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江苏及邻区(116°E~123°E,30°N~36°N)跨中国大陆3个地质构造单元(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本文采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8年)共10年的观测资料,使用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取研究区域内共11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背景应力环境并非来自单一的某个一级构造单元,而是受到3个地质构造单元的共同约束.研究区域西南部的应力环境主要受到板桥-南渡断裂、茅山东侧断裂、幕府山-焦山断裂共同作用,具有局部构造应力特征.研究区域东南部应力环境空间分布特征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地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W方向,而长江以南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E-W方向.据此推断,长江以南可能存在近E-W方向的活动构造,长江可能是两个具有不同应力特征活动构造的边界.  相似文献   
22.
IPCC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霞  杨光 《海洋学报》2019,41(9):114-125
冬季重现(再现)是中高纬度大尺度海表温度重要的持续性特征,是热带外海洋特有的现象。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也存在这一现象,它可能会强迫产生这一海域海温的冬季重现。本文利用IPCC 20C3M耦合模式资料,评估了耦合模式模拟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能力。北太平洋海温冬季重现的空间范围是海盆尺度的,中部重现时间比其周围晚。大气环流场的冬季重现主要是在北太平洋中部,它与海温冬季重现关系密切。大多数IPCC耦合模式基本上可以模拟出太平洋海温大范围的冬季重现现象。与重现范围的模拟相比,耦合模式对重现时间地理差异的模拟都比较差。各模式对大气环流冬季重现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较差,大部分模式未能模拟出大气环流场中主要的重现区域。而且,大气环流冬季重现对海温重现的可能影响并没有体现在这些耦合模式中。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大气冬季重现的模拟还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用Internet技术制作的冬小麦气象信息检索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4.
笔者从原型盆地分析出发,根据物源区特征与盆地类型的关系以及地层结构特征,对陆东-五彩湾地区晚石炭世盆地的发育背景、展布范围进行了系统论证。研究表明,陆东-五彩湾地区晚石炭世是在碰撞造山后拉伸形成的裂谷盆地群,盆内沉积的碎屑岩来源于早石炭世晚期残留洋闭合产生的岛弧以及多旋回造山带,具有石英含量低,火山碎屑含量高的特征; 从盆地边界形态来看,晚石炭世原型盆地与现今残留盆地的格局基本相似,构造碰撞带附近地层剥蚀严重甚至缺失,盆地沉积中心区域的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同时,在针对陆东-五彩湾地区1 000余条二维地震测线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综合岩心统计、地震相以及反演等信息,认为研究区在晚石炭世发育两种类型断陷,其中,五彩湾、东道海子地区发育单断断陷,三南-滴水泉地区发育双断断陷,两种断陷均有大量的火山岩充填,火山岩的发育及展布主要受到缓坡区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25.
将《地震学刊》更名为《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0余年的历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学报》采取诸多举措,从一个濒危的省级地方刊物成长为国内外认可的优秀核心期刊。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业内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26.
从办刊宗旨的演变过程、发表论文专业结构调整、对自由投稿的发掘引导、专刊约稿的组织出版、学术会议的推动促进等方面,探讨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在拓展稿源渠道方面的实践,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7.
结合计算判断法和经验对比法,构建了葡萄酒产业生命周期模型,从产业规模、产业市场结构、技术进步与效率以及政府角色四个维度出发,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阶段进行综合评判。应用皮尔生长曲线测算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各阶段演进时间、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以及产业峰值。结果表明,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处于成长期早期阶段,并在产品研发、产品市场消费结构、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提升等方面正进入一个重大的调整与升级时期。2013年和2019年分别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起飞点"与"飞跃点"。2026年开始中国葡萄酒产业将进入成熟期,届时产值将达到1 216.598×108元,并不断趋于产业饱和值1 541.949×108元,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本研究对制订与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相吻合的政策,以实现产业的长期动态协调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用同位素方法研究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环境同位素、温度、电导率和人工示踪等方法研究了黑河下游古日乃和额济纳盆地深部承压水的补给源 ,初步揭示了额济纳盆地承压水来自于祁连山的降水 ,是部分祁连山西端雪水直接渗入山前的深大断裂 ,在玉门宽滩山一带注入与之相交的阿尔金断裂 ,然后继续向东补给至巴丹吉林沙漠 ,并顺着古日乃断层补给到额济纳盆地。通过蒸发量计算得到的补给量为 5× 10 8m3/a。黑河流域承压水中的 T(氚 )为 17.8~ 0 .1TU ,地下水的年龄与取样孔的位置有关 ,靠近强渗漏带附近的地下水的年龄只有 2 0~ 30 a。古日乃、拐子湖的湖泊、泉、沼泽等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5 0 a来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加和下游抽水量增大的原因。该项研究对于重新认识额济纳盆地、古日乃、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补给与黑河下游水资源调度、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1)高温塑性变形(D1),表现为蛇绿岩残块内部具网状强应变带和透镜状弱应变域相互交织的构造变形样式,强应变带形成以镁铁质糜棱岩为特征的高温韧性剪切带,显示深层次构造变形特征;2)逆冲推覆变形(D2),构造混杂岩带发育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和双冲构造,南界韧性剪切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整体运移的主推覆面,发育长英质糜棱岩,形成于中等构造层次,岩石中发育镁铁质糜棱岩糜棱面理的褶皱构造,显示陆内逆冲推覆对先期高温塑性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3)韧脆性右行平移剪切(D3),形成构造混杂岩带内部浅层次构造变形,构造混杂岩带南侧的花山群钙质片岩揉皱变形,形成枢纽近直立的不对称褶皱,指示右行平移剪切变形;4)伸展正断层(D4),主要发育于构造混杂岩带北侧,呈NW——SE向展布,控制晚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30.
巴丹吉林高大沙山表层孔隙水现象的疑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2003年对巴丹吉林沙漠中不同位置共7个高大沙山和1个流动沙丘表层2m内的孔隙水情况用常规方法作了观测,每年均在相近日期进行。孔隙水量随深度而增大,历年观测期间2m附近的体积含水量约3%,达到相应实测最大持水量的约65%或更高,25cm至1m孔隙水δ18O的正值表明它经过了反复补给-蒸发过程。观测了雨后入渗深度及其在沙丘120m坡面上的分布,另由历年短期能量平衡测验获得沙山陆面蒸发和凝结概念。认为当地年降水量和凝结量不足以对沙山2m表层内的孔隙水现象作出解释,疑另有与大尺度地下水系统相关的补给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