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1948年北京市解放前一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地质系主任为孙云铸教授。王鸿祯先生刚从英国回国不久,担任我们的地史学课老师,他是珊瑚研究专家,但对地史学及古地理学也精通。听他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干练,讲话快速,稍有走神,立刻失联。所以听王先生课不敢稍有疏忽,整堂课处于兴奋和聚精会神状态,这与孙云铸先生讲课随时穿插英国风情、学人轶事等花絮形成鲜明对照。王先生当时还在兼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时常带我们去野外,如唐山、蓟县等观察典型地层剖面。王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期间,他也和许多老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甚至遭到个别人的武斗伤害,但他在江西峡江“五七”干校仍勤勤恳恳地劳动,我在干校时偶尔与他相遇,他仍保持一颗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的心。 经过十年动乱,北京地质学院搬迁至武汉后,王先生于1980年11月正式就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成为学校成立后第一位以学者教育家身份担任校长的人。此前,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时首任院长刘型是长征老干部,1958年继任院长高元贵为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老干部,而王先生为首任学者型校长。他任校长后,面对大量的文革和迁校遗留问题,他拨乱反正,恢复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当时还有池际尚先生担任副校长),他在学校的业务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成立了11个地质矿产部部属研究室,创建了《地球科学》学报。1980年我校袁见齐、杨遵仪、王鸿祯、池际尚和郝诒纯五位教授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学校基建主体完成,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实现了学校迁汉后的基本稳定。我在建校60周年时曾用144个字9个阶段形容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1 52建院,出身不凡,莫地为范,国需为先指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地质系合并而成,并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为参照。。 2院首刘型,历练长征,群英荟萃,旗开得胜。 3继任高校,八级领导,知人善任,治校有道指高元贵院长。。 4 76迁汉,艰难建院,二次创业,恢复发展。 5留英学人,鸿祯继任,施展才干,校情趋稳。 6二代接班,未敢怠慢,地学优先,确保领先。 7大学冠名,优势集成,“五颜六色”,开拓新境指一个大学,两个学区,三个校园,四个实体(两个大学,两个干院),五套班子,六有其名(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强校工程,奋力攀争,人才培养,质量先行。 9南北联手,共建统筹,百年校庆,同贺一流。 其中5、6就是指王先生任校长和于1983年7月我继王先生后接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之情,思想未敢有丝毫怠慢。 王鸿祯先生、池际尚先生和李世忠先生是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最早的成员,他们为我校学位授予、学科点建设做出了决定性和奠基性的贡献。也是在王鸿祯先生和池际尚先生的支持下,我于1985年3月也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地质工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王鸿祯先生当时是我校唯一一个可以在两个学科(“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后,我于1986年继1984年的“数学地质”之后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科的招生资格,从而也紧随王先生之后成为我校可在两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在1993年,王鸿祯、池际尚及郝诒纯三位老师又作为我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人,使我有可能在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年改为院士)。 在1999年纪念中国地质科学发展50周年之际,由王鸿祯先生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王先生责成我编写“数学地质”方面的论文,于是我撰写了《中国数学地质的回顾与发展》一文被纳入论文集。 总之,从我踏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大门的第一天起,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王鸿祯先生的亲切教导、支持、引领和帮助。他的言传身教、带头示范、关心指导是无法简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可以说,我的一生都是跟随王先生的步伐前行,为了纪念我的恩师王鸿祯先生百年寿辰,我必须继续学习和践行王先生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优良作风,永远做先生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72.
论矿产资源联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矿产资源联合评价是一种把评价对象的自然属性、物质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项目评价体系。它以发展贡献论作为评价的基本理论,以信息流、物质流和经济流的研究为方法论,构造了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各领域的不同性质项目评价系统。论述了矿产资源联合评价的基本问题及矿产资源联合评价在矿产资源经济学、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3.
“三联式”成矿预测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矿产勘查已步入数字化、定量化研究的新阶段。“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 ,以成矿多样性分析与矿床谱系研究为指导 ,将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 3方面定量化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矿产预测及定量评价的切入点 ,是实现“数字找矿”的创新探索。文中对“三联式”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 ,结合在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预测评价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论述了“三联式”成矿预测中的地质异常动态演化解析思路和“5P”靶区逐步逼近法。研究认为 :不同时期地质异常各自包含的矿产类型、组合特征与资源潜力等均有明显差异 ,应用地质异常动态演化的解析思路与方法 ,有效提取与相应成矿事件密切相关的致矿地质异常 ,是提高预测成果科学预见性的关键。并且 ,随着“三联式”成矿预测研究的不断深入 ,找矿信息由少到多 ,找矿范围由大到小 ,靶区级别由低到高 ,找矿成功概率逐步增大 ,勘探风险逐步降低。“5P”靶区圈定 ,从 1P到 5P依次研究目标内涵增大、外延减小、预测对象 (矿产种类及成因类型 )渐趋明确。  相似文献   
74.
75.
研究矿床时间谱系的GIS途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矿床的时间谱系是成矿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云南澜沧江流域的综合矿种和单一矿种--铅锌矿的矿床时间谱系研究为例,探讨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矿床时间谱系的途径,成矿广度指数和成矿强度指数是其主要参数,GIS是其工具,成矿广度和成矿强度曲线是划分矿床时间谱系的依据,指出在建立矿床时间谱系时,定性的成矿学分析和定量的GIS途径相结合的必要性,并指出矿床时间谱系与空间谱系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76.
矿产资源竞争力比较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对矿产资源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建立了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矿产资源竞争力比较评价模型,结合实例对兰坪,厂坝,凡口铅锌矿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77.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是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土壤学,大气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以及信息科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机遇,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当今网络的先进技术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关系,提出了网络将对其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地质异常理论与矿产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质异常是一种与周围地质环境截然不同的地质结构。研究并查明何种地质异常导致成矿,上指导找矿和勘探工作的有效手段。文中以新疆北山地区成矿预测为刨,说明地质异常的应用敢果。该区的区域地质异常主要形成在晚古生代阶段。异常空间分布区——华力西期铜镍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研究地质异常演化规律对揭示成矿机理,查明和圈定物、化探异常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9.
初论地质异常   总被引:79,自引:16,他引:79  
赵鹏大  池顺都 《地球科学》1991,16(3):241-248
  相似文献   
80.
数理统计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已有三十余年历史.由于学者们对矿体地质数值之性质所持意见不同,因而数理统计在矿床勘探中之应用至今仍为争论之问题.但近年来,在地质勘探界中对数理统计持完全否定意见者已日益减少,而结合矿体地质特点,探讨其在勘探中之合理应用条件者则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数理统计已成为深入探讨勘探理论和解决勘探生产实际问题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已有的地质勘探文献中,尚未见有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直接探讨矿床合理勘探手段的报导.至于勘探工程合理间距的数学分析法,则大都以首先确定矿体某标志或整个矿体的变化系数为基础.作者等在研究某矿床之勘探方法时,曾试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矿床合理勘探手段问题.此外,还可利用这方法作为分析合理工程间距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