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8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西藏多龙矿集区是目前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内最具潜力的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内已发现4处大型斑岩铜矿,但其成矿背景尚有争议。通过开展成矿前的萨玛隆闪长岩锆石U-Pb测年、岩石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内构造发育序次,对系列斑岩铜矿的成矿背景进行探讨。对萨玛隆闪长岩中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23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1.6±1.7Ma(MSWD=1.9),代表了闪长岩的成岩年龄。萨玛隆闪长岩的全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岩石属于中钾富钠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具有高Sr、低Y特征,相对富集Cr、Ni等不相容元素,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闪长岩具相对较高的(~(87)Sr/~(86)Sr)i值和较低的(~(143)Nd/~(144)Nd)i值、ε_(Nd)(t)。全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萨玛隆闪长岩起源于下地壳角闪岩相,可能有幔源物质混入。矿区内早期走滑断层切穿萨玛隆闪长岩,指示多龙矿集区内主要控岩-控矿走滑断层可能形成于116~121Ma,多龙矿集区内系列斑岩铜矿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末期的构造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52.
不同颜色绿柱石的顺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善  曹正民  朱炜炯 《矿床地质》1996,15(Z2):62-64
  相似文献   
53.
应用Rietveld -DBW 941 1和Pirum程序对湘潭锰矿次生氧化带中天然锰钾矿的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进行了晶胞参数的修正 ,首次给出其晶胞参数 :a0 =0 .9974nm ,b0 =0 .2 86 3nm ,c0 =0 .9693nm ,β =91 .467° ,V =2 76 .66× 1 0 - 3nm3,同时指出天然锰钾矿晶体结构精细化的难点在于其呈隐晶质集合体的特征导致衍射峰宽化、背底高和不对称  相似文献   
54.
天然锰钾矿晶体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属性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XRD和IR对湖南湘潭锰矿中含锰氧化物进行物相分析,确认其主要物相为单斜晶系锰钾矿。利用锰的磁性质计算得到锰以Mn^4 、Mn^2 组合形式存在,结合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计算出矿物的晶胞参数和样品的晶体化学式。该天然锰钾矿结晶粒度属于纳米级,其晶体结构中存在孔径不一的两种孔道,K^ 位于由[MnO6]八面体所构筑的较大孔道内。天然锰钾矿具有表面吸附,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孔道效应和纳米效应等良好的环境属性。  相似文献   
55.
同步辐射在矿物高压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同步辐射光源的特点、金刚石对顶玷(DAC)技术原理和相关的压力内标、传压介质、密封垫等问题,以及同步辐射光源与DAC技术结合在矿物高压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并以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高压站为基础,结合绿帘石的能量X射线(energy dispersive X-ray diffraction,EXED)实验,说明在高压原位实验过程中的制样、标压物质和20选择、数据收集和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56.
黄磷铁矿、磷钠铍石、磷方沸石、簇磷铁矿、磷锰钠石、水磷铈石和磷灰石是非硅元素的孔道结构矿物。[PO_4]四面体和[MO_n]多面体共用角顶构成杂多面体格架。形成一维或多堆沿一定方向分布的孔道结构,孔道内由水分子和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离子占据。孔道结构的磷酸盐矿物具有类似沸石矿物的分子筛效应,可与其它有害元素进行离子交换、孔道过滤和表面吸附等功能,是另一类重要的环境矿物材料。  相似文献   
57.
异类矿物结构基元层间层矿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类矿物结构基元层间层矿物研究曹正民,秦善,王启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关键词晶体化学、异类矿物结构基元层、墨铜矿矿物的间层现象是由J.W.Gruner在1934年发现的。其中属同一大类矿物基元层交互堆叠而形成的间层矿物已有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在室温下使用金刚石对顶砧(DAC)高压装置和同步辐射光源,对架状硅酸盐矿物方钠石进行了原位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最高压力达到17.4GPa。在研究的压力范围内观察到在3GPa左右方钠石发生了一次相变,且压力大于6.3GPa时,d222出现异常增大。对方钠石在高压下相变以及d222增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方钠石结构中存在着充填大阳离子的多面体笼和孔道,高压下这些笼和孔道容易扭曲变形,从而造成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59.
对硅酸盐中非沸石类矿物进行的晶体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某些链层状硅酸盐矿物(如坡缕石和海泡石)、钛硅酸盐中的硅钛铌钠石、硅钛铌钠矿、钙霞石、方钠石等,以及锰、锆、钒、钇硅酸盐矿物中的水硅钡锰石、堇青石、水钠锆石、水硅钒钙石等矿物中都存在有孔道结构,其孔道直径为0.25~1.0 nm。本文综述了这些孔道结构矿物吸附和交换有害重金属离子、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功能和属性。  相似文献   
60.
采自青藏高原腹地温泉地区新生代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资料表明:从古新世到早中新世,古植被由早期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植被向晚期的疏林草原植被演化,古气候也由亚热带暖湿气候向温凉气候演化;从上新世到早更新世,阔叶树种明显减少,而草本植物显著增多,反映气候开始向干冷方向演化;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出现稀疏草原植被向荒漠草原植被的演化,最终塑造了现代以藜、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植被环境。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自古新世以来至少经历了3次具有生态环境意义的表面隆升事件:古新世—早渐新世沱沱河组冲积扇砾岩沉积以及孢粉组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在白垩纪末—古新世初已隆升至1000~1500m,高原地形可能是高原(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早中新世五道梁组植被中亚热带成分的显著增高,可能与高原表面隆升诱发高原季风而导致气候湿润有关,推测高原已隆升至2000~2500m;而中更新世晚期以草本植物为主,反映高原植被已经发生了转型,高原已隆升至3000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