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黄铁矿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既可提供元素赋存状态的信息,又可示踪热液成矿过程。利用电子探针对龙山金锑矿赋矿地层新鲜板岩、蚀变围岩以及矿石中黄铁矿的多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黄铁矿中Au主要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热液黄铁矿中既有固溶体金,也有纳米金。沉积黄铁矿中Co、Ni、Sb、Mn、Te可能以固溶体形式存在,As、Pb、Zn、Cu、Ag以包裹体形式存在;热液黄铁矿中As、Sb、Mn、Te可能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Co、Ni、Pb、Zn、Cu、Ag以矿物包裹体形式存在。龙山金锑矿至少经历了两个成矿期:早期是由深部的富Ni岩浆流体引发的金、铅、铜、钨矿化,该期矿化强度不大;晚期是以大气降水循环引起的金、锑矿化,是龙山金锑矿的主要成矿期,并大致可分为显微金阶段、次显微金辉锑矿阶段、可见金辉锑矿阶段和辉锑矿阶段4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社会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丽江市古城区地震局查阅到1份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统计表,表中详细记录了死亡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死亡原因、死亡地点等情况.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可得出本次地震死亡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特征.同时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丽江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具有普遍的一般特征,也具有云南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3.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龙山锑金矿床是湘中锑–金–钨矿集区内最重要的脉状锑金矿床之一,其容矿围岩主要为震旦系江口组板岩。本研究以该矿区2个近矿剖面的围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和元素等浓度分析法(Isocon法)等手段,对其蚀变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研究,并探讨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蚀变作用的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热液蚀变过程中,CaO、SO3、LOI(代表挥发分)、Sb、Au、As、Cs和W明显迁入围岩,Na2O、Cu、LREE以及局部的MgO、Fe2O3T、Pb和Bi从围岩中迁出,而Al2O3、TiO2和P2O5活动性较弱。黄铁矿化的Fe来自于围岩自身绿泥石的分解,S则主要由蚀变热液带入;蚀变热液带入的Ca和CO2与绿泥石分解产生的Fe和Mg结合发生碳酸盐化;硅化作用所需的游离SiO2则主要由绿泥石分解及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核诱发裂变径迹、活动性铀钍浸取、Pb同位素组成示踪及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等方法, 对6722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主岩(橄榄玄粗岩)及富城过铝花岗岩基底岩石进行综合研究表明: 1)淡色造岩矿物(石英、长石)的铀含量(0.18~0.36 mg/g)低于全岩铀含量(4.6 mg/g), 黑云母及其中包裹的副矿物(锆石、独居石、晶质铀矿等)是富城花岗岩铀的主要载体矿物, 蚀变矿物(水云母、绿泥石等)中裂隙铀明显增多; 2)黑云母花岗岩的活动铀浸出率为10.4%, 而蚀变花岗岩的活动铀浸出率增高为31%; 3)根据铅同位素计算,花岗岩及蚀变花岗岩以铀迁移带出(DU = -37%~-65%)为特征, 而橄榄玄粗岩及近矿橄榄玄粗岩则以铀的带入(DU = +37%~+58%)为特征. 这表明6722矿床的成矿物质(铀)主要来自蚀变的富城过铝花岗岩基底, 也为基底岩石对成矿作用的重要贡献提供了多方面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A statistic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fatalities from the Lijiang MS7.0 earthquake in 1996. The factors include age,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ccupation, cause of death, death place, etc. We found that even though deaths caused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had some common features with those from earthquakes in other places in China, it also showed some specific features because of the multiracial and economically-underdeveloped situation of Lijiang area. The results reached in the paper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features of casualties caused by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s in Yunnan, and for the delicate and human-oriented emergency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7.
后万岭铅锌矿床是近年来海南省找矿的一项重要进展,探明的铅锌金属量大于29万吨(Pb 4.4万吨,Zn 24.6万吨),平均品位为锌2.23%、铅0.95%。该矿床产于千家超单元岩体内,后者是中-晚侏罗世在后造山期地壳大面积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壳-幔混源岩浆间歇性多期侵入的产物。千家岩体各单元花岗岩属于壳-幔混合型的高钾钙碱性岩石或钾玄岩,具有明显的成分及结构演化的连续性。其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但变化范围较大〔ΣREE=(122.61~410.58)×10-6〕,具有显著至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13~0.69),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LREE/HREE=6.74~16.32),并强烈亏损Ba、Nb、Ta、Sr、P、Ti,相对富集Rb、K、Pb等。千家岩体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热液流体,同时,其造岩矿物中Pb、Zn的含量远高于地壳丰度值,深部热能及浅部放射性生热元素的高含量促使浅部热液对流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不断萃取成矿物质,有利于在断裂带内富集成矿。后万岭铅锌矿床严格受到千家岩体及发育于其内的NNW向-近SN向扭张性断裂的控制,矿体以充填、交代的方式就位于NNW向-近SN向扭张性断裂带内及附近。矿相学分析和矿区地质资料揭示出该矿床至少经历了4期热液成矿作用:① 成矿早期,为粗粒黄铁矿形成阶段;② 成矿中期,是闪锌矿主要成矿阶段;③ 成矿中-后期,是黄铜矿主要形成阶段;④ 成矿后期,是方铅矿主要成矿阶段,其成矿热液可能受到斑岩岩浆的控制。矿区内的NNW向-近SN向断裂活动过程对应了后万岭铅锌矿的成矿过程,成矿早期与成矿中期归入左旋张扭性断裂活动阶段,成矿中-后期和成矿后期归入右旋压扭性断裂活动阶段。据此笔者认为,后万岭铅锌矿属于燕山晚期后造山环境下严格受NNW向-近SN向扭张性断裂约束的热液脉型矿床,就位于千家岩体斑岩成矿系统的顶端或远端,最终归纳总结出了后万岭铅锌矿床成矿模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