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西藏谢通门县邦弄含铁电英岩脉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西藏谢通门县邦弄地区含铁电英岩脉的地质特征.电英岩脉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区内的断层平行,围岩为中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电英岩脉中见有不同程度的铁矿化,共有23条矿化较好的含铁电英岩脉.含铁电英岩脉中矿石矿物为赤铁矿(镜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电气石及少量的白云母和长石.矿石具叶片状、鳞片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  相似文献   
12.
13.
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及其地质效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迦巴瓦构造结由其核 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和周边的冈底斯构造单元、雅鲁藏布构造单元组成。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为构造楔入体,两侧发育有右旋和左旋走滑断层系,构成南迦巴瓦楔入同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作用,使雅鲁藏布缝合线横推错位,形成滇藏涡旋构造,并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的形成一印度板块连续的向北汇聚推挤作用发生反时针旋转有关,并可分为点碰撞(45Ma前)、碰撞楔入(45 ̄7Ma)和旋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地区——构造结, 这里是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比显示这2个构造结有: (1)相似的地貌景观; (2)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即都缺失喜马拉雅沉积岩(寒武纪—第三纪); (3)结晶岩系中都有高压变质岩, 且在10 Ma以来均发生过深熔与混合岩化作用; (4)25 Ma以来, 特别是10 Ma以来两地都经历了快速剥露和隆升作用; (5)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接近, 分别为75 Ma和65 Ma, 均早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其他地区.这些相似性表明: 伸展拆离和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表过程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构造结快速剥露的主导因素; 因强烈剥露减压所致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岩浆向地表减压处的流动在构造结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系三江特提斯构造域东缘一条重要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其南段哀牢山缝合带闭合的时限及其岩浆活动响应,尚缺乏精确的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制约。本文对出露于哀牢山缝合带南部绿春地区黄草岭的花岗岩类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49.8±4.3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具有K、Rb、U、Th和Pb正异常、Nb、Ta、Ti、Hf和Eu(0.29~0.37)负异常、过铝质与高钾钙碱质特征,属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岛弧构造背景中。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哀牢山洋在早三叠世向西俯冲消减,绿春地区已出现成熟岛弧,并向陆-陆碰撞过渡。  相似文献   
16.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地质通报》2010,29(12):1781-1794
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带中变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SSZ型蛇绿岩的成因。变基性岩类可分为具有玻安岩类、IAT和OIB特征的3类。玻安岩类为LREE呈略亏损—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7.56×10-6~20.89×10-6,富相容元素Cr、Ni和常量成分MgO、Al2O3,形成于弧前环境。IAT类为本带的主要类型,在蜘蛛图上有一定的Nb、Ta亏损,REE为大致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37.84×10-6~55.75×10-6。OIB类为LREE较富集型,稀土元素总量高,∑REE为102.09×10-6~240.95×10-6,与IAT和MORB相比,具较高的La、Nb、P、Ti含量,而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较低。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PREMA(或BSE)和EMI提供了源区,暗示未分异的原始地幔和下地壳参与形成了原始岩浆。推测新特提斯洋盆演化经历了较早的地幔柱、洋岛阶段,形成了MORB-OIB组合;较晚期为洋内弧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IAT组合。  相似文献   
17.
雅鲁藏布构造带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大致呈弧形展布,宽21km~10km的蛇绿混杂岩带,带内岩石类型为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和变超镁铁岩块体等。其中云母石英(片)岩类广泛分布,宏观上呈巨大而狭长且岩性较单一的岩片,或与绿片岩(变玄武岩)混杂在一起。在化学成份上,MnO/TiO2比值低,Al/(Al Fe Mn)比值高,与洋脊附近热水成因深海硅质岩有很大的区别。在Al-Fe-Mn图解上,落在“生物成因硅质岩”范围内,原岩应为不纯的硅质岩类和砂、泥质岩,形成于弧后盆地小洋盆。矿物温压计算及多硅白云母的特点说明变质作用曾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可能达到T=500C~650C,P=0.75GPa~0.8GPa,之后,构造带边界阿尼桥断层和米林-鲁朗断层发生强烈走滑,产生低温高压动力变质作用,形成高压、超高压型多硅白云母。  相似文献   
18.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解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研究区南迦巴瓦岩群的大比例尺填图工作,根据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建造、变质程度的不同、变形样式的差异,将其解体为在区域上具有可填性3套岩石组合——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三者之间均以构造面接触。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1:25万墨脱幅地质调查中,笔者首次在波密地区发现和填绘出了帕隆藏布残留蛇绿混杂岩带。帕窿藏布残留蛇绿混杂岩呈串珠状产出于花岗岩类侵入岩中,其岩石组合为橄揽辉石岩、辉石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局部可见条带状硅质岩。上述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蛇绿岩在花岗岩类岩石侵入之前发生过构造混杂和变形。根据沉积岩所记录的盆地演化过程、蛇绿岩的Rb-Sr年龄值以及残留蛇绿混杂岩带两刨花岗岩类岩石的特征和生成时代综合分析认为:帕隆藏布残留蛇绿混杂岩带形成于石炭-二叠纪的弧间盆地中,至少在晚三叠纪之前出现洋壳,在消减过程中向北俯冲并在中侏罗世之前闭合(弧-弧碰撞)。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蛇绿混杂岩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主要有南迦巴瓦群(Pt1nj)、大拐弯群(Mz)和冈底斯群(Pt1gd)三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大拐弯群主检分布在楔入体的东缘,主要由变玄武岩/辉绿岩、辉石岩、镁质橄榄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特征经绿岩套类似。但其岩石化学性质与典型的大洋中脊蛇绿岩判差别较大,形成环境为具有陆壳性质的中等-慢速扩张的小型洋盆,属陆间海/弧后盆地。自45Ma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