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51.
大冰期成因的大气热机效率变化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地球史上 ,大冰期总与强造山运动相连 .由此提出了一种解释 ,其作用链如下 :强造山运动→地表大起大伏→大地形隆起达到一定的临界尺度 ,形成高效大气环流系统 (高原季风 )→全球热机效率增大→大气动能增加→行星西风增强 (以大地形呈准东西向为前提 )→极赤温差加大 (热成风原理约束 )→极地和高纬大降温→形成大冰期 .  相似文献   
152.
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育关系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青藏高原于 2 5~ 1 7Ma前第二期强烈隆升即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的二期 ,所达到高度与宽度 ,足以改变环流形势 ,它和同时期热带太平洋的变暖 ,南极冰盖出现后越赤道气流增强 ,亚洲东缘、东南缘边缘海盆的扩大、亚洲大陆的向西伸展、副特提斯海的萎缩等因素结合 ,共同加强了大陆与大洋的热力差别和动力作用 ,孕育了以夏季风为主的亚洲季风系统 ,替代东亚地面老第三纪的行星风系 ,导致东亚干旱草原带大收缩与湿润森林带大发展等的重大环境变化 .其具体出现时间 ,在高原东北边缘的临夏剖面为 2 1 8MaBP .植被从疏林草原转变为森林 .  相似文献   
153.
青藏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及振荡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及振荡特性汤懋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730000)1高原季风的研究历史“季风”是气象界的“永恒”课题,已有数百年的研究历史。本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设立了一个季风研究小组(组长是高由禧先生,1980...  相似文献   
154.
一个新的千年暖期可能已经来临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汤懋苍  柳艳香  冯松 《高原气象》2002,21(2):128-131
利用1.5万年来的△^14C记录和2600年来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发现太阳活动存在时间尺度为2.1-2.8ka的准周期波动,它们与全球气候的冷暖波动非常吻合,从最近一次“双千年波”的SCL变化规律可知:“千年暖期”开始的标记是持续约300年的太阳活动特别稳定期(SCL在9-12年之间),自191年来太阳活动进入特别稳定期(SCL在9-12年之间),且至今已维持了90年,这与“千年冷期”中太阳活动只有短暂的稳定期有质的区别,它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千年暖期”开始的标记,△^14C记录和统计预报结果支持此结论。  相似文献   
155.
近百年中印缅热点的强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给出了中印缅热点的定义、区域及其强度变化指标(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指出了热点强度的变化与天文、地球因素的关系,即太阳活动强时,地球自转快,热点活跃,反之亦然.热点强度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地区的气温、降水场变化关系密切,在强地热释放期间,东亚地区的气温、降水场呈围绕热点区的平面波状分布,且同向等距.地热涡列的相干共振是引起我国局部地区大洪水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6.
本文提出了另一种高原地区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的分析原则——使该图上的地转风与实际地面上的地转风相等。据此原则分析出了高原地区1—12月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它与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场配合一致,表明此分析原则比起用高原外围记录向内部做“线性内插”的原则要更合理。从冬季高原地面盛行风场图上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东西风向分界线,它在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倒槽的槽线。此线以西是高原冬季风(偏西北风)的下沉气流,天气干睛;此线以东是大陆冬季风的回流气流(偏东风),天气阴湿多雨。故此线是我国气候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157.
夏季高原季风中断过程长短的一些热力学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季高原天气可分为两大型,一型是高原季风活跃,这时低层500mb以下的季风低压和切变线活动频繁,为高原的多雨期;另一型是高原季风中断型,这时500mb上常表现为伊朗高压东移或太平洋高压西伸控制高原,高原天气晴朗少雨。这两大天气型的维持时间长短差别很大,如季风中断型(500mb上为高压控制)最长可维持20天以上、短者仅1—2天。为了预报它,人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多着眼于大型环流的调整等方面,从天气动力学的角度来提练预报指标。而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期天气过程是动力和热力作用同等重要。因此从热力学的角度也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8.
汤懋苍  高晓清 《高原气象》1995,14(3):379-384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目前应用的几种气压场订证方法后,指出了这些方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时的不足,提出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保风投影法”更能准确地分析海平面气压场。作者用此方法分析了冬季亚洲高压,结果表明:在冬季整个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为高压控制,但高压中心不象以前的气候图那样只有一个而是分裂为3个,其中最强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主体南部,另外两个中心较弱,一个位于蒙古西北部,一个位于祁连山地区。因此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9.
岩石圈强迫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本专题自1991年来所进行的工作,主要研究了多年平均地表层热流场的基本特征,季地温距平场与降水量的相关。“地热涡”,西太平洋强震与地转减慢及El Nino的联系,我国地震与旱涝关系,高原季风与高原的隆起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结果。  相似文献   
160.
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据线性热传导理论设计的热流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多年平均土壤热流场计算精度的要求;(2)平均土壤热流场、深层大地热流场、地震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平均土壤热流高值带一般都有大地热流高值带和地震带与之对应;(3)土壤热流距平场与汛期降水场有相似的分布形势,土壤热流距平的变化与强震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