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夏季干湿特征的年代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夏季降水量、小型蒸发皿蒸发量,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夏季北极涛动指数,首先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定义了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分析了夏季北极涛动同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空间变化的南北差异密切相关,在夏季AO偏强年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大陆为正距平,太平洋为负距平;700 hPa风场在贝加尔湖地区及其下方有较强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西北西风带区出现西风距平,季风区出现北风距平,而500 hPa高度场在中国西北地区表现为西低东高结构。这样使得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北西风带区在夏季以西风气流为主,降水偏多,气候偏湿,而季风区盛行偏北气流,降水偏少,气候偏干。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2.
上海市大气降尘污染的地面气象背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上海市11 a(1993-2003年)的月降尘量和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表明,降尘量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气象因子是这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重点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降尘地面气象背景分为A、B、C、D、E 5个类型,不同天气类型对降尘量的影响不同,其中A型最有利于降尘,其气象特征是偏南风频率、3 m/s以上风速频率、蒸发量和气温位居其他各类之首,降水量、雨日数、湿度中等,气压低.冬季,降水与降尘量呈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3.
在膜基—气体吸收耦合实验装置上,评价了疏水性PP(聚丙烯)微孔膜,活化MDEA(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分离混合气中CO2传质性能,研究了气液流速、吸收剂和混合气的浓度等因素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采用阻力层关联方程模型预测总传质系数Kov值。结果表明:活化MDEA溶液能提高总传质系数Kov值,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4.
饮用水中三种痕量卤代甲烷的超声辐照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饮用水中痕量氯仿、四氯化碳和一溴二氯甲烷3种卤代甲烷为目标化合物,采用超声辐照技术研究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卤代甲烷的超声降解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超声辐照1 h后的去除效率与速率常数均按氯仿、一溴二氯甲烷、四氯化碳的顺序递增,分子的疏水性对3种卤代甲烷的降解效率有显著影响.超声强度越大,饮用水中的痕量卤代甲烷去除效果越好.超声辐照后自来水的pH值降低很小,进一步论证超声技术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可行性.在敞口容器中,超声波辐照对水样中的卤代甲烷同时存在着降解与吹脱作用,根据超声空化理论,提出可能的超声吹脱机理.  相似文献   
45.
46.
Solar radiation is an important energy source for plants on the earth and also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energy balance. 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 incident at the earth’s surface profoundly affect the human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climate change.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distinctive regional featur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SSR) and corresponding attributions (such as cloud and aer...  相似文献   
47.
Using infrared sensors to detect ice clouds in different atmospheric layers is still a challenge. The different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longwave and shortwave infrared channels can be utilized to fulfill this purpose.In this study, the release of Suomi-NPP Cross-track Infrared Sounder(Cr IS) full spectrum resolution is used to select and pair channels from longwave(~ 15 μm) and shortwave(~4.3 μm) CO_2 absorption bands under stricter conditions, so as to better detect ice clouds. Besid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weighting function peaks and cloud insensitive level altitudes of the paired channels are both within 50 h Pa so that the variances due to atmospheric conditions can be minimized. The training data of clear sky are determined by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 cloud mask product and used to find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ired longwave and shortwave CO_2 absorption channels. From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the so-called cloud emission and scattering index(CESI) is derived to detect ice clouds. CESI clearly captures the center and the ice cloud features of the Super Typhoon Hato located above 415 h Pa. Moreover, the CESI distributions agree with cloud top pressure from the VIIRS in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in different atmospheric layers.  相似文献   
48.
我国主要城市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谈建国  郑有飞 《气象科技》2013,41(2):347-351
采用1951-2005年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探讨了主要大城市近50年的年高温日数、热浪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连续5天以上长时间高温热浪过程频发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历年高温日数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的这种“增—减—增”的趋势,但是近年来绝大多数城市呈现增温趋势.不同地域的高温呈现不同的季节内分布特征,高温出现的早晚和强度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9.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全国753个站1961—2010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基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制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其中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高温热浪频次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浙江北部高温强度尤为突出。近50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以来,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增多(强)趋势。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中北部、华南中部、长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南部呈显著增多(强)趋势;而黄淮西部、江汉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0.
基于东南沿海地区6个主要代表城市1961—2009年的逐日地面辐射数据和其他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近半个世纪以来6个城市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通过逐步回归、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导致6个城市太阳辐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广州、汕头、桂林、南宁和杭州6个城市总太阳辐射在1960—1970年代由“亮”变“暗”,开始“变暗”时间分别为1963、1963、1963、1964、1963和1967年;在1980—1990年代由“暗”变“亮”,开始“变亮”的时间分别为1989、1995、1981、1991、1984和1989年。在总太阳辐射“变暗”阶段,福州、广州是低云量占主导因素;汕头、桂林、南宁是能见度占主导因素;杭州是总云量占主导因素。在总太阳辐射“变亮”阶段,福州、杭州是总云量占主导因素;广州是低云量占主导因素;汕头是能见度、日照时数占主导因素;桂林、南宁是日照时数占主导因素。总的来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太阳辐射变化主要受到低云量、气溶胶、总云量、日照时数的影响。由此看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各城市之间影响总太阳辐射变化的主体因素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