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质学   8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多龙矿集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班公湖—怒江(陆缘岩浆杂岩)成矿带西段,已普查多不杂(SBZ)、波龙(BL)两个大型矿床。可继续开展普查工作的还有尕尔勤(DL)斑岩铜金矿、拿若斑岩铜金矿、拿顿金矿、铁格隆斑岩铜矿、地堡那木岗斑岩铜金矿、赛角等多个矿床(点)。最近对蒙古国西部Ulaan Khajuu铜矿区(以下简称UK铜矿区)进行了考察,本文仅就这2个地区花  相似文献   
52.
采用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微区定年方法,对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中含矿脉石英进行微区年代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3.9 Ma±0.9 Ma(MSWD=29),其下限(13 Ma)代表了成矿年龄。该年龄略晚于二长花岗斑岩结晶年龄(13.9 Ma±0.3 Ma,MSWD=3.05),表明邦铺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岩浆作用过程。同时对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岩-成矿年龄进行统计学研究,获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岩-成矿作用高峰期为15 Ma,成岩-成矿年龄线性方程为Y岩=1.291X矿+7.785(R2=0.291),充分说明邦铺矿床与冈底斯斑岩铜矿一样,是一次大规模爆发成矿的过程,成矿事件发生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集中性。  相似文献   
53.
安徽铜陵地区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来源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运用宏观和微观、地质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和岩矿石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探讨了铜陵地区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来源及性质。研究表明,铜金等金属有岩浆和地层两个来源,但以前者为主;硫的来源有三:即地层、岩浆热液和地下水热液;含矿流体来源早期以岩浆为主,晚期有地层水的加入。  相似文献   
54.
在详细研究了矿区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选择模型单元建立综合找矿模型,划分预测单元,提取变量并赋值,利用综合类比法和特征分析法进行综合信息定位预测,最后优选出5个靶区,并设计验证孔位5个。  相似文献   
55.
六盘水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水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富集地区之一。本文简介了六盘水地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现状,从向斜构造、封闭条件、煤层割理、煤的演化和含气量五个方面探讨了六盘水地区煤层气可能富集高产的原因;结合各向斜煤层气赋存特征及资源状况,并考虑其经济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分析,提出最有利区块4个,有利区块4个。最后重点评述了格目底向斜、盘关向斜和土城向斜重点勘查目标区。  相似文献   
56.
详细划分矿石类型是正确连接矿体和探讨成因的基础。小热泉子铜矿床原生硫化物矿石类型复杂,主要有纹层状和碎屑状闪锌矿矿石,稀疏浸染状黄铜矿矿石,石英脉型铜矿石,硅化和绿泥石化蚀变岩型铜锌矿石和具塑性流变构造的次块一块状黄铜矿矿石等。反映该矿成矿作用复杂,先后经历了喷流沉积一成岩成矿期,混合热液叠加期(分为石英硫化物、绿泥石硫化物和碳酸盐硫化物3个阶段),构造改造富集期和风化淋滤富集等成矿作用。主要成矿期为热液期,所形成的石英脉型矿体和蚀变岩型隐伏似层状及鞍状矿体在空间上呈“立交桥式”展布。  相似文献   
57.
川西乡城-稻城-得荣地区地处川西高原,相对高差一般大于2 000 m,高山深切割现象显著.地质背景及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复杂,找矿标志不明显,找矿难度大.采用传统化探方法可能漏掉部分强度不大而可能致矿的异常;或者是矿体有一定埋藏深度而异常较弱,由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影响到找矿效果.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方法解决了低背景区和高背景区弱小异常的识别问题,克服了采用全区统一异常下限给异常识别带来的困难.  相似文献   
58.
多不杂铜矿床的发现是西藏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未能合理解释该矿床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认识上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指出了前人在多不杂铜矿床成因机制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并测试了岩矿石及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矿床中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幔源岩浆和流体在参与成岩成矿过程中伴随岩浆结晶成岩交代岩石而致自身流体性质演变,进而引发壳幔物质混染;铅同位素具有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的特征,伴随着含矿地幔流体的上升侵位,不可避免的混染了地壳铅,导致了多不杂铜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动力主要来自深部地质过程,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9.
铜官山铁铜矿床中显微球粒磁铁矿的发现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春齐 《矿床地质》1989,8(4):61-65
借助电子显微镜首次在铜官山铁铜矿床中发现显微球粒磁铁矿。显微球粒磁铁矿主要呈连球状(或葡萄状),少数为单球状,粒径0.7—1.8μm。这种与地层整合产出的显微球粒磁铁矿在产状、物性、波谱、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铅同位素诸方面均明显不同于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但与沉积成岩黄铁矿有相似之处。故认为这类磁铁矿可能为黄铁矿热变质产物。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