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赵根模  吴中海  刘杰 《地质通报》2016,35(12):2082-2087
对比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前的地震围空区图像和现代华东地区地震围空区图像,发现二者很相似,都是环绕郯庐断裂带周围呈椭圆形,长轴走向近南北,面积约39×10~4km~2。涵盖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黄海地区。空区范围、形态、面积、形成时间近似。另外,自201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前兆台网出现大范围异常,集中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因此,郯庐带南段的大震危险概率可能正在增大,需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2.
基于历史和仪器地震资料,重点介绍了长江经济带东段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地震区带划分,探讨了该区中心城市的震灾问题,并结合区域地震异常,指出了当前华东沿海和郯庐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信息,指出了本区面临的地震安全和防震减灾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3.
板块地震迁移链与汶川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56年开始沿印度洋—亚洲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地震迁移触发了2008年5月12日M8.0中国汶川地震。迁移链为东西两条,彼此相向迁移,在缅甸弧附近的中国大陆汇合,并触发地震。迁移持续约50年。与此相类似的迁移发生在1902—1957年,迁移触发了1950年西藏东部M8.5地震和1957年蒙古M8.3地震。预计1956—2008地震迁移可能尚未结束,可能会继续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64.
寂静的前震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赵根模  杨港生  陈化然 《地震》2001,21(1):69-77
寂静地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统计表明,与寂静地震有关的前驱波比前震有更大的普遍性,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主震前7天之内,从一部分中等地震到特大地震之前都已观测到前驱波,这就说明大的脆性破裂之前,较小的缓慢破裂在自然界是存在的而且比较普遍。根据1969年渤海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的前驱波记录进行定位试验,证明在观测条件具备时,概略的定位是可行的,而且表明前驱波是来源于大震震源附近的信号。可为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提供重要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65.
吴中海  赵根模  刘杰 《地质学报》2016,90(6):1062-1085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新生代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地震的控震构造是构成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构造边界带的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是印度板块沿该断裂带向欧亚板块之下低角度俯冲过程中导致的一次盲断层型逆冲断裂活动。地震产生的破裂面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170km左右,最大倾向滑移量5-7m。该断裂带全新世活动强烈,其上的历史大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M≥7.5地震的原地复发平均间隔在500年左右,而在地震活跃阶段分段破裂的平均间隔只有10年左右,并且1800年以来的多次大地震活动显示出从西向东迁移的规律。历史地震活动过程指示,该断裂带上的兴都库什、尼泊尔西部、锡金-不丹和印缅交界区4个空区段的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较显著,特别是位于此次大地震东部的两个空区。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间的低角度、高强度陆陆俯冲碰撞作用是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这是中国大陆强震频发的主要地质构造原因,也决定了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大地震活动之间明显的时空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大地震活跃阶段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和大地震沿垂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纵向迁移过程。历史地震活动过程和西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成果揭示,在新一轮喜马拉雅大地震活跃形势下,中国大陆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大地震危险形势,尤其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显著的区域性构造带或断裂带的潜在强震危险性将比较突出,主要包括:藏南的近南北向裂谷带与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川滇地块中的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与畹町断裂带、澜沧-景洪断裂带和滇西北大理-丽江裂陷带,西北地区的西昆仑山前逆冲-褶皱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天山的主要逆冲-褶皱变形带等。由于当前中国及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调查研究存在的诸多不足限制了对区域大地震危险性更为全面准确的地质评估,并正成为城镇化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瓶颈”所在。因此,未来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建议应紧密结合国家需求,进一步重视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的调查研究,尽快部署完成重要活动构造区带的活动断裂普查,并重视和加强与邻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66.
引言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填空性,地震活动空区是大地震孕震过程中应力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孕震区长期应力、应变的发展变化。费道托夫(1965)和艾伦(1965)在研究了太平洋板块边缘地震带的地震时空图像后,分别提出了地震活动空区的概念。此后,许多地震学者也对地震活动空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地震活动空区对一些地震危险区作了长期预报。作为大地震的中、长期预报的重要指标之一,地震活动空区的物理机制是什么?怎  相似文献   
67.
与1057年古幽州(北京)地震有关的埋藏遗迹及考古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世纪中叶华北地区曾经历了一个地震活动高潮,公元1057年5月26日在当时的幽州(现北京市附近)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由于当时宋辽军事对峙,交通隔绝,消息闭塞,史书记录不祥,致使长期以来该震位置难以肯定,这对于北京附近的活动断裂鉴定,潜在地震危险性活计,列度区划等工作,都有一定影响。关于这次地震的史书记录主要有以下六条: 1、[宋嘉祜二年二月]是月,雄霸州地震。三月戊寅(初二)振河北灾民……夏四月丁未,以河北地数震遗使安抚。(宋史) 2、嘉祜二年三月二日,雄、霸等州并言二月廿七日夜地震。(宋会要辑稿)  相似文献   
68.
分析了东亚大陆现代和历史地震地震带顺序的迁移图象,以时空线性度做为迁移图象的判别参数,确定了:(1)20世纪上半叶帕米尔-贝加尔,苏门答腊-蒙古,喜马拉雅三个地带的大范围巨峰迁移事件,该三带迁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围绕着青藏高原周边呈三角形图案。迁移速度在55~1500km/a;(2)中国大陆内部区域性地震带的小规模迁移,共12个地带的28个迁移序列,有些地带在几百年地内地震曾反复迁移,迁移速度从1  相似文献   
69.
诱发前震图象与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根模  王树义 《内陆地震》1996,10(4):289-295
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随距离不断衰减,远程触发很难发生,只有极不稳定状态的断层才有这种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预报下次地震的位置,为实施减灾措施和捕捉短临前兆提供机会。所以,紧随大地震之后发生的“诱发前震”就具有了特殊的前兆意义。统计表明,大地震(A事件)可能触发远处临界失稳断层发生前兆地震(F事件),在F事件附近发生下次大震(B事件)的概率比自然概率高十几倍到几十倍。这一结论被从中国大陆、全球主要板块边界及日本列岛发现的众多AFB图象所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在文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0.
黄海盆地是东亚大陆边缘海盆地中地震最活距的地区之一。本文依据中国大陆地震台网记录及历史资料,获得了海域地震图像,采用集群分析法进行了地震分区与分带,1960 ̄1994年地震资料分析显示存在两规模宏大的地震带,第一带是北东走向,从中国苏北到朝鲜半岛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