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1主要气象要素统计分析1.1气温199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北部20.0~21.0C;中部21.0~22.5℃;南部和西南部22.5~24.1℃。徐闻县达24.1℃,为全省最高值。与常年相比,北部偏高0.2~0.5℃,广州、番禹、珠海、深圳等市偏高1.0~1.1℃。各月气温比较:1~2月、4~5月、11~12月偏高;3月和7~8月偏低;6月和9~10月接近常年。1993~1994年度的寒潮出现较早,首次出现在1993年11月21~22日(强度偏弱);另一次出现在1994年1月18~21日,24小时降温5~7℃,48小时降温10~13℃。北部出现霜冻和冰冻,其中北部偏北山区霜日达4~6…  相似文献   
112.
本文依据现场调查的粒度,重矿物和粘土矿物进行分析并结合河,海悬沙分析资料,阐述了锦州湾沉积物类型和特征;重矿物和粘土矿物的分布以及组合特征,并着重分析和讨论了锦州湾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13.
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井皖南地1井在奥陶系宝塔组灰岩地层1223.54~1226.34 m井段钻遇了溶洞,根据地质、地震、钻井、录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中的溶洞识别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钻具放空,泥浆失返,钻时为0或极低,岩心缺失,电阻率明显降低,密度明显减小,声波、中子数值明显增大等溶洞特征,判定钻遇了半充填、沿井眼轴向长2.8 m的溶洞。基于以上判断,并结合实际工况,通过对比分析桥接堵漏、水泥堵漏、顶漏钻进与套管封隔、波纹管堵漏、凝胶堵漏和移井位等常见溶洞处理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优选了清水强钻至完整地层后下套管封隔的处理措施,保证了皖南地1井顺利完钻并实现钻探目的。  相似文献   
114.
粤西阳春盆地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粤西阳春盆地为广东省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之一,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3类多金属矿床。阳春盆地发育多种矿化元素,矿种以Cu、Fe、Pb、Zn、Ag、W、Sn为主,Au、Mo、Bi次之。文章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阳春盆地的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一个成矿系列和3个成矿亚系列:即与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Fe-Cu-Pb-Zn-W-Sn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包括与中侏罗世侵入岩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Ⅰ)、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Ⅱ)和与晚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W-Sn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Ⅲ)。Ⅰ和Ⅱ成矿亚系列主要沿阳春盆地的边缘坳陷带分布,受NE-NNE向构造及EW向构造复合控制,成矿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二长花岗岩等,来源于相对深部,为壳幔同熔的产物,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和斑岩-矽卡岩型;Ⅲ成矿亚系列主要产于隆起区与坳陷带接壤部位及坳陷带中局部隆起地段,受隐伏的NW向构造控制,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属弱过铝质-准铝质花岗岩,由地壳物质重熔而形成,也可能有少量的地幔物质加入,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和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为主。大量的高精度测年数据表明:Ⅰ亚系列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70~160 Ma,Ⅱ亚系列成矿年龄主要集中在110~98 Ma,而Ⅲ亚系列成矿年龄为85~76 Ma,前一成矿亚系列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环境,而Ⅱ和Ⅲ成矿亚系列则处于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环境并伴随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其可能与135 Ma之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15.
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是中生代东北亚大陆大规模伸展变形的一个代表。本文在系统收集该区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对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核部晚中生代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和特征总结,进而讨论其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医巫闾山花岗岩主要为一套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组成的杂岩体,总体上富硅(SiO_2=61.17%~75.21%)、富碱(K_2O+Na_2O=7.34%~9.03%),呈准铝质-过铝质(A/CNK=0.96~1.08),属于高钾钙碱性,与I型花岗岩特征相一致;大部分花岗岩具有弱的负Eu异常(δEu=0.71~1.6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重稀土元素,高Sr(308×10~(-6)~1 414×10~(-6),平均709×10~(-6)),低Y(3.17×10~(-6)~13.30×10~(-6),平均7.86×10~(-6))和Yb (0.45×10~(-6)~1.32×10~(-6),平均0.78×10~(-6)),具有埃达克质岩的特征;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同侵位花岗岩具有变化较大的(~(87)Sr/~(86)Sr)i值(0.695 966~0.707 869)和较低的εNd(t)值(-21.72~-18.32),表明其物源为古老地壳,应是加厚下地壳在区域伸展减压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晚期变形后侵位花岗岩的(~(87)Sr/~(86)Sr)i值为0.705 909~0.706 774,_εNd(t)值为-20.60~-16.99,与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伸展减薄相关。  相似文献   
116.
康家湾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水口山矿田的东部,是矿田内最大的铅锌金银矿床,以铅锌为主,共伴生金银矿。通过硫、铅、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4.3‰~+2.1‰)主要变化范围为0~+3‰,说明本区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岩浆硫的特征(δ~(34)S=0‰);矿石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变化于18.182~18.840、15.180~15.96、37.892~39.499之间,显示具有正常铅特点;在构造分配模式图解和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本区矿石铅同位素的投点均分布于上地壳演化线、造山带演化线和地幔演化线之间,暗示其铅同位素属于壳幔混合型铅;在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中,本区矿石铅同位素投点均分布于岩浆作用范围内,反映本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岩;而氢-氧同位素表明,康家湾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是多源的,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而成,早期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混入大量的大气降水。从而证明康家湾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岩浆侵入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应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17.
东昆仑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祁连山一海原活动断裂带等组成了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系。这些断裂之间的空间联系、巨大的走滑量及其地壳缩短特征,都显示了它们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汇聚过程中青藏高原的形成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些断裂准确的滑动速率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变形和演化过程,确定水平滑动、变形的规模,建立高原的变形和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8.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总被引:178,自引:33,他引:145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似文献   
119.
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20.
陕西略阳高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勉略宁”三角成矿带的高山金矿床由5个金矿体组成,该矿床的形成受区域构造活动所控制,其成矿作用可分为三个个成矿期:早期金的初始矿化、中期金的二次富集和晚期金的表生富集。中期成矿期为金的方地富集期,但晚期的表生氧化和风化淋滤作用对金的再次富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矿床流体包裹体以纯液态包裹体为主,成矿流体的温度介于150℃~300℃之间。成矿流体很可能来地中酸性钠长斑岩脉,但又不是典型的岩浆热液,具有多成因性。金的沉集是在弱-中等碱性热液、相对还原的环境中进行的,金矿的物质来源与矿区的超基性岩体、钠长夺脉、厚层状白云岩及各类碎屑沉积岩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