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从理论上讲,地震之间存在力学相关性,尤其是一个地震带内在临界状态,地震间相互作用增强。利用这种关系用地震触发响应系数扫描方法,可在一个强震发生后预测下次强震发生的地点。地震引起的就力场扰动包括静态、动态扰动,包括断层弹性位错,也有断层蠕动,可以有弹性地震波和粘弹性形变波的传播实现,有弹性变形,也有永久变形,有瞬间的,也有长久的效应等。这方面已提出好多种效应假说,多种效应共同作用的后果是一个。At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研究区域,利用G-R震级能量经验公式和Benioff地震应变能释放曲线,对该区域内150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文中给出了各断裂带和断块区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周期表,及相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地震应变能的释放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整体上各断层断块区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符合准周期模式,某些断层和断块区上的地震周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现象。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处于大释放期中,地震的危险性不能忽视。局部结果显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的危险性很高,对于这些危险区要重点跟踪研究。今后仍需结合不同研究方法来提高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苏门答腊--蒙古(1935~1957)地震大迁移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s8.9大地震对大陆地震形势的影响,本文介绍了1935~1957年苏门答腊-蒙古地震大迁移事件,时间持续22年,长度4600km,迁移速度205km/a。迁移以1935年12月28日苏门答腊Ms7.7地震为起点,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南部边界俯冲事件开始,向北经安达曼海沟到达缅甸弧和喜马拉雅弧东端后,进入中国大陆,沿着中蒙大陆中轴地震带直抵蒙古。  相似文献   
15.
声波剖面方法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率,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地层剖面(图1),能够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和活断层探查,经过在渤海湾活断层探测试验中证明声波方法对海域和沿海平原活断层时代判断十分有效,能够分辨小断距断层,资料连续性好,直观性强,探测工作效率高,适合于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海洋工程、核电站选址的等项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昼夜分布和季节分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根模  张恒  任峰 《地震》2001,21(3):51-56
采用Morishita(森下)指数Iδ方法分析中国地震昼夜和季节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M≥8地震的Iδ值分别为1.40和1.20,具有明显的丛集特点; M≥7地震Iδ值分别为1.03和1.12,为轻度丛集分布; M≥6地震Iδ值分别为0.94和1.02,为均匀分布和随机性分布; M≥5地震Iδ值分别为1.01和0.99,为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大地震丛集分布特点明显,中小地震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特点明显。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内陆大地震主要集中在夜间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影响城市隐伏活断层探查与评价的两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根模  唐仲兴  任峰 《地震》2003,23(1):36-40
实践证明, 对于有厚层第四纪沉积层覆盖的城市活断层探查, 存在二个问题。一是上断点层位作为活动性指标的局限性; 二是探测手段有效深度范围和分辨率的有限性。二个问题共同点都是使探测的上断点深度大于真实上断点深度, 结果就是漏掉活断层, 低估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这与近年来许多地方“意外”发生破坏性地震有密切关系。须在探查与评价实践中积累经验, 深入讨论, 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半无限介质中任意倾角的多个已发震矩形断层对邻近任意倾角的潜在活断层共同作用的合应力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可以计算震后合应力的调整值,为判断潜在活断层的稳定性提供依据。合应力Sr中既包括了作用在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又包括了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它比单独用一个应力描述应力场更有效。最后,用1973年2月6日炉霍地震后的实际震例说明了地震断层错动对周围孕震区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16-20世纪华北构造应力场的可能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根模 《地震学报》1992,14(2):144-148
通过研究16——17世纪华北4个特大地震的地表断层,重建应力场.其中3个是倾滑正断层,最大主应力是垂直向的,最小主应力是 NW-SE 向近水平引张应力;另一个是包含逆冲和倾滑事件的复杂断层.上述特点与现代应力场迥然不同,这表明从16世纪以来华北应力场曾发生重大变动,主应力轴旋转约90度.在16——17世纪,华北断陷盆地地幔上涌隆起导至引张应力场和一系列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