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以江河源区1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间的逐月气温、风速和降水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持续变暖,年均气温的增温率为0.37℃/(10 a),1987年和1998年气温由低向高突变;年均风速显著降低,每10 a降幅为0.24 m/s,1981年和1992年风速由高向低突变,年均风速与年均气温间呈负相关关系;1980年代降水偏多,1970和1990年代偏少,21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回升,增幅因区域而异;年陆面蒸发量整体显著增加.结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升温导致江河源区内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1980年代气候相对暖湿,水资源量较丰;气候暖干化、水资源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区在19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几年的显著特征;2004年左右以来,江河源区气候转湿,水资源量增加,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22.
环境磁学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环境磁学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磁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环境磁学可提供大量有关区域或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的重要信息,其研究范围迅速扩大,已成为当今地学前沿学科之一。本文在简述了环境磁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环境磁学中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如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土壤学和环境污染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指出了环境磁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近年来环境磁学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①加强磁信息与地质记录之间的定量研究;②利用磁信息加强应用研究;③环境磁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密切相结合;④建立全球磁数据  相似文献   
23.
近域城市作为城市群内部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组合形态,对加速城市群成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讨论河南中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汴(开封)许(昌)近域城市组合构建的必要性及近域城市组合发展的外部条件。结果表明:近域城市仅仅空间上相邻是不够的,需要对原有空间结构进行正向扰动才能促进近域城市结构的发育,正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的正向扰动才使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得以发展成型。结合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从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对接、城市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4.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与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山甜水 海地区是高原上气候最干旱的区域。作者于1995年6月在该区海拔4840m的湖盆首次打钻取芯(TS95孔),获得57m湖泊岩芯,经对样品的实验室测年和多项环境指标分析,表明,TS95孔岩芯覆盖了距今240-17ka间的时间尺度。期间,经历了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期间冰阶和末次冰盛期几个气候变化阶段。岩芯中  相似文献   
25.
高原咸水湖水面蒸发估算——以兹格塘错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兹格塘错流域附近气象站(安多,那曲和班戈)的器测资料和那曲站的实测辐射资料,对兹格塘错水面蒸发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兹格塘错多年平均(1958-1998年)蒸发量为925.1mm,在估算的41年中,最高的为1111.5mm(1975年),最低的仅791.9mm(1983年),5年滑动平均结果揭示,近40年来兹格塘错蒸发存在波动变化,基本上由2个峰值期(1970-1980年和1993-1998年),1 个下降期(1975-1980年)和2个相对平衡期组成,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6.
兹格塘错是青藏高原中部一个典型的半混合型咸水湖泊。本文在~(210)Pb和~(137)Cs定年的基础上,研究了兹格塘错重力岩芯(ZGTC A-1)小于38.5μm细颗粒组分碳酸盐稳定碳同位素1950年以来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冬夏季湖水水化学特征的分析表明,夏季湖水溶解CO_2呈逸出状态,冬季湖水钙离子浓度是夏季湖水的10倍,据此可以得出兹格塘错碳酸盐矿物主要在夏季沉淀。通过与那曲气象站气象记录对比发现,1950年以来A-1岩芯碳酸盐碳同位素变化与年均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表现出年均温度高时碳同位素偏重,而年均温度低时碳同位素偏轻的特征。兹格塘错1950年以来自生碳酸盐碳同位素的变化是由湖区及水体碳循环(如碳酸盐沉淀,有机质的沉淀与分解,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转化等)的变化引起的,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碳酸盐含量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碳酸盐含量越高,同时降水量与碳酸盐含量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1950年以来有机质含量与温度呈反相关,可能与湖泊生产力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7.
一种用于中国年最高(低)气温区划的新的聚类方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案,对我国年最高(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型态进行地理区划。这种两者相结合的分区方案可以互相补充,使区划更具客观性。结果表明,中国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分别可划为12和11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对前者(高温)来说,各区域的年际差异比较大,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有所不同;对后者(低温)来说,各区域具有较强的增温一致性,但增温的特点和幅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最高(低)气温和平均温度的关系在各区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年代际变化的一致性要好于年际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8.
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新近纪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 (江南 )地区多年来积累的古地磁、孢子花粉、微体生物化石、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重新研究 ,并结合岩性特征、地层层序进行区域地层对比 ,发现区内新近纪地层较齐全 ,自下而上将新近系层序厘定为中新统洞玄观组 (N1 d) /白龙港组 (N1 b)、六合组 (N1 l) ,上新统新建干窑镇组 (N2 g) ,并将第四纪 /新近系界线划在磁性地层极性柱的 M/ G之间 (距今大约 2 .6 Ma)。  相似文献   
29.
黄晓明  丁尚起  王润华 《地下水》2009,31(1):135-137
通过30多年的监测数据,对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塘沽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和采取控制措施的实质性效果,对于超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的控制,要采取外调节器水源替代地下水积极支持工农业兴建节水工程、企业节水、其它节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30.
兹格塘错是一个内陆封闭型湖泊,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处于西南季风作用边缘地带。由于流域内无冰川分布,湖泊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因此水体的扩张与收缩能够直接反映西南季风的变化。半干旱气候地区湖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能够敏感地反映水体的扩张与收缩。兹格塘错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高,与可溶盐(氯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含量变化结合能更好地揭示水体的演化阶段。分析结果表明,在9.3~8.9calkaBP、8.3~7.8calkaBP、5.0~4.7calkaBP、4.0~3.8calkaBP和3.1~2.7calkaBP碳酸盐含量出现大幅度下降,指示湖泊淡化、水位升高。但在3.8calkaBP左右碳酸盐含量和可溶盐(氯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含量同时出现峰值,指示出湖泊水体盐度升高、水位出现下降;近1calkaBP以来,碳酸盐与可溶盐含量都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表明湖泊水体逐渐淡化、水位缓慢上升的过程。但近100a来可溶盐含量上升,指示出湖泊水体的不断浓缩和水位下降过程,这和近百年的气候暖干化过程是一致的。兹格塘错沉积岩心碳酸盐含量全新世以来5次极低事件,有力地证明青藏高原西南季风在全新世期间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