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   总被引:86,自引:6,他引:86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历史地表破裂型地震的空间分布、主干活动断裂和次级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等,川滇地区可划分出4个一级块体:马尔康块体(Ⅰ)、川滇菱形块体(Ⅱ)、保山-普洱块体(Ⅲ)和密支那-西盟块体(Ⅳ)等;受次级北东向断裂的切割,川滇菱形块体(Ⅱ)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Ⅱ_1)和滇中(Ⅱ_2)2个次级块体,保山-普洱块体(Ⅲ)包括保山、景谷和勐腊等3个次级块体(Ⅲ_1,Ⅲ_2,Ⅲ_3)。通过断错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厘定了川滇地区各级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裂的基本类型和长期滑动速率值;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块体的运动状态,并讨论了变形协调性问题,指出川滇地区各级块体运动是平移、转动和隆升等3种基本运动的复合或叠加,其中马尔康块体、川西北和滇中两个次级块体南东向或南南东向平移速率1~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率1.4~4°/Ma,隆升速率1mm/a左右;保山-普洱和密支那-西盟两块体也发生过大规模的顺时针转动.它们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印度板块北移引起板块边缘或内部变形局部化和差异运动的应交响应。由于存在横向活动逆断裂带对东向或南东向平移分量的吸收和转换,青藏高原物质的向东逃逸量或挤出量是有限的,为“叠瓦状道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  相似文献   
12.
引言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位于贵州省安龙县和广西省隆林县交界处的红水河上游南盘江上,是红水河梯级电站的第一级。大坝坝型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178 m,总库容1.026×1010m3,最大蓄水高度154 m,水库回水长度14 km。为了获得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研究在近二十多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发展污染防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从1991年开始,每隔一年半定期举行一次跨学科、跨行业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讨会。鉴于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2002年以后,讨论会改为每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型FVCOM(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建立了马六甲海峡及其毗邻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数值模型, 研究了风和潮流作用下的余环流结构以及水体输运特征。结果表明, 马六甲海峡航道中央潮流运动以往复流为主, 边缘存在旋转流; 主要研究区域内落潮流速略大于涨潮流速, 东南窄道处流速最大; 因峡道束窄变浅, 在涨落潮过程中潮流发生汇聚与分离; 主要研究区域东南段存在3个显著的潮致余环流; 东北季风驱动时模型响应为海峡海流整体向西北方向流动, 西南季风时反之; 季风期间潮致表层余环流结构被破坏, 但底层余流仍存在水平环流结构, 且随着风速增加, 底层余环流的数目、大小、形状、位置均会产生变化; 季风过渡期余环流结构也会发生部分改变, 尤其是小潮期间风场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模拟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海区的M_2、S_2、K_1与O_1四个主要分潮,模拟结果与验潮站资料基本符合。将模拟结果计算并利用潮汐调和常数绘制了同潮图,该海峡附近海域的潮汐类型为混合半日潮,全日潮在西南部及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较东北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比重偏大。通过分别计算4个分潮的潮能通量,发现M_2分潮潮能来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与威德尔海, S_2、K_1与O_1分潮潮能来自大西洋与威德尔海。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90.6 MW,其中O_1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49.09%;由威德尔海潮能在进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之前,在南极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278.87 MW,其中S_2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39.09%。  相似文献   
16.
梁涛 《地质与勘探》2016,52(2):239-245
为获得新的深部找矿靶区,在铁炉坪Ag多金属矿床实施了CSAMT法测深。CSAMT剖面中,高、中、低电阻率异常体边界清晰、形态各异,高阻异常体具有上、下双层结构,低阻异常体出露较小,多呈孤立形态产出,主要有400m低阻异常体和1400m低阻异常体。高阻异常体被解释为浅部和深部两层岩浆和深部流体活动的产物,推测深部高阻异常体以岩浆体系为主,浅部高阻异常体应是岩浆体系、深部流体体系及围岩硅化蚀变等的综合反映。400m低阻异常体对应于于地表剖面线400m~600m之间的主矿脉,表明它是深部成矿流体的显示,提出1400m低阻异常体为新的深部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7.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茨康类植物化石,通过对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研究,认定为石拐茨康叶(Czekanowskia(Vachrameevia)shiguaiensis)。对比当前化石及其现存最近对应种(the nearest living equivalent species)—Ginkgo biloba L.的气孔比率,得到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的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为1.55×10~(-3),数值接近GEOCARBⅢ碳平衡模型的拟合曲线,表明茨康叶属植物也是恢复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的良好材料。同时,通过角质层特征进行古环境重建,结果表明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时期气候较为温和湿润。  相似文献   
18.
坦桑尼亚克拉通西北部的苏库马绿岩带是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绿岩带重要的金矿聚集区。区内金矿化类型以含金石英脉为主,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剪切构造带控制。通过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苏库马绿岩带中玄武岩为弧后环境形成,流纹岩和花岗岩形成于陆弧环境,N--S向挤压作用和E--W向伸展作用是区域内主要的构造展布特征。建立了含金石英脉的成矿模式,表明具有金矿化作用的石英脉集中分布在EW、SEE、NE向剪切构造破碎带中,含金石英脉富矿体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成矿流体的叠加、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亚洲地区冰崩灾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胡文涛  姚檀栋  余武生  杨威  高杨 《冰川冻土》2018,40(6):1141-115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冰崩灾害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新常态。特别是在高亚洲地区,冰崩灾害事件严重威胁"亚洲水塔"的命运和"第三极"的生态安全。因此,研究冰崩灾害事件对于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保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与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历史上有记录的几次冰崩灾害事件,系统介绍冰崩的发生过程;再从冰崩体的物质组成、冰崩体的运动特征、冰崩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冰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冰崩的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了冰崩的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当前冰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从冰崩研究方法等角度展望了未来冰崩灾害事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孙吴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松嫩地块北缘,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东侧。选取研究区内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角闪安山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测年结果表明:1件二长花岗岩(YPM3-2)侵位年龄为300.2Ma±2.1Ma,2件花岗质片麻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96.5Ma±1.8Ma(YPM1-1)、313.3Ma±2.2Ma(YPM1-2),1件角闪安山岩(YPM15-1)形成年龄为288.8Ma±3.8Ma。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区域内存在一次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和火山爆发作用,系额尔古纳—兴安微陆块与松嫩—佳木斯微陆块沿嫩江—黑河一线碰撞拼贴与伸展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