时间域上呈多尺度结构,冬、夏季均以20-30h所对应的日变化和120-270h的周变化为主,周变化振荡的波谷主要出现在周六至周一,波峰出现在周三至周五,变化趋势冬季比夏季明显。  相似文献   
37.
北京1960—2008年气候变暖及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均一化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1960—2008年气候变暖及主要极端气温指数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北京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约为0.39℃/10a,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霜冻日数和气温年较差呈现下降趋势,暖夜指数及热浪指数呈现上升趋势,除气温年较差外,其他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变率均在加大。北京年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指数主要存在21年、15~17年及准10年周期特征。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气候变暖突变发生前后某些极端气温指数发生频率表现出明显差异。自1980年起,北京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增温率明显高于近郊和远郊,高温日数市区多于近郊,近郊多于远郊;近、远郊极端最低气温温差高于城、近郊温差。  相似文献   
38.
为了消除气候模拟数据中气候平均值和气候变率的漂移,发展了一种新的数据订正方案。应用该方案对IPCC提供的B2情景下北京未来100 a气候预估值进行了订正试验,证实了方案的可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未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北京气温将继续上升,升温速率约为0.31℃/10 a,最低、最高气温的非对称变化仍将持续;未来北京年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下降速率约为1.03 mm/10 a。  相似文献   
39.
郑祚芳  雷小燕  高华 《地理科学》2022,42(4):631-639
采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的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利用北京市高分辨率地表类型、城市建筑及通风廊道规划方案等资料,针对2019年冬季和夏季各开展了为期 1个月的百米尺度高分辨率敏感性模拟试验,并应用自动气象站网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引入通风廊道后气象要素差异不仅限于廊道区,而是在整个研究区域都有体现。模拟的地面风速明显增大,热岛强度减弱,风的平流效应导致热岛范围发生偏移。引入廊道后北京城区月平均气温下降了0.14~0.17℃,平均风速及相对湿度分别增加了0.32~0.36 m/s和2.02%~3.37%。表明通风廊道对于改善城市密集区的风热环境,提高气候舒适性是有效的,背景风速越大,通风廊道的缓解效应越明显。气象要素差异的日变化分布显示,通风廊道对白天气象要素的影响要大于夜间。进一步分析显示,通风廊道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风速增大的平流效应及下垫面湍流通量改善两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40.
The regional changes of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re studied further from observed facts and model estimates on the basis of homogenized daily series of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26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NCEP/DOE AMIP-Ⅱ reanalysis data(R-2), and the data of simulations by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3). The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on long time scales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indices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during two time periods of 1961–2010 and 1951–2010. For urbanization effect, the contributions to decreases in annual and winter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 are 56.0% and 52.9%, respectively, and increases in the lowest minimum temperature(TNn) are 35.7% and 26.2% by 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observations. Obtained by R-2 data with observations for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nnual warm nights(TN90p) contributed by urbanization is 60.9%. And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in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simulations, but what difference is urbanization progress at rural areas in North China would be promine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relative to urban areas to some extent from model estim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