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宁芜盆地凹山和东山铁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对宁芜地区凹山和东山铁矿床中的磷灰石流体包襄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温研究,并测定了不同时期形成的磁铁矿、阳起石和石英的 H、O 同位素组成。凹山和东山铁矿磷灰石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原生气液包裹体包括早期细长管状、针状包裹体(类型Ⅱ)和晚期不规则状包襄体(类型Ⅰ);早期包裹体又可分为单一液相包裹体(类型Ⅱ-a)、气液两相(富气相)包襄体(类型Ⅱ-b)、气液两相(富液相)包裹体(类型Ⅱ-c)和气相、液相及固相多相包裹体(类型Ⅱ-d)四种亚类。包襄体中至少含有五种不同的子矿物。磷灰石包裹体记录了多个峰值温度,从600℃~800℃到~410℃和~270℃,分别对应于磷灰石(磁铁矿 透辉石)、阳起石和石英的形成。流体的盐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从高达~80%NaCl equiv。到<20%NaCl equiv。磷灰石形成时流体处于不均匀的状态,流体包裹体为非均一捕获。H、O 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为演化的初始岩浆(水),在高温下形成了铁矿石;此后,成矿流体有可能与蒸发盆地卤水或大气降水发生混合;晚期则可能有较显著的大气降水加入。  相似文献   
12.
粤北302铀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位于粤北诸广山岩体东南部的302铀矿床是我国规模较大、埋藏较深的花岗岩型铀矿床之一。该矿床产于印支期油洞岩体和燕山早期长江岩体的断裂蚀变带内,矿区内NWW向基性岩脉十分发育,矿体呈似脉状、扁豆状或透镜状。同位素研究表明,矿石的沥青铀矿Sm-Nd和U-Pb等时线年龄(70 Ma)与油洞岩体(232 Ma)、长江岩体(160 Ma)的年龄相差巨大;主成矿期成矿流体的δDH2O值为-65‰~-82‰(平均为-75‰),δ18OH2O值为6.8‰~0.6‰(平均为3.9‰),反映出成矿流体主要由地幔流体组成;方解石的δ13C值为-8.4‰~-5.3‰,表明矿化剂ΣCO2也来自地幔;矿区内辉绿岩的(87Sr/86Sr)i值为0.70861~0.70882,花岗岩的(87Sr/86Sr)i值为0.73519~0.77152,萤石的(87Sr/86Sr)i值为0.71474~0.71697,表明成矿组分Sr可能来源于基性脉岩(幔源)与赋矿花岗岩体(壳源),并呈不同程度的混合,而主成矿组分铀主要来源于赋矿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中国南海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l-和SO42-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圈定了孔隙水中Cl-质量浓度的高值异常区。由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排盐效应, 会使其上覆浅表层沉积物中孔隙水的盐度增高, 因此这些氯离子的高值异常区值得进一步的勘查。对孔隙水中SO42-的质量浓度分析表明, 研究区的一些站位表现出随深度增加SO42-的质量浓度梯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计算的硫酸盐甲烷交接带SMI界面深度均在 10m左右, 与ODP164航次和ODP204航次有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孔的SMI界面深度基本吻合, 说明这些站位深部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铁锰结壳在中新世以前大多经历了磷酸盐化,一般认为其形成代表了高生产力时期富磷组分对先期已形成结壳的交代作用,即磷酸盐化事件的产物.然而,前人对铁锰结壳磷酸盐化的机制研究多基于点-线分析元素或同位素,对铁锰结壳生长结构及二维元素分布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水成铁锰结壳MDD53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EPM...  相似文献   
15.
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18  
大尹格庄金矿位于中国胶北地体西北部招平断裂带下盘的蚀变花岗质碎裂岩 (绢英岩 )带中 ,断裂上盘为胶东群变质岩系。金主要产于黄铁绢英岩和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 石英±碳酸盐脉 -细网脉中 ,构成细脉 -浸染状矿石。对蚀变围岩和金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钾长石化岩 (钾长石 -石英脉 )和绢英岩 (第 I和第 II阶段 )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 CO2 -H2 O包裹体 ,而金 -硫化物矿石和石英 -碳酸盐脉 (第 III和第 IV阶段 )中 CO2 - H2 O包裹体数量逐渐减少。显微测温指示 ,钾长石化岩和绢英岩石英中的 CO2 - H2 O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 2 80~ 36 0℃ ;而金 -黄铜矿和金 -方铅矿 -闪锌矿矿石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 2 40~ 2 75℃和 180~ 2 5 0℃。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 ,第 I和第 II阶段的成矿流体含 10~ 2 5mol% CO2 ;而第 III和第 IV阶段的含 <5~ 10 mol% CO2 ,并含少量至可观数量 CH4,H2 S和 SO2 等。广泛的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蚀变以及缺乏较高盐度的水包裹体说明金很可能是以硫络合物和碳络合物形式被搬运。金的沉淀与温度下降、由裂隙的(重复 )开放引起明显的压力降低和原始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有关 ,具多阶段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该文运用多种沉积地球化学指标结合地质事实,对埃迪卡拉纪晚期沉积于皖南蓝田地区的皮园村组硅质岩进行 了综合研究,揭示了皮园村组硅质岩具有海相沉积硅质岩典型的微晶石英结构和较高的 SiO2 含量,同时具有 Fe/Ti > 20, Al/(Al+Fe) < 0.4 和 Eu 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 Al-Fe-Mn 图解认为,硅质岩含有来自海底热液流体的组分,而接近现 代开阔洋海水的 Y/Ho 比值和海水型稀土配分特征则显示沉积水体主要为海水。硅、氧同位素在地层序列上无趋势性变化和 较高 δ30Si 值指示硅质岩是由海水中的溶解态硅化学沉积形成,而不是由海底热液直接沉淀形成。氧同位素温度计也表明硅 质岩形成于当时常温的海水环境。上升流使得混合了海底热液而富硅的底层海水上涌,运移至离喷口较远的相对偏酸性海域, 导致局部海水硅过饱和而发生二氧化硅沉淀。皮园村组产出大量藻纹层和微体化石,并在顶部见有保存完好的埃迪卡拉纪 微体化石Palaeopascichnus jiumenensis,表明本海域生产力旺盛,生物和有机质降解作用产生的酸类物质可能降低了海水中 溶解硅的溶解度,间接促进了硅质岩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赣中盛源盆地及邻区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中黑云母的类型、化学成分及结晶时的温度和氧逸度条件等进行了研究。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结晶时温度的大致范围为1060℃~1100℃,氧逸度大致范围为10^-7bar-10^9bar。本文研究表明,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研究是揭示岩石成因类型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为研究岩体成因类型以及成岩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依据,并对成岩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判明了该岩基的侵位深度(5.5 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 ℃ ),建立起骑田岭花岗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 骑田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 col) 为4.1 Ma;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L)为2.6 Ma; 由于骑田岭花岗岩基放射性元素含量 (U-15.3×10-6,Th-51.35×10-6,K2O-5.02%)是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20×10-6,K2O-2.66%)的2~3 倍,骑田岭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A) 为35.4 Ma,远长于世界平均花岗岩计算的Δt A(2.93 Ma) 。因此, 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浆侵位- 结晶固化时差 (Δt ECTD)为42.1 Ma, 结合锆石U-Pb 年龄值(161 Ma), 通过反演计算得出骑田岭花岗岩基侵位年龄值(t E )为203.1 Ma,从而为骑田岭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相似文献   
19.
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一寒武系界线位置尚存争议,跨越这一界线的岩家河组地层的分段工作也缺乏统一的意见。对岩家河剖面开展岩相学和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揭示其碳同位素演化可与扬子板块内滇东北老林剖面和肖滩剖面对比,即自下而上在该界线附近存在一个大的δ13C负漂移、一个稍小的δ13C负漂移和一个大的δ13C正漂移。结合该剖...  相似文献   
20.
油洞岩体位于诸广南部岩体中部,是一个重要的产铀岩体,岩性为中粒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32±4Ma(MSWD=3.2),属于印支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在主量元素方面,具有富硅(SiO2平均为72.65%)、富铝(A/CNK值平均为1.12)和高的K2O/Na2O比值(平均为1.79);在微量元素方面,大离子元素富集,Ba、Sr、P、Ti、Nb、Ta亏损明显,具有高的Rb/Sr(平均为8.08)和Rb/Nb比值(平均为20.96);在稀土元素方面,轻稀土明显富集,配分模式呈右倾型,Eu亏损明显;在同位素方面,εNd(t)值低(平均为-11.9),(87Sr/86Sr)i高(平均为0.72330),Nd模式年龄古老(平均为1954 Ma)。这些特征一致表明,油洞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范畴,是在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碰撞结束后不久形成的伸展构造环境中,位于中—下地壳部位的古—中元古代地壳组分由于在地壳缩短之后的伸展、减薄环境下产生的减压、导水和地幔上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由泥质岩和砂质岩混合组成的源区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