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9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革命前经济落后的俄国,科学的发展是脱离国家的实际需要的.进行大量科学工作的只有少数有才华的科学家.地球物理学,特别是地震学,在1917年以前的处境就是这样.只是由于卓越的科学家伽利津院士的工作,当时的俄国才有一些对其他各国地震学的发展有影响的成就.  相似文献   
42.
利用新近公布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选取青藏高原北部及高原内、外流区域进行大尺度定量地貌分析。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貌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地貌演化上的阶段性。在高原北部的祁连山地区,局部地区绝对高程增加的同时,地势起伏反而变缓。这些地区水系的发育程度普遍较低,剥蚀物质往往只经过近距离的搬运仍滞留在逆冲褶皱带内,山间盆地和平地成为山间小河的侵蚀堆积基准,因此“削高填低”的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局部地形起伏。高原平坦地势是伴随着造山过程及之后的高海拔侵蚀基准和内流型水系条件下“削高填低”剥蚀过程的结果。我们认为高原内部为现今仍在承受剥蚀的地势平坦面。它的形成具穿时性,是内流型水系河流下切侵蚀能力弱化的结果,不直接反映海拔的高低。如果平坦侵蚀面的形成与海拔高程无必然的关联,或侵蚀面可以在任何海拔高度形成,而不一定代表以海平面为基准的准平原,那么它就不能作为一个可靠的参照面用于直接示踪和约束高原的抬升量和抬升时间。  相似文献   
43.
在阿尔金走滑断裂与祁连山北缘逆冲断裂带交汇的酒西盆地出露年龄约为85Ma的富锆安山岩脉,切割年龄大约为105Ma的基性熔岩(粗面玄武岩和玄武安粗岩)。这条安山岩脉具有十分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1)强烈过碱性,Na2O K2O达11.8%,A/CNK比值为0.5540;(2)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Zr(1421μg/g),Hf (26.4μg/g),Y(48.2μg/g),Nb(104.0μg/g),Ta(8.5μg/g)等;(3)明显的Ce正异常;(4)近平直的MREE和HREE稀土配分模式;(5)与基性熔岩相似的初始Sr但明显较低的Nd同位素比值(大于28εNd单位)。这些差异性不仅反映了它们各自源区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而且反映了部分熔融和岩浆后期演化过程中主要矿物和副矿物溶解或结晶行为的差异性。分析表明,钙长石的结晶分离作用和部分熔融过程中锆石溶解程度的升高是导致该岩脉异常地球化学特征的主控因素。该岩脉所揭示的地球化学过程有助于解译青藏高原内部中生代以来的相似中酸性碱性火山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44.
总结了华北克拉通及周边以变质核杂岩和穹隆为代表的伸展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以变质核杂岩和穹隆为窗口,开展推覆向伸展的转化机制、区域性伸展运动学特征、剪切应变类型、伸展构造发育的时间和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增厚地壳向伸展减薄转化的起因和过程,确定减薄的区域运动学方式及时限,查明伸展构造变形对地壳及岩石圈减薄的贡献。这方面的研究将提升华北伸展构造研究的水平,有助于查明岩石圈减薄的地壳响应,为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减薄的时限、机制、模式及深部动力学问题提供直接的构造证据。  相似文献   
45.
龙门-锦屏山的东缘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和飞来峰构造,逆冲作用使山体向东叠置在四川盆地之上。新的野外调查、显微构造分析和糜棱岩石英组构的EBSD测量表明,在龙门-锦屏山的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体西缘(即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一条近NS向的大型韧性拆离断裂,被20Ma以来形成的NW—SE向鲜水河韧性走滑剪切带[1]左行错位80km。青藏高原东缘韧性拆离断裂中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112~120Ma的年龄,表明龙门-锦屏山的崛起可能与白垩纪开始的垂向挤出机制密切关联。结合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及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时期羌塘/东昆仑/扬子陆块的碰撞形成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侏罗纪在其东南缘形成四川前陆盆地沉积;早白垩世龙门-锦屏山开始抬升,晚白垩世快速崛起,在四川前陆盆地沉积之上叠置白垩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的沉积。龙门-锦屏山的崛起与白垩纪以来扬子板块岩石圈对于松潘-甘孜地体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使位于中下地壳的变质基底岩石在挤出机制下隆起。  相似文献   
46.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追踪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表层土壤中Cd、As、Pb等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析了土壤、基岩、大气干湿沉降、水、悬浮物等介质之间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平衡和土壤自身重金属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显示,除As外,区内基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克拉克值;残积物中Cd相对基岩贫化,As、Pb、Cu、Hg等重金属元素相对基岩的富集小于3倍;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元素相对土壤富集了数倍至数十倍;湘江水体主要向沿江潮土提供As、Cd物源:近50年内土壤重金属元素有较高的增加速率。不同介质间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变化特点支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物源为大气沉降,地表水及悬浮物是沿江湖土重金属元素的主要物源,基岩对土壤提供的物源有限的结论。  相似文献   
47.
基于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大气尘(可吸入颗粒和近地表积尘)和表层土壤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数据,采用微量相鉴定方法获得的结果显示,大气尘和表层土壤中包含石英、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硫酸镉等自然矿物及SiS_2、NiTi、Cd_3As_2、FeOCl等非自然源晶体。比较了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大气尘与表层土壤的晶体组成,分析了大气尘矿物及非自然源晶体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其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8.
北阿尔金巴什考供-斯米尔布拉克杂岩体位于巴什考供盆地北缘, 呈东西向展布, 宽约 2~6 km, 长约30 km, 出露面积约140 km2. 主要由灰黑色石英闪长岩、灰白色花岗岩、粉红色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组成. 围岩为前寒武系片岩、变质泥岩及变质凝灰岩.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石英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 具有Ⅰ型花岗岩的属性; 而粉红色和灰白色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 具有S型花岗岩的属性. 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 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481.6±5.6) Ma, 而灰白色花岗岩和粉红色花岗岩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 分别为(437.0±3.0)~(433.1±3.4) Ma 和(443±11)~(434.6±1.6) Ma.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认为石英闪长岩可能形成于洋壳俯冲环境, 而灰白色和粉红色花岗岩可能形成于碰撞后环境.  相似文献   
49.
HBV模型在中国东北多冰雪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BV模型是瑞典SMHI开发研制的水文预报模型,广泛用于水文预报、未控制河流的流量模拟、设计洪水计算和水质研究。HBV/IHMS的积雪和融雪模型,可以模拟冰河和田间积雪区的降水量。中国东北地区有较长冰雪覆盖期,春汛预报和春季抗旱水量分析尤为重要,但是缺少考虑融雪(冰)的洪水预报方案和软件系统。利用鸟苏里江一级支流挠力河的历史水文气象资料作为实例应用HBV/IHMS,模拟效果良好,分析结果表明HBV模型对于中国东北多冰雪地区的洪水或水量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0.
张建新  邢旭东 《岩矿测试》2007,26(4):339-342
讨论了在现时泥沙、水体、鱼类、藻类的含镉状态下洞庭湖的输入输出通量;并以其为例,在简要介绍马尔可夫链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湖泊生态系统中镉迁移转化的马尔可夫链数学模型,初步评价了当洞庭湖不断有镉加入、系统到达状态稳定时各种介质中的镉总量及镉的迁移转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