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录仓  武荣伟  李巍 《地理学报》2017,72(6):1001-1016
老龄化和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人口问题。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态,是老龄化的特殊区域。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地理探测器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清晰地刻画了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审视了人口老龄化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00年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为7.32%,其中12个城市群的人口属于成年型,到2010年时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已上升为9.00%,除珠三角与宁夏沿黄城市群外,其余18个城市群均步入了老年型人口,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升级与类型替变态势。② 老龄化高值、较高值区域不断向内陆城市群跃迁。③ 城市群老龄化的增量和增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老龄化水平的低值区和高值区增量少、增速慢,而较低值、中值和较高值区增量多、增速快。总体上表现出区域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地区性城市群老龄化速度递减的态势。④ 在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表现出隆升—塌缩并存的现象。国家级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从隆升结构向塌缩结构转变,城市群中心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降低;而地区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则从均质结构向隆升结构转变,中心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上升。⑤ 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是内外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基期老龄化程度、人口年龄结构替变和人口流动性是主导性因素。其中人口年龄结构的普遍性抬升是城市群老龄化升级与类型替变的关键,低龄人口迁入到城市群对人口老龄化则起到“稀释作用”,城市群发育阶段不同引致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对老龄化则起到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录仓  常飞 《干旱区地理》2019,42(4):923-932
“职”和“住”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职住关系反映了城市秩序与效率。以百度热力图、百度路况图所提供的实时动态大数据为依据,配合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了银川市主城区职住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工作日内,上班时间段内,教育、商业用地上的人口聚集力度更大,而在休息时段,居住用地上的人口聚集状况更明显,二者表现出大致反向的趋势。这意味着上班时段内人口大量离开居住区,百度热力下降;而下班时段又返回居住区,百度热力上升,居民在工作地—居住地间存在着节律性的钟摆式流动。上班时间段内人群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是商务中心、城市综合体、高等院校、医院和物流中心等工作地;休息时段人群高度集聚中心由就业中心转为居住区和休闲购物区,说明整个城区存在一定的职住分离。银川市职—住比介于0.34~3.4之间,职住相对平衡;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城市中心区比外围区的职住平衡更明显。依据职住比,将职关系划分为基本平衡型、 轻微就业倾向型、 严重就业倾向型、 轻微居住倾向型和严重居住倾向型五类。  相似文献   
13.
县域尺度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00年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常态与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县域尺度出发,基于2000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应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10年间中国2283个县域单元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模式多样,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以均质化、轴带特征为主;而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则呈现出核心—外围的分布特征。②2000-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均值从6.7%增至8.7%,表明中国县域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步入老年型的县域多集中于内陆、东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10年间人口老龄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差异显著。③人口老龄化在“胡焕庸线”两侧、不同地域类型间、城乡间、民族自治地区与非民族自治地区间、贫困与非贫困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变动的方向并不一致。④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因素为各区域往期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序列人口比重、人口流出的比例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义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元胞自动机的有机集成而构筑的GeoCA-Urban模型模拟义乌市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从发展速度分析,义乌市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起步—缓慢发展—爆炸发展的过程,而且爆炸式发展还在继续,从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分析,义乌市在交通(主要是浙赣铁路和主要公路)、水系(义乌江)和城市中心辐射作用下,经历了带状(东北西南向)—椭圆—圆形的发展过程。通过设置转换规则、参数,真实直观地再现展示了城市空间系统的演化过程,为城市规划等提供了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诸文明要素积累凝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黑河流域的城市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秦汉以前的城市萌芽,两汉时期的奠基期,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的第二高峰期,宋以后的衰落期,直到明清以后城市再度复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牧业的消长与进退、人口迁移与聚集、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城镇发育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又蕴含了两个相互交错的正负效应:汉民族的西扩—统一的国家—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业繁荣—气候暖湿—城镇发展;少数民族东进—地方割据—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牧业扩张—气候干冷—沙漠化扩大—城镇衰退.其实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下,对优势生存空间的争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智能手机在山区乡村的快速普及,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村民重要的休闲方式,这促使乡村闲暇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论文以秦巴山区的蒲陈村为例,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短视频社交媒体迅速发展背景下山区乡村闲暇生活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从时间维度来看,首先,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造成乡村闲暇生活群体化的沉溺,村民绝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被使用短视频占据;其次,由于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可选择性与可逆性,乡村的闲暇生活呈现舞台化的时间展演,真实的生活被在线重置;再次,由于内容制作与播放技术的变革,闲暇生活的时间被压缩,乡村生活的焦虑感增加。从空间维度来看,这种影响使得闲暇生活出现从“在场”到“缺场”,闲暇空间虚拟化;从“熟人圈”到“生人圈”,闲暇交际扩大化;从“群体”到“个体”,闲暇生活个体化等一系列空间转向。这种闲暇生活在时空上的变化,带来村庄发展凝聚力下降、责任伦理弱化、空间规划重整等一系列改变。研究对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群众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