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环境中溴系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的水平及分析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溴环十二烷(HBCDs)是一种添加型溴系阻燃剂,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隔热材料、纺织用品及少量电子产品中。2006年欧盟、国际公约等组织相继停止生产和使用多溴联苯醚后,HBCDs也曾在某些用途中作为替代品使用。在各环境介质中,空气和水体是HBCDs的主要释放空间。点源附近的环境介质中通常能够检测出较高浓度的HBCDs,远高于没有明显点源的地区。工业合成的HBCDs以γ-HBCD异构体为主,大多数生物体内的HBCDs以α-HBCD所占比例最大,可能与化合物结构、环境条件及生物代谢过程等均有关。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HBCDs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由于HBCDs存在热重排、热降解等现象,使得化合物的异构体分析受限。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弥补了上述缺陷,不但可以区分HBCDs化合物的对映与非对映异构体结构,还可以借助串联质谱(MS/MS)联用技术降低化合物的检出限。文章综述了环境中HBCDs的水平及分析进展,认为在HBCDs的立体结构以及各异构体之间的转化过程和转化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指出在环境背景区开展HBCDs的环境行为、演变趋势、控制措施及替代技术研究,是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2.
自2005年以来对电子垃圾拆解地广东贵屿地区多溴联苯醚( PBDEs)污染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垃圾场源区,已不能代表PBDEs对其周边大范围地区的污染现状.为了评价贵屿镇及周边大范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PBDEs污染情况,本文采用网格采样、索氏抽提、复合硅胶/氧化铝层析柱分离纯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贵屿拆解场地及其周边72 km2地区表层土壤中8种PBDE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与2005年文献数据对比,贵屿镇水库周边土壤的PBDEs污染并无缓解趋势且仍在持续,水稻田土壤中污染有所降低;所有化合物中以十溴联苯醚( BDE 209)占主导,主要分布在贵屿镇及附近的电子垃圾拆解区,含量范围为0.4 ~ 720.9 ng/g(干重),是除BDE 209之外的7种化合物总量(变幅为nd~ 83 ng/g)的10倍以上.PBDEs各化合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受拆解地区和化合物蒸气压、水溶性等物化性质的影响而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性: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分布在贵屿镇及紧邻村落电子废弃物拆解的主要源区;分子量居中的化合物的分布与特定地点有关;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以贵屿镇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且PBDEs从污染源向清洁地区扩散的途中发生了化合物分馏现象.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M11,M2-1铁锰结壳样品超微化石的分析,在Ⅱ+Ⅲ层结壳层中发现了中新世以来的超微化石种类H.carteri,C.leptoporus和G.oceanica。据此,把Ⅱ+Ⅲ层结壳归属于第3个形成期中新世一更新世发育的结壳,相当于Halbach等人提出的年青世代层。Ⅰ层内钙质超微化石的缺失可能与白垩纪末期碳酸盐补偿深度的骤然变化有关。冷的、富氧的南极底层水不仅为结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氧化环境,而且造成了广阔的区域性的沉积间断,从而为结壳提供了生长场所。  相似文献   
24.
东海与黑潮海水中宇宙射线成因核素10Be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亮 《地球化学》2001,30(4):305-314
讨论了中日东海MASFLEX合作计划中调查的东海及冲绳海槽海水中溶解态10Be浓度水平及垂直剖面的结果,在这个海区,影响10Be浓度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生产力,悬浮颗粒物的再溶解,以及长江水与黑潮水的混合程度。在样品采集期间(夏季和秋季),东海水柱呈分层状态,通常10Be的垂直剖面可以分成三层,即表面混合层,10Be释放层和底层,表层水10Be的浓度众长江口到黑潮逐渐增大,在黑潮的边缘则剧烈增大,10Be的垂直分布表明,在夏季10Be富集在长江口附近和大陆架中部的底层水中,这两个富集海区是分开的,很可能是由大陆沿岸水所隔开,在秋季,10Be在底层水中的富集仅仅出现在东海大陆架的西部,这个现象是和受季风影响的东海海流的变化相一致的,黑潮分支在台湾东北外海向东海南部侵入对10Be的影响要比黑潮主干流本身更加重要显著,由箱式模型所得到的10Be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来自黑潮的10Be输入要比长江及大气沉降的输入更为重要,输入东海的10Be大约81%进入到沉积物中,而19%的10Be则通过海流和水交换流出东海,在东海的10Be沉积通量是10Be全球平均大气生产率的5倍左右,因而东海是10Be的一个重要汇集地。  相似文献   
25.
主要讨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10Be(T 1/2= 1.5Ma)在大洋边缘海洋学尤其是中国近海海洋研究中的应用。在过去的近20年中,在中国开展的10Be研究在黄土堆积年龄及地层对比方面获得了诸多成果,但在海洋方面的应用研究距国际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尚需进一步加强。综述了海洋环境中10Be作为一个地球化学示踪剂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10Be在中国东部海域的收支平衡模式以及讨论10Be在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及岛弧地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关于全氟化合物(PFCs)在我国农村环境中的分布还未见相关的报道。本文利用固相萃取分离富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电离源串联质谱法分析我国东部8个农村地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样品中17种PFCs的污染水平和组成特征, 并利用比值法初步判定了水环境中PFCs的污染来源。结果显示, 土壤中全氟羧酸类以PFOA为主(0.34~14.5 ng/g), 全氟烷基磺酸类以PFOS为主(0.02~0.08 ng/g);地表水中PFCs以PFOA、PFHxA、PFOS和PFBA为主(4.8~29.6、0.73~31.8、nd~7.1和nd~6.1 ng/L);地下水中PFCs主要为PFOA、PFHxA、PFBA(nd~176、nd~50.1和0.08~16.1 ng/L)。土壤及水环境中PFCs总体上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地表水中PFCs污染源大致分为生活污水和大气沉降两大类, 其中大气沉降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7.
讨论了在冲绳海槽伊平屋海岭和南奄西海丘两处海底热液喷出口附近海水中的铀系子体放射性核素2 10 Pb和2 10 Po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 .在伊平屋海岭 ,甲烷及2 2 2 Rn的数据表明海底热液活动不强 ,总2 10 Pb和2 10 Po放射性均低于它们各自母体的放射性 ,2 10 Pb和2 10 Po在海水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 2 0和 2~ 5a ,而在以“黑色烟雾”为特征的海底热液活动强烈的南奄西海丘 ,在”烟雾”中的总2 10 Pb含量 ( 0 1 6 7× 1 0 -3~ 2 50× 1 0 -3Bq/kg)相对其母体2 2 6Ra贫乏 ,而总2 10 Po含量 ( 1 83× 1 0 -3~ 2 83×1 0 -3Bq/kg)则相对其母体2 10 Pb过剩 .该处海水中的2 10 Po的放射性高于东海陆架区及冲绳海槽其他海区 ,并且显示了2 10 Po过剩 .2 10 Pb/ 2 2 6Ra以及2 10 Po/ 2 10 Pb放射性比值的范围分别为 0 1~ 0 4和 1 1~ 7 8.在热液扩散带中2 10 Pb被优先从海水中清除 .控制南奄西海丘海水中2 10 Pb浓度的可能机制涉及到2 10 Pb通过扩散作用的横向输送 .在热液扩散带中高2 10 Po/ 2 10 Pb放射性比值表明2 10 Pb的耗尽及2 10 Po从海底热液喷出口的加入 .  相似文献   
28.
冲绳海槽海底热液喷出口附近海水中210Pb和210Po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在冲绳海槽伊平屋海岭和南奄西海丘两处海底热液喷出口附近海水中的铀系子体放射性核素210Pb和210Po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在伊平屋海岭,甲烷及222Rn的数据表明海底热液活动不强,总210Pb和210Po放射性均低于它们各自母体的放射性,210Pb和210Po在海水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20和2~5a,而在以“黑色烟雾”为特征的海底热液活动强烈的南奄西海丘,在”烟雾”中的总210Pb含量(0.167×10-3~2.50×10-3Bq/kg)相对其母体226Ra贫乏,而总210Po含量(1.83×10-3~2.83×10-3Bq/kg)则相对其母体210Pb过剩.该处海水中的210Po的放射性高于东海陆架区及冲绳海槽其他海区,并且显示了210Po过剩.210Pb/226Ra以及210Po/210Pb放射性比值的范围分别为0.1~0.4和1.1~7.8.在热液扩散带中210Pb被优先从海水中清除.控制南奄西海丘海水中210Pb浓度的可能机制涉及到210Pb通过扩散作用的横向输送.在热液扩散带中高210Po/210Pb放射性比值表明210Pb的耗尽及210Po从海底热液喷出口的加入.  相似文献   
29.
讨论了1997年冬季在北太平洋西北海域7个站位的表层至200m水深水柱中溶解及颗粒态234Th,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及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溶解态、颗粒态及总的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放射性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平衡.利用234Th-238U在海洋表层海水中的放射性不平衡推导出了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海水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以及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输出通量.在亚北极环流区溶解态234Th的停留时间为40~50d,而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为20d左右.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从真光层的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3.8~8.2和0.50~0.98mmol/(m2·d),西部海区高于东部海区,南部海区高于北部海区.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较高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表明光照量及陆源营养盐物质的提供是两个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的水深分布和POC/PON的值同Redfield的比值的一致性表明这个海区的冬季颗粒物主要由浮游植物构成.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在冬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可高于世界大洋一些海区春、夏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相似文献   
30.
在2010年5月调查了沈阳市细河沿岸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现状,评价土壤中OCPs残留的生态风险。沈阳细河沿岸表层土壤中HCHs浓度范围分别为2.32~15.90 ng/g,平均浓度为8.99ng/g。DDTs浓度范围分别为9.06~111.6 ng/g,平均浓度为37.08 ng/g。7种PCBs异构体总平均浓度为1.01ng/g,大部分采样点OCPs和PCBs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推断近期可能有林丹的使用但没有新的DDTs污染源输入,但个别地点土壤中的DDTs残留浓度对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大气蒸汽态HCHs浓度为18.97 ng/m3;DDTs浓度为42.27 ng/m3;PCBs浓度为20.59 ng/m3。研究表明大气长距离传输对该区域的OCPs污染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初步运用逸度概念模型进行分析,发现HCHs和DDTs的逸出方向为从土壤向大气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